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一半沉淀著時光,一半生發(fā)著希望。無論新城也好,舊城也罷,儒風(fēng)與儒韻綿延在衢城的所有歲月里,滲透在尋常百姓家,人們吃、喝、玩、樂,生活的方方面面,皆體現(xiàn)著“南孔圣地,衢州有禮”。
眼前流光
每當(dāng)我想感受儒學(xué)文化時,就會直達(dá)孔氏南宗家廟。與其他景點(diǎn)的門票不同,孔廟的門票上會別著一本小小的《論語》,精致小巧,又獨(dú)具文化的厚重。踏進(jìn)院門前,我會整肅好自己的心情,以一顆虔誠的學(xué)子之心,去聆聽千年前孔子的教誨,去接受一場信仰與心靈的洗滌。
踏進(jìn)院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開闊的庭院與古樹。古樹與古廟相互依存,共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踏在石板上,踽踽獨(dú)行,我卻從未覺得自己是孤身一人,而是感到有良師益友相伴在側(cè)。在大成殿門前駐足,與大成殿的牌匾相比,“生民未有”四個燙金大字更為醒目,耳畔縈繞著《孟子·公孫丑》中對孔子的稱頌:“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碧ы?,仿佛見到孔夫子用最慈祥的笑容向我問好:“爾何來遲也?”步入大殿,便已聽得“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對自我的修煉。
小乏時,可在后花園中休憩,綠樹紅墻,自是一派好風(fēng)景;或在連廊中觀畫,遙見儒學(xué)傳播與儒家歷史。隨著時間的前進(jìn),儒學(xué)文化的輝煌仿佛淡化于歷史的長河里,但它的溫暖卻滋潤著華夏一代又一代子孫。
城市高樓如同鋼鐵森林,以冰冷姿態(tài)示人,而大自然自由地野蠻生長,刺激著我血脈里的審美,帶來粗糲與原始的浪漫。衢州不大,山卻不少,于我而言,最喜東坪古道。上東坪古道的路有兩條,正門是常走的一條,每每登山,不需任何裝備,一身輕便的運(yùn)動裝足矣。東坪古道的山自不如北方山巒的奇崛與巍峨,更多的是屬于南方的秀美,山路彎彎繞繞,可并不難走,每一步踩下去都堅(jiān)實(shí)。一路上不僅有流水潺潺,更有山間清風(fēng)與婉轉(zhuǎn)鳥鳴,此時身處其間的便都是觀眾。日落時分,陽光斜斜地照進(jìn)山林,光便有了形狀,而我常在驚嘆中忘了按快門。
登至山頂,便是一處小村莊,因上來得晚,家家已飄起裊裊炊煙,我一邊溜達(dá),一邊和朋友聊天。這里很安靜,也很悠閑,碧水青山掩映著粉墻黛瓦的古宅深院,在余暉的籠罩下便是一場奪人心魄的視覺盛宴,仿佛添一分絢爛則略顯突兀,少一絲淡泊便成敗筆。
人間百味
若來到衢州,美食自不可錯過,杜澤老街便是覓食的好去處?!耙蛔橹莩?,半城烤餅香”,小小一個烤餅,皮薄餡多,一口咬下,油汁在嘴里爆開,濃香四溢,又不會讓人覺得油膩,加上油炸粿的脆香、水晶糕的冰甜,牽動著無數(shù)途經(jīng)此地者的味蕾。清晨霧未散去,商戶已架起一處小攤,揉面、包餡、油炸,把所有的凡塵瑣碎都烹飪成人間煙火。 “素米微糧,甘之若飴”,衢州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隨意走進(jìn)一家門店,還未想好吃什么,便聽到師傅熱情的招呼聲,有時不是很能聽懂方言,卻也聽得出“小姑娘,這個好吃的”之大意。老街像是整個城市的心臟,串起了這巨大的城市之網(wǎng),不急不緩,有規(guī)律地跳動,仿佛在邀請人們享受這慢生活的人間。或許,可以沉溺于老街的低調(diào),用美食慰藉自己的彷徨。老街熙熙攘攘,聽起來吵吵鬧鬧,卻盡是談笑風(fēng)生,攤位衛(wèi)生、干凈,每個人都?xì)g愉,每個人皆有禮。
代代衢城人一脈相承,有容納百川的寬廣胸懷,亦有波瀾不驚的沉著處世。每個衢州人如同一本書,書上呈現(xiàn)著一花一木、一土一石——將無數(shù)的傳奇故事放在自己的皺紋里烙著,又把每處的雞毛蒜皮譜成厚厚的篇章……
凝眸歷史,衢城本身好似一位漁者,永遠(yuǎn)都是脫離俗世的和藹面相,擁有處世不驚的智慧,眼里卻又含著濃厚的煙火氣。他往那一站,抖抖時間的塵,便從春秋穿越到當(dāng)今:數(shù)千次的光影輪換,他泛舟于衢江水上,謙恭有禮地俯身送走了多少船客,彎腰扇動著翻動的爐火——這一泛,這一俯,這一扇,又不知是多少年。
衢州雖是小城,卻駐足千年、捶打千年、洗淘千年。歲月不居,在古韻聲聲里尋儒韻,在清風(fēng)陣陣?yán)镆捜屣L(fēng)。
指導(dǎo)老師:夏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