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甘肅慶陽地處隴東黃土高原,這里是中華民族早期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曾經(jīng),行走在鄉(xiāng)間時,處處可以看見一種用來盛放小麥面、玉米面、蕎麥面等的紙質(zhì)容器,它們或靠著窯洞內(nèi)墻,或放在桌子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板上,很是壯觀。當(dāng)?shù)厝诵蜗蟮匕阉鼈兘凶鳌凹埜住?,而把制作紙缸的這種技藝稱為“拍紙缸”。
紙缸很受慶陽人的喜愛,在過去是生活中必備的器具。因為面粉盛在紙缸里,不起潮、不發(fā)霉、不生蟲,老鼠也很難進(jìn)去,即使孩子碰倒了,不破碎也傷不到人,容易挪動,比有釉面的陶瓷缸強(qiáng)很多。紙是透氣的材料,輕巧不說,還能吸收缸里的潮氣,再把潮氣傳到外面。環(huán)境略顯潮時,紙缸又能吸收一些潮氣,保護(hù)盛在里面的面粉。紙缸還可以反復(fù)利用,即使用舊了,拿干凈白紙把表面裱糊幾層,又煥然一新。
紙缸在集市上有售賣,但大多為農(nóng)家自做,做得多了,還可以當(dāng)做送人的禮品。紙缸雖然結(jié)實耐用,但做起來卻是個“費事的手藝活兒”。
第一步,要收集各種廢舊的紙,如報紙、書籍、年畫等,在水里浸泡一段時間,不時攪一攪直至水變色,紙張泡成紙糊、紙漿,徹底漚爛。為了加快漚制速度,還可以撒少許石灰。也有人泡紙時加入一些面湯,為的是增加黏度。第二步,漚制一段時間后,倒去多余的水分,用竹掃帚將浸泡過的紙搗成紙漿。有些人還會用粗點的木棒捶打,以增加紙漿的黏度筋度,這跟和面時用力揉、用杠子反復(fù)壓是一個道理。第三步,找一個小缸作為模具倒扣起來,將紙漿用手?jǐn)D掉水分,一層一層均勻拍在小缸外面,自底到頂,將小缸用紙漿拍蓋嚴(yán)實,用手拍的同時也可用木板或搟面杖拍打壓實,這樣表面既光滑又瓷實。第四步,把濕紙缸放在屋檐下通風(fēng)晾干,紙漿稍微干燥后,取出做模子的小缸,一只看起來硬邦邦卻又輕便的紙缸就成型了。第五步,待紙缸內(nèi)外徹底干透后,剪修整齊,缸體就做成了。第六步,做蓋。一般不用模具,多是將席片剪成一個稍大于紙缸缸口的圓,彎成輕微的弧形,再剪一個10厘米左右的長條,圈成與蓋頂直徑相同的圓圈,然后將二者內(nèi)外用兩層舊布粘糊在一起,便做成一個能套蓋在紙缸口上的蓋子。最后一步,美化。沒有經(jīng)過美化的紙缸外表灰白,看起來不美觀還有點遺憾。但民間自有好辦法,就地取材精飾。把稍有不平的地方再用稀的紙漿抹平,二次加工使它更光滑流暢。再通體內(nèi)外用白宣紙糊兩層,簡單地在缸體和蓋子上分別繪出一些花卉、鳥蟲等圖案。還有的用剪下來的艷麗年畫、平時積攢的香煙盒、惟妙惟肖的慶陽剪紙貼上去,紙缸立馬變得鮮艷奪目、活色生香、獨具特色,還洋溢出濃濃的文化氣息。
紙缸多為婦女制作使用,就連最外面的美化裝飾也都為婦女繪畫。繪畫一般是信手拈來,色彩多是大紅大綠,有股山野的氣息。婦女們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由此及彼,在制作紙缸時,還制作一些其他生活器物,如針線笸籮、裝煙葉的笸籃。當(dāng)然,針線笸籮要比紙缸小得多,而且是淺底撇沿的,裝煙葉的笸籃比針線笸籮還要小。制作針線笸籮、煙葉笸籃所用的原料與拍紙缸的原料相同,不同的僅僅是模具。
紙缸曾經(jīng)陪伴了人們半個多世紀(jì),是非常實用的生活用具,承載著慶陽人一代代的生活記憶?,F(xiàn)如今,能看到的紙缸都被收藏在民俗博物館里,已經(jīng)濃縮成一種文化符號,記錄了清貧歲月中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努力,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突飛猛進(jìn)。
(劉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