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說起這本書的緣起,我愿稱之為“火種的傳遞”,也可以說一個紅色火種點燃了另一個紅色火種。2023年初,三環(huán)出版社在北京的中國圖書博覽會上舉行新春發(fā)布會。會上,王林同志聽了我對全面梳理江西紅色歷史的書籍《紅旗漫卷江西》的創(chuàng)作談,并就“紅色故事應該怎么講、紅色教育應當如何做、紅色文化應該如何宣傳”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那天我們從江西紅色文化開始漫談,從“紅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澤東早期紅軍生涯的跌宕起伏”等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到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文對于紅色文化的選擇取向,說起課文因為囿于篇幅,能傳遞的信息量有限,要讓“10后”對中華民族的紅色“家史”融會貫通,就需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談到興濃處,王林同志發(fā)出邀請,讓我編著一本以少年兒童和老師為主要讀者、以小學語文課本選取的紅色故事為中心輻射發(fā)散的紅色讀本,作為義務教育的補充閱讀。
秋林同志一聽,立馬贊成,并主動請纓由三環(huán)出版社承擔初始的編輯任務,與人教社合作出版。我也欣然應允,在《紅旗漫卷江西》之后,把紅色的火種傳遞到祖國的下一代手中。所以,我認為《課文背后的紅色故事》是一本點燃紅色火種的書。
馬克思認為:任何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那么這種思想如何被社會普遍接受呢?必須將它置于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并且從少年兒童抓起。所以說,看起來這是一本小書,但它承接的是一項大任務。
這是我第一次為小讀者寫書,回去之后我把小學教育階段12本語文課文都讀了一遍,尤其是課文里的紅色故事反復讀。我們期待將此書打造成少兒閱讀的精品圖書,而精品的標準就是“三精、兩力、一檢驗”。
“三精”是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具體到這本書,強調(diào)的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高度統(tǒng)一,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書籍不是標語口號式的宣講政治概念,而是挖掘課文中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展現(xiàn)課文故事中的精神力量,在日常學習中汲取砥礪前行的動力,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家國情懷。要遵循創(chuàng)作規(guī)律,文字優(yōu)雅通俗,好看好懂易記。封面設計精美,書中文字、圖片等清晰,色彩均勻,尺寸和裁切邊緣準確,裝訂工藝質(zhì)量高。
“兩力”是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求展示真實歷史的力量,在矛盾斗爭中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色,有吸引人的情節(jié)、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使故事鮮活生動、高潮迭起、好戲連臺,感人淚下、催人奮進,不只感動一陣子,還能記住一輩子。
“一檢驗”是說作品要經(jīng)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不僅現(xiàn)在大家說好,而是再過幾年、幾十年仍然能夠立得住。在寫作這本《課文背后的紅色故事》的時候,我也是以這樣的標準去要求的。
《課文背后的紅色故事》精選了27篇人教版小學一至六年級語文教科書中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課文,用12萬字的篇幅講述其背后的故事。為什么叫“背后”?是因為原課文文字太短,需要充分說明它的歷史背景,延伸故事發(fā)生的前后內(nèi)容,事件產(chǎn)生的動機、結果,拓展其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課本上只有一頁紙,103個字,還加上這口水井的照片,講挖井的原因只有一句:“村子里沒有水井,鄉(xiāng)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我們在書里用《紅井水 清又甜》為題,用了2800多字,從1931年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毛主席關心群眾生活寫起,具體解釋不打井的原因,是因為當?shù)剞r(nóng)民怕觸動了龍脈、壞了風水,毛主席告訴大家:不要信天命,要信革命,親自和警衛(wèi)員帶頭挖了這口井,一直講到1950年,毛主席派人來慰問,鄉(xiāng)親們將這口井取名“紅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塊碑,刻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用一口井體現(xiàn)了黨和人民的關系。
為確保書稿內(nèi)容準確、規(guī)范,我查閱了大量史料,并到一些地方進行專題調(diào)研,對不同版本的素材細心推敲、甄別,對黨史、軍史的相關表述再三核查,力求邏輯清晰、有理有據(jù)。通過深入淺出的背景闡述和可靠鮮活的故事細節(jié),為讀者提供一個真實可感、貼近他們所思所想的讀本,并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把紅色文化內(nèi)涵的精神力量轉(zhuǎn)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引領,教育引導廣大小讀者從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中汲取正能量和養(yǎng)分,為他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和積極的激勵力量,真正“入腦”“入心”。
中國教育有經(jīng)典“三問”,即“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我認為,這本書做出了自己的問答。所以,這又是一本回答中國“教育三問”,為立德樹人而寫的書。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如今,我們已踏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精神需要與時俱進。
《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等故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現(xiàn)在的少年兒童已不再喝井水、幾乎也不吃紅米飯南瓜湯了,生活中也不需要他們從事高負荷的體力勞動,怎么讓少年讀者對紅色文化故事產(chǎn)生共鳴、萌發(fā)情感、培養(yǎng)共識,讓紅色文化不斷有新傳承、新表達、新活力?
這本書從熟悉的人、事、物著手。如《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一文,就是選編了當代女航天員王亞平上太空“摘星星”的故事,以親情友情、革命圣地、歷史文物等作為切入點,以微觀的鮮活細節(jié)描寫血肉豐滿的革命人物,讓小讀者展開聯(lián)想,激發(fā)共鳴與共情,培養(yǎng)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講,這又是一本響應時代號召的書,希望本書在少年兒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時能發(fā)揮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