張杰
榆錢下來時,如果不在朋友圈里曬曬,似乎定陶人算是白做了。擺上一筐剛出鍋的冒出騰騰熱氣的榆錢窩頭,圖片配以簡單的文字:吃榆錢饃了,有來的沒?生活的幸福自是不言而喻。
榆錢者,榆樹種子也,大概因其外形圓薄如古錢幣,故而得名吧,民間也有吃榆錢可有“余錢”的說法。榆錢在枝頭如黑豆一般的芽孢里憋了一整個冬天,在春風的吹拂下,它的力量一下子得以釋放,你一抬頭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榆錢出來了,只見那一片片榆錢擠成一簇簇,嫩綠嫩綠的綴滿枝頭。還等什么呢?趕緊回家尋根長竹竿,綁上鉤子或鐮刀,開始吧!把嫩嫩的榆錢從樹上鉤下來,先捋一把塞進嘴里:微甜中帶著一股清香—好??!這才是春天的味道。
榆錢的吃法并不復雜,只需要把新鮮的榆錢洗凈后揉進發(fā)面團,做成窩窩,配以一碟香油蒜汁或辣椒醬,蒸熟后趁熱一沾—美哉!
榆錢乃時令野味,一個春天里能吃榆錢的時間也就一個星期左右。有人說,不是有冰箱嗎?是的,可是吃榆錢圖的就是一個“鮮”字,冷凍后的榆錢也好,榆錢饃也好,解凍后的味道和原來相比是大相徑庭的,所以很少有人去冷凍榆錢。
定陶人不僅吃榆錢,還有吃榆樹葉子、榆樹皮的歷史。聽老人言,過去鬧饑荒時,人們最喜歡的樹恰恰就是榆樹,它的葉子不澀,皮也不苦,口感要強于其他樹種。榆錢自不必說,榆葉摻點兒粗糧做成餅子在當時可是美味,榆錢、榆葉都等不到時,人們只得剝榆樹皮應急,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一些懷舊的老人刮下榆樹皮的內瓤,用其汁液搟面條吃,據(jù)說爽滑可口,美味異常。
榆錢雖然好吃,卻帶來不了經濟效益,榆樹雖然高大卻用處不多,算是樹中賤類,所以很少有人專門去培育移植它。榆錢在一個星期左右就會變白老去,春風吹與不吹它都會如雪花一般從樹枝上紛紛揚揚撒落下來。雨水稍一滋潤,榆樹苗就會遍地生長。榆樹大概也知道自己本身不是什么高貴的材料,更兼長相也不美,所以占不得好地盤,在一些荒蕪的土地上,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多出幾棵榆樹苗來。
榆樹又因其質地堅硬,不易腐爛,所以相對筆直一些的榆樹在過去還經常被人們做房梁使用。然而,現(xiàn)在農村的房子大多已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了,就算偶爾有戶人家使用房梁,一般也是松木居多。鄉(xiāng)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是,只要不讓地空閑著就行。所以,村里的地頭河沿,庭院墻邊,往往會栽種些棗樹、石榴、杏樹等果樹,結果時一家人看著舒服,也能過過嘴癮。其他地方一般栽些苦楝、洋槐、白楊,很少有專門種植榆樹的。現(xiàn)在年代不同了,什么都得看經濟效益,在鄉(xiāng)村除了速生白楊外,其他樹種幾乎都是野生的,更不用說榆樹了。
鄉(xiāng)下人的祖上都是吃榆錢過來的,鄉(xiāng)下人的精英雖然在城里購房定居,但是骨子里對榆錢的喜好沒有變,今年尤甚。榆錢倒不見得有多好吃,他們也未必真正喜歡吃,而是在榆錢收獲的季節(jié)沒有吃上榆錢似乎顯得自己多沒面子一般,更兼一些好事者,見面熱問:吃過榆錢了沒有?我昨天剛剛怎么怎么樣……
鄉(xiāng)下人看準了商機,就很少給城里親戚送榆錢了,他們從樹上鉤下來捋好裝袋,或五斤或三斤一袋,一蛇皮袋榆錢不一會兒就賣完了。
榆樹雖算不得高大喬木,但是老樹居多、新苗不繼,榆錢又非樹梢不棲,鉤榆錢絕非易事,榆錢的價格也就一路飆升起來,從五元到十元,據(jù)說已經突破十五元一斤了。有需求就有市場,有買賣傷害就在所難免,原始的方式不外乎用鉤子拉、用鐮刀割,但由此所獲取的榆錢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下市場的需求量,于是賣榆錢者不得不更“專業(yè)”一點兒。他們提前踩好點,早早地起床,誰家的樹倒無所謂,他們要的是榆錢,瞅準哪棵樹的枝干上榆錢濃密,要么用超長的鉤子把整個枝丫死命拉下來,要么直接蹬梯子上去用鋸把樹頭鋸掉,管他什么來年發(fā)不發(fā)呢!受此啟發(fā),大家都恍然大悟,一陣風過去,原本綴滿榆錢的生機勃勃的榆樹,只剩下些光禿禿的枝干和殘枝敗葉,在春風中瑟瑟發(fā)抖。
來年發(fā)不發(fā),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