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丹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自5月30日正式開館以來,吸引不少人參觀。14.7萬件實物、34.5萬件數(shù)字化資料、上百萬分鐘音視頻……500余位科學家的學術成長歷程濃縮于此。行走此間,不少參觀者表示大受震撼,有“小小參觀者”就此立下科技報國之志。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從“兩彈一星”到雜交水稻,從北斗導航到高鐵奔馳,從“嫦娥”飛天到“蛟龍”深潛……科技創(chuàng)新的背后,是一代代科學家用自身行動對科學家精神作出生動詮釋。更多的科技發(fā)展奇跡和更精彩的科技發(fā)展故事,包括如今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開館,都共同見證了科學家精神時代內(nèi)涵和當代價值的不斷深化和凸顯。
科學家精神植根于科學家的科學實踐,于百年來“科學救國”“科研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豐富和拓展。漫步博物館展廳,仿佛徜徉在中國科技發(fā)展史百年長廊。作為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庫,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以豐富館藏和多樣呈現(xiàn),向世人徐徐展開了一部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成長成就史、一部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形成演進史、一部中國科技事業(yè)的不懈奮斗史。
歷史不會忘記,“中國地質(zhì)學之父”李四光面對“中國貧油論”,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并得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油田地帶的結論;“中國天眼”奠基人南仁東22年扎根深山,矢志不渝鑄造大國重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埋頭耕耘數(shù)十載創(chuàng)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步入新時代,一批批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競相涌現(xiàn),我國科技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科學家精神是科學精神在科學家群體身上的投射,兩者同中有異?!翱茖W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蔽覈弦惠吙茖W家以自身實際行動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我的事業(yè)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這句畢生踐行的誓言讓人熱淚盈眶;“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澆灌出燦爛的花朵”,核物理學家朱光亞牽頭起草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讓人激情涌動;“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中國夢,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為之努力,我選擇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世界首顆量子衛(wèi)星締造者潘建偉的話語讓人同感同慨……他們心系家國、身許科學,不僅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道路上為人類科學發(fā)展留下坐標,更樹立起一座座為國為民的精神豐碑。
也許并不是人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人人都可以心懷科學家精神。我們時常震撼于科技的發(fā)展,折服于科學家的奇思妙想??茖W家的風姿是酷颯的,像“兩彈元勛”鄧稼先那樣“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科學家的情操是淡泊的,像物理學家鄭哲敏那樣“如果國家需要,即使去做一個管道工也可以”;科學家的情懷是壯志的,像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那樣心懷“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信念,默默將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脊梁挺起……我們致敬贊美科學家精神,更應將這種精神化為奮進的動力??茖W星河璀璨,但并非聳入云霄、遙不可及,只要我們心向往之、行漸趨之,“手可摘星辰”“日月入胸懷”就不是夢想。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茖W家精神是推動科技進步的精神動力,是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備素質(zhì)。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大批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嚴謹勤奮、堅忍篤定、靜水流深,爭做時代清流、社會砥柱的科技工作者。讓科學家精神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讓科學家先進事跡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出實驗室、走出研究所,把科學的精神、科學家的精神送到人們身邊,播撒進更多人的心田。
科學家精神的傳承,也許就在一份手稿前的駐足中開始;科學家精神的培育,也許就在一行文字的閱讀中萌動;科學家精神的光芒,也許就在一段錄音帶來的沉思中散發(f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講好中國科學家故事,讓創(chuàng)新和科普比翼齊飛,必將激勵更多人投身科學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