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舉辦的“國采與宮色——清代宮廷織繡服飾色彩展”,題目中有“采”與“彩”。采:一為多色的絲織品,后來寫作“彩”;二為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氣;三舊指好運。從字面上,我們可以推斷,此次展覽是想通過宮廷服裝、裝飾和飾品上的織繡以及顏色,來表現清代的精神活力和命運。
圖案與皇權
清代統(tǒng)治者保留了滿族的姓氏、發(fā)式和服裝。但是,服裝上沿用了華夏族的章紋、象征符號和圖案。從展出的服裝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姿態(tài)的龍:呈正面坐姿的正龍;四足行走狀的行龍;頭尾相交,呈團花圖案的團龍。團龍從數目上來說,展品中有四團金龍(康熙夾袞服)和八團龍(男女龍袍)。其他姿態(tài)的龍,還有以“二龍戲珠”出現的雙龍。與明代統(tǒng)治者服飾上的龍相比,清代的龍紋如刀刻般精準,有浮雕感,氣韻生動。
此次展覽由五個單元組成,分別為天地日月、正大光明、雄深雅健、四季瑞染和錦繡云天。在“四季瑞染”單元,可看到兩件這樣的服裝:品月色緞平金銀繡水仙團壽字紋單氅衣,衣身有圖案;大紅色羽緞單氅衣,衣身主體沒有任何圖案。兩件服裝均為清后宮的便服。按照展簽介紹,清晚期便服的特點是“風頭蓋過了清宮傳統(tǒng)的常服和龍袍,成為清末最有代表性的時尚女裝”。
品月色緞平金銀繡水仙團壽字紋單氅衣,主圖是留根水仙和團壽紋,領、袖、襟、下擺鑲飾三種圖案,從外及里分別是織金萬字曲水紋、元青底金銀繡水仙團壽和冰梅紋花絳。沒有圖案的大紅色羽緞單氅衣,面料是當時權貴中流行的西洋進口毛織物。領和襟上可以看到刺繡的蝴蝶、蘭花及花絳,下擺和袖子沒有裝飾。在胸部位置,有一道非常明顯的折痕,那是將衣服改短的一種辦法。很顯然,具有圖案的服裝能簡單直接地傳達著裝者的意識形態(tài)。
那件有圖案的氅衣屬于慈禧太后?!豆蕦m博物院院刊》1989年2月刊載的《服飾與皇權》一文中寫道,慈禧太后“將本屬于皇帝的十二章紋用于皇后(或皇太后)的服飾上”。十二章紋,只能用在皇帝的服裝,這足以說明這件氅衣背后所隱藏的深意。
十二章紋
那么,什么是十二章紋?章紋是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來表示一種特殊的品質或思想。比如,包公前額上的月牙,月牙就不再只是一個月亮形狀的圖案,它是章紋。尤其是在“明鏡高懸”匾額下,是一種清官品質的象征。
十二章紋是織繡在皇帝服裝上的十二種符號:左肩為日,右肩為月,前身上有黼、黻,前身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龍、華蟲,后身下有火、粉米。寓意幾乎包括了宇宙間的所有美德。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道,“二千年來帝王衣著上十二章紋,即占有一定位置”。
在乾隆朝“寶藍色直徑紗繡彩云蝠龍紋袍料”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衣服前面的章紋。比如,左肩代表日的神鳥:祥云上有紅色太陽,中心紅色圓內是神話故事里的太陽神鳥“三足烏”;右肩代表月的搗藥玉兔:祥云上黃色月亮,中心黃色圓內有玉樹和搗藥的玉兔。由這兩枚章紋的位置可以得出皇帝肩挑日月,其象征意義為重任在肩的品德。其實,每一枚章紋都有其非凡的象征意義。
《服飾與皇權》一文中對十二章紋解釋道:“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zhèn)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取其文也,會繪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文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yǎng)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辨也。”文中進一步闡釋,這樣天子就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龍,應機布教,善于變化;如山,行云布雨,鎮(zhèn)重四方;如華蟲之彩,文明有德;如虎蜼,有知深淺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滌蕩,清爽潔凈;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為萬物之依賴;如斧,切割果斷;如兩己相背,君臣相濟共事。綜合起來,就是皇帝應具備的至善至美的品德。
需要指出的是,在王公大臣的服裝上也能看到章紋,但不是全部的十二章紋,需要依十二章紋逐級遞減。
緙絲、織錦和刺繡在乾隆時期迎來鼎盛期。除服飾外,還有書畫均用上述工藝來完成。在故宮博物院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乾隆時期緙絲乾隆御臨蘇軾帖軸、緙絲仇英后赤壁賦圖卷和綢繡蔬果掛屏芯等珍貴作品。這些作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此展強調的宮廷織繡。織金錦多用于封面裝裱,從展出作品“乾隆御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封面就可以看到織金錦與心經內容所呈現出的靜謐與虔誠。
藝術的發(fā)展不是線性的。晚清隨著國運和經濟的衰微,所有的光彩漸漸暗淡下來。即使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紅色氅衣,也難掩它所映射出的物質文化上的江河日下。
(摘自《北京青年報》姜莉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