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因古詩文內(nèi)容的顯著增加,吸引了越來越多語文教育者的關注。這反映了古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地位的提升。然而,小學生所處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與古詩文作者的時代背景有著巨大的時空差距,這給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帶來了一定難度。因此,如何有效克服這一教學難題,提升小學古詩文的教學質(zhì)量,成為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理念的刷新,情境教學法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課堂之中,特別是在古詩詞的學習上,它已成為一種相當關鍵的教學策略。因此,探究部編版小學語文古詩文情境教學策略與案例顯得十分重要。
一、小學古詩文情境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教師忽視自身情感代入
對于古詩的教學來說,教師投入的情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在面對古詩教學時情感缺失,如同一架無心的教學設備,那他們很難有效實施情境教學策略,因為若教師本身無法與古詩建立情感聯(lián)結,就難以激發(fā)學生與詩作產(chǎn)生情感共鳴。如果教師只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和翻譯上,而忽視了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詩歌背后的情感和美感,則會導致學生對古詩的深層理解和情感體驗較為薄弱。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復雜概念的理解和想象力還在成長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情感引導尤顯關鍵。通過教師的真誠情感引導,學生能夠逐步感悟并欣賞到古詩詞之美。
(二)教學方式呈現(xiàn)出單一性,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
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育模式正逐漸退出教育舞臺,而互動式學習理論日益受到重視。該理論強調(diào)學生在課堂上應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促進個人的發(fā)展和進步。考慮到古詩文蘊含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復雜的情感,對現(xiàn)代人而言,理解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大多將時間花在對字、詞、句的解釋上,減少了學生表達個人情感和理解的機會,導致他們對詩文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領會詩文的深層意義。這種情況忽略了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性,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丟失了自我思考和分析的機會。
二、小學古詩文情境教學的實施原則
(一)意識與無意識過程的融合原則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促使學生保持專注,而且要利用各種策略來激活學生的情感、興趣和動機等非智力因素,進而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古詩文教學中,巧妙地設置情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情境自身蘊含豐富的情感元素,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真誠的語言、表情和動作,能夠深刻打動學生。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講述、充滿活力的表現(xiàn)以及音樂和圖像的輔助等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結合適度和適宜的原則
在技術和時代進步的背景下,豐富多彩的情境教學材料不斷涌現(xiàn),為教學提供了便利,但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需要精挑細選情境素材,摒棄低質(zhì)內(nèi)容,避免僅為了追求課堂的趣味性而過多引入視頻素材,導致教學內(nèi)容失去重點。因此,教師應貼合學生的具體需求,恰當引入教學情境,并在情境設計時堅持結合適度和適宜的原則。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以及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的尊重,確保創(chuàng)設的情境在推動學生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目標進發(fā)時恰到好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古詩文都適合通過情境教學來授課,也不可能把整節(jié)課的內(nèi)容都置于特定情境之中??傊榫辰虒W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時機以及適度進行調(diào)整和應用,量體裁衣,這樣才能避免情境教學變成一種形式,實現(xiàn)真正的教學效果,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三)融合發(fā)展性和全程性的原則
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需要經(jīng)歷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過渡,這符合一般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要融合發(fā)展性和全程性的原則,構建教學情境不應僅限于課程的某個特定環(huán)節(jié)、學期內(nèi)的單元,或是跨越幾個學期的時間段,而應貫穿教育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對小學生而言,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相對容易,但若缺乏持續(xù)的正面激勵,這種熱情也易于消退。因此,教師應該采取整體性視角來實施情境教學,通過緊密連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連貫的課程和連續(xù)的學期,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保持并激活他們對學AMvgg6FzVk+k1EOhFGgstA==習的熱情,確保情境教學能夠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力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以發(fā)展的視角審視問題,并采用全局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將這兩種方法在情境教學中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學生持續(xù)不斷的學習進步。這是情境教學法成功實施的關鍵原則之一。
三、小學古詩文情境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適度的視頻教學情境
借助視頻情境豐富的教學手段,滿足影像時代對古詩文閱讀的新要求。在利用視頻情境時,重要的是掌握使用的度,并且在符合教學目標導向與輔助性原則的基礎上,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解答學生的疑惑。
通過視頻情境,可以將古詩文的內(nèi)容以最接近原始交往的方式在課堂中呈現(xiàn),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當中想要表達出的思想,并采取更加直觀的方式來提升古詩文教學的趣味性。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播放那些穿著漢服進行送別的視頻,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對他們理解古詩文的意義有巨大幫助。
此外,挑選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網(wǎng)絡視頻資源,可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講解《出塞》這課時,可以采用電影《長城》中的場景作為課堂導入,并展示“龍城飛將”的相關視頻資料,向?qū)W生展示歷代戍邊英雄的形象。通過引入視頻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可以擴展他們的知識面。
(二)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創(chuàng)設有效的表演情境
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表演情境,增強學生的文本理解。在教學中恰當引入表演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快樂,深入理解古詩文表達的情感,并將這些情感融入自我理解之中。表演活動讓學生將對詞匯、角色和文本的理解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讓他們不再僅是旁觀者。設置表演環(huán)節(jié)既有助于加深對核心內(nèi)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的價值。然而,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時需避免過分刻意,應根據(jù)課堂具體情況靈活安排表演活動。
《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充滿了有趣的對話,適宜通過學生的表演來探討。在教學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重現(xiàn)“辯斗”的場景,幫助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把握文章主旨,體會角色的機智和孔子的謙遜。表演為學生提供了思維成長的平臺,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激活思維。通過扮演,學生要將知與行結合,從而在理解形象時更深層地思考。
(三)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設置階梯式問題情境
通過設置階梯式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方法是為整節(jié)課的規(guī)劃而設計的。教師基于學生的認識程度、學習習慣及其思維模式,指導學生在現(xiàn)有學習基礎上持續(xù)深入探索,通過這種訓練使學生實現(xiàn)更高水平的學習目標。這種針對小學生古詩文學習的階梯式問題情境,確保學生能按照各自的發(fā)展水平逐步提高。
在針對階梯式問題進行設計的實際進程中,其重點關注的內(nèi)容是不同學生的思維理念及習慣,再通過針對性措施來激發(fā)出學生的主動探索興趣。在低段教學時,要對古詩文問題進行合理設計,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古詩文內(nèi)部的基本結構的過程,也是針對學生邏輯思維進行訓練的重要階段。對中段學生而言,則應當重點提高對古詩文當中各類知識的理解程度,并進行中級的邏輯思維訓練。在高段教學時,就要注重分析古詩文中蘊含的主要思想,這也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所以,這就需要在遵循階段性原則的基礎上,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小學古詩文情境教學的案例分析——以《示兒》為例
特級教師牟原喜在閱讀教學中著力于突出每一篇文本的獨特之處,確保文本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現(xiàn)。本文將以牟原喜在“千課萬人”平臺上授課的《示兒》作為案例,探究如何巧妙地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貼近并深入理解古詩詞,同時解析名師在教授此類文本時的策略和方法。
課程背景介紹:《示兒》一詩創(chuàng)作于金兵侵占中原之時,陸游因目睹祖國淪陷與民眾遭受苦難而充滿“悲”意。這首詩反映了陸游晚年強烈的愛國心情,通過“悲”的情感核心,分析詩人之所以“悲”以及其表達“悲”的方式,是對詩作進行深入閱讀和理解的關鍵。
課程目標:正確識別“祭”等字詞,理解“九州”等詞義;通過多樣的朗讀方式,關注并理解詩文中的“無忘”意象,探索詩歌深層意義;通過資料的輔助,提升對這首詩深度解讀的能力,并領會陸游復雜的情感。
教學價值導向:利用該歷史時期的背景信息、詩人的生平和作品來正確詮釋和理解文本,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來深化思考,從而理解詩人深遠的用心以及其所蘊含的豐富社會意義。
(一)透析詩意,領悟篇章精髓
理解古詩文的本質(zhì)首先來自對詩句意義的清晰把握。教師開始可以先展示陸游的相關背景信息,為學生深入理解詩歌意境打下基礎;接下來,通過講解詞義如“元”“九州”“乃翁”等關鍵字,幫助學生解讀詩句的核心含義;隨后,課堂重心轉向?qū)W生的自主朗讀,減少教師解釋的比重?!盁o忘”成為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教師要在教學的最后階段明確指出詩人持有“無忘”之情的原因,來加深學生對這首古詩的理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情感化地朗讀,之后教師再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具體的指導和評價。
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首先明白“中原”“家祭”等詞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解釋詩的深層含義,并引導學生嘗試和同學交流詩的全貌。在尊重學生個體體驗的同時,教師應避免過度解讀或?qū)€人解釋強加于學生。學生在這種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理解了詩文,透過具體細節(jié),把握文本精髓。
(二)資料助力,深入情感洞察
教師要設置針對詩中內(nèi)心沖突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詩人情緒波動的“空和淡”的片段,學生從中體會到詩人的憂傷。通過將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與詩文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普通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會展現(xiàn)怎樣的情緒?利用這樣的實際情境,加深學生對古詩文情感的感知。提出問題討論主題:為什么一位年逾八旬、處在生命末端的老人,還對離別二十多年的九州朝廷念念不忘?教師指導學生深入到古詩的背景中,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進而深度探討其中的原因。通過比較研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古詩文學習。
此外,利用陸游的年譜和其他詩作,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作為教學資料,教師可以展現(xiàn)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并將之與陸游的詩作結合成一個時間線,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以發(fā)掘更多。學生通過分析陸游的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表達和詩風,探索陸游內(nèi)心世界的深度,使思考不僅限于詩歌的表面意義,而且深入到更加復雜和多元的古詩情境中。最后,教師通過構建特定情境和讀詩代替講述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內(nèi)容,體會陸游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從而有效提升了古詩文的情境教學效果。
(三)比較誦讀與探究質(zhì)疑
通過對不同作家及其作品觀點的對比,營造了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古詩文學習環(huán)境。在教學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被鼓勵對《示兒》《題臨安邸》這兩首古詩進行深入比較。此種對比閱讀法旨在讓學生分辨兩組文章在內(nèi)容架構、寫作技巧及思想情感上的不同,通過分析主題、立場和表達手法等,旨在激勵學生的思考,增強他們的思維及鑒賞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陸游和林升兩位詩人在“忘”與“醉”的主題上的差異,通過不斷地對比分析,深入探討陸游的“忘”所代表的含義。老師通過提出問題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去探索陸游作為詩人無法忘懷之物,以及作為普通人所難以釋懷的事物。在探討過程的最后,教師拋出一個開放性問題:“你還有哪些疑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全面思考,并在后續(xù)的小組合作階段中找尋出對應的答案。教師還進一步突出了學習階段中聯(lián)想性以及選擇性特征所具備的重要作用,結合這部分內(nèi)容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自主能力。
注:本文系壽寧縣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古詩文情境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 SNXJKY23-041)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