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莫泊桑在短篇小說《繩子》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農(nóng)民在廣場上撿到一根繩子,卻被別人誣陷為撿到了一個錢包。農(nóng)民拿出手里的繩子百般辯解,可他的辯解越周密、證據(jù)越確鑿,別人反而越是不相信。結(jié)果,顛倒黑白的流言、尖酸刻薄的嘲諷,使他陷入了無休止的焦慮和內(nèi)耗之中,最終氣絕而亡。有人讀完這個故事后,不無感慨地說:他人的誤解和嘲諷,就像一根束縛你的繩子,你越在意、越辯解,繩子就會把你勒得越緊,讓你在自我消耗中逐漸窒息。
是的,許多人遇到誤解的第一反應(yīng),往往就是當面解釋、自證“清白”,以求還原真相、冰釋嫌隙。通常情況下,我們確實需要這樣做,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消除誤解,還自己以“清白”。然而,在某些喜歡捕風(fēng)捉影、習(xí)慣搬弄是非的好事者面前,在那些一心想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惹事者面前,這樣做的結(jié)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因為真正理解你的人,無須你解釋和“自證”;不理解你或者別有用心、對你懷有惡意的人,你再解釋和“自證”也都無濟于事。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精于抬杠、慣于找碴兒、喜歡嘲諷、擅長詆毀的人,他們以使人難堪為樂事,以讓人難受為能事,故意把白的說成黑的,把美的說成丑的,把正的說成歪的,把對的說成錯的,只要他自己樂意,甚至?xí)翢o底線,無所不用其極。你跟這樣的人解釋、講理,等于是在跟他較勁、斗狠,他不但不會聽你的解釋、停止對你的嘲諷和詆毀,反而會變本加厲地將各種不實之詞強加到你的頭上。這樣,你永遠只會輸不會贏。與其糾纏的結(jié)果,就是既浪費時間,又折損心力。每當此時,你若干脆不解釋、不理論,不闡明原委、不乞求諒解,果斷避其鋒芒、離他遠去,反而會使他自覺無趣,陷于尷尬境地。這實際上是對那些隨意嘲諷詆毀他人者最有力而有效的回擊。
由于人生觀、價值觀不同,以及看待事物的立場、視角有異,即使是同一句話、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結(jié)論。唐朝宰相許敬宗有云:“春雨如膏,農(nóng)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天地之大人尤憾焉,何況臣乎?”現(xiàn)實中,你說的一些話,自然會有人認可、相信,但也會有人討厭、質(zhì)疑;你做的一些事,肯定會有人理解、欣賞,但也會有人誤解、斥責(zé)。縱然你說的話和做的事像秋月一般皎潔,在盜賊們看來卻依然可惡可恨。如此,你又何必過于計較、疲于“自證”呢?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是很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一些本來非常清楚的事實,也常常會遭到一些人的質(zhì)疑。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是再極力用事實和道理來證明自己,也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甚或你解釋得越充分、越詳細,在一些人看來反而顯得你越心虛、越不可信。遭遇懷疑,不解釋,不說明,反而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時間能夠證明一切,無須當事者“自證”。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肆意的嘲諷、惡意的詆毀,反而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就你,讓你變得更加清晰和高大。事實終歸是事實,當云消霧散時,那些嘲諷和詆毀你的不實之詞,反而會成為在時間長河中洗白強加在你身上的“污點”、還你以清白的“洗滌劑”。
歸根結(jié)底,只要自己心中有陽光,就不怕別人投射陰暗;只要自己心中有繩尺,就不怕別人揆量短長。不在意某些話、不計較某些事、不在乎某些人,才是人生有智慧的表現(xiàn)。相信自己、相信時間、相信事實,不陷入“自證陷阱”,才能心無旁騖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走自己希望走的路。
(編輯 高倩/ 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