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船”在“彩旗方隊”的簇?fù)硐卤甲?,“燈籠方隊”緊隨其后,接著是抬著菩薩、打著涼傘的“菩薩方隊”和打著鑼鼓、吹著嗩吶的“鼓樂方隊”。鼓樂聲、爆竹聲、吆喝聲,聲聲不斷,幾百名群眾攜幼扶老,跟隨在方隊后面,相互問候,相互祝福。這就是今年正月十六日,贛南于都縣貢江鎮(zhèn)楂林村張、孫兩姓“三戶”禳花燈民俗活動的場景。
該項民俗活動源于贛南客家人在新春之際,為頭年添丁而舉辦的慶賀儀式,俗稱“添丁燈”,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楂林村尤為盛行?!叭龖簟边@個詞,似乎有規(guī)模較小的感覺,但實際上,活動持續(xù)六天五夜,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熱鬧歡暢、喜慶愉悅,活動場地的布置也頗有講究,有彩旗、對聯(lián)、家規(guī)家訓(xù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nèi)容。
兩姓“三戶”禳花燈民俗活動,由張、孫兩姓中的“三戶”人家參與,已持續(xù)400多年。據(jù)楂林張氏家譜記載:萬安縣鄧塘(現(xiàn)吉安市萬安縣窯頭鎮(zhèn)城江村鄧塘)的張五普育有七個兒子,次子待烈、三子待奎及六子待啟三兄弟于明朝嘉靖年間同時來到楂林開基立業(yè)。不過,只有老二和老三兩兄弟的后裔和清代順治年間從萬安水抱來楂林開基的孫氏組成兩姓“三戶”開展禳花燈活動。
楂林村兩個姓氏的三個主要戶族會輪流擔(dān)任活動的主辦方,負(fù)責(zé)籌備和組織整個禳花燈儀式。禳花燈的舉辦地點通常設(shè)在宗祠,這不僅是對祖先的尊敬,也象征著本宗本族人丁興旺,是族人共同的喜事。輪值做東的一戶承擔(dān)禳燈活動的組織協(xié)調(diào)工作,在正月初十之前準(zhǔn)備就緒。
正月十一早上六點鐘前,需將天府神像畫懸掛于輪值做東戶的祠堂里,并進(jìn)行集體禮拜活動。接著是由輪值戶牽頭召集,將楊太真仙、高公公、龔仙公、柳仙公、玄帝祖師等菩薩接到輪值做東戶的祠堂里。至此,六天五夜的禳花燈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禳花燈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包括掛燈、點燈、祈福等環(huán)節(jié)。掛燈時,人們會將特制的花燈懸掛在宗祠的顯眼位置,每盞燈都寄托著對新生命的祝福和對家族未來的美好愿景。點燈儀式即點亮這些花燈,象征著光明和希望,也寓意著家族的繁榮昌盛。除了在祠堂里舉行祭龍舟、上戶主表、做法事等項目外,還要巡游(當(dāng)?shù)亟小坝紊保?、送燈、送菩薩回廟、移交天府神帝畫。
游生隊伍會擎著彩旗、端著龍船、抬著菩薩、舉著涼傘、吹著嗩吶、打著鑼鼓,按照既定線路巡游到“落腳點”坐營。游生隊伍將要到達(dá)落腳點時,群眾要端起祭品敬拜菩薩,將清掃到的少量頭發(fā)、垃圾、禽畜毛等倒進(jìn)龍船,寓意收瘟消災(zāi)保平安。游生活動結(jié)束后,輪值做東戶的祠堂里會懸掛外表五彩繽紛、內(nèi)部亮著燭光的“豐熟燈”和“子孫燈”。
正月十二一大早,在上年禳花燈活動后添丁的人家,都會請一盞“子孫燈”掛在輪值做東戶祠堂里,還會在祠堂中央掛上一盞體積是“子孫燈”的兩倍以上的“豐熟燈”,寓意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以求避災(zāi)求福、平安健康。
于都客家人一般以左為上為尊,稱之大手偏,右邊則稱為小手偏。輪值做東戶會主動、自覺把本戶的“子孫燈”掛在祠堂的右邊,即“小手偏”,而把“大手偏”這尊貴的位置讓給另兩戶,表示謙讓。十六日游生隊伍回到輪值戶祠堂,將“豐熟燈”和“子孫燈”從堂上卸下,舉行送燈儀式。
送燈儀式是整個禳燈活動戶外項目中最美觀、壯麗,最熱鬧的一個項目。用一根長約三米,留有竹梢及竹葉的桂竹,將從祠堂里卸下的“豐熟燈”“子孫燈”系在竹梢上,幾十個舉燈者帶著火把、泥鴨公、鋤頭、酒壺以及祭祀用品一路高歌來到一個空曠的山岡上。輪值戶早已派人將場地的防火工作做妥帖,在焚燒場地,將金銀錢點燃,龍船、火把、豐熟燈及各家的“子孫燈”一同燃燒。
楂林兩姓“三戶”禳花燈民俗活動不僅是一項慶祝新生命誕生的儀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弘揚(yáng)。它反映了客家人對家族和傳統(tǒng)的重視,也體現(xiàn)了他們樂觀向上、團(tuán)結(jié)互助的精神風(fēng)貌。這一活動已經(jīng)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成為當(dāng)?shù)匚幕闹匾M成部分,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
(曾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