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水平既是被競爭“逼”出來的,也是在角落里一字、一句、一個一個鏡頭地“磨”出來的
我剛在上期專欄中聊到,與奧運檔同期的熱播劇壓力“山大”;緊接著,就看到兩部諜戰(zhàn)劇先后登屏接受考驗:一部是《孤戰(zhàn)迷城》,另一部是《孤舟》。
兩部劇的名字都帶一個“孤”字,但深意卻不同?!豆聭?zhàn)迷城》中黃景瑜扮演的歐孝安,是從日軍生化武器實驗場九死一生逃出的我黨在軍統(tǒng)的潛伏者,他不但要努力恢復記憶,還要與軍統(tǒng)及軍統(tǒng)里潛伏的日諜殊死搏斗?!豆轮邸分性磿劙缪莸拈熒倥c海歸建筑師顧易中面對的則是另一番兇險,一開始就頂著我方和敵、偽的幾重懷疑,以個人名義打入偽軍特工組織,還要在滿城同胞的誤解與親人的唾罵下,與日、偽、中統(tǒng)幾方特工斗智斗勇……
兩部戲的劇情,一上來就帶著緊迫性和足夠的戲劇沖突,也各有亮色與短板?!豆聭?zhàn)迷城》里辛芷蕾的出現,應該是該劇先聲奪人吸引眼球的招數,也破了這十年一提女特工,觀眾就會首推王鷗和宋軼的思維定勢。張晞臨、張子健、章申三人扮演的軍統(tǒng)正副站長,一看表情就知道在外戰(zhàn)和內卷方面都不是吃素的,幾方都是明牌攤開來打,讓人期待滿滿。只不過“生化武器”這個梗,包括日軍敗退后醞釀的驚天爆炸和細菌擴散,這些年不少諜戰(zhàn)劇都愛用,沖擊力有點兒提前被“玩沒了”,未免讓人惋惜。
《孤舟》里,顧易中首次亮相時的造型和表情都過于稚嫩,“海歸”味兒明顯不足,更像單純的叛逆中學生,這多少沖淡了人物在后面劇情里的心機和行動力。派克筆擋子彈救命這個橋段,設計得有些欠考量。過去有煙盒、酒壺擋子彈,都是雙層金屬,勉強能說過去,鋼筆擋子彈,多少有點“不嚴肅”了。評彈這個元素利用得也不夠早,如果第一集就嵌入,蘇州特色肯定會更鮮明,代入感也會比現在更強。
陳都靈、王玉雯因為劇情所限,表現只能說中規(guī)中矩。倒是張瑤,繼《新世界》后,越發(fā)有種老辣的感覺。張頌文依然好,可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張豐毅。按說抗日背景,對于這種老軍人的人設,觀眾見得多了,但張豐毅演繹的精、氣、神實在太到位,差點兒就讓人把他當男一號看了。
兩部諜戰(zhàn)劇的劇情、表演,許多地方都明顯用了心,但整體上的打磨,似乎還不夠精細。即便去除同期奧運賽事直播這一“干擾”因素,也讓人不由得感嘆一聲:諜戰(zhàn)劇要想做到既讓觀眾看得著迷,又沒錯(或者少錯)可挑,真是太難的一件事。
其實,這也不只是《孤舟》《孤戰(zhàn)迷城》所面臨的挑戰(zhàn)。近兩三年,有太多的諜戰(zhàn)大戲,都有類似情形——劇方信心滿滿地宣傳,劇集眾望所歸地開播,觀眾勉勉強強地追看。
不是主創(chuàng)人員不努力,而是市場繁榮之下回望來路,經典的作品,讓人看后能一再想起并回看的作品,已經累積得足夠多了。觀眾看北國色彩濃郁的《哈爾濱一九四四》,難免會想起更出色的《和平飯店》《剃刀邊緣》《懸崖》,甚至是帶了小品式喜感的《滲透》《霞光》;看意欲凸顯江南味道的《孤舟》,很自然就聯想到《五號特工組》《紅色》《偽裝者》;而說到和平年代的典型諜戰(zhàn),誰又能忘記《誓言無聲》《國家機密2》呢?至于說辦公室情境下的“常態(tài)”諜戰(zhàn),即便不提“天花板級別”的《黎明之前》《暗算》,也還有《特殊使命》《飄帥》這樣的低調經典呢,更不用說回看率超高的另類戲《與狼共舞》。
平臺爭艷、資訊爆棚的年代,類型劇的日子說好過也好過,說不容易也不容易。后一種情形,當然是指那些志在挑戰(zhàn)行業(yè)新高的劇集。影視作品,水平既是被競爭“逼”出來的,也是在角落里一字、一句、一個一個鏡頭地“磨”出來的。前幾天在手機短視頻里,看到幾位老港星回憶,大制作很難拍出經典,好多經典港片,當初都是因為沒什么錢,編劇、導演和演員只好拼命動腦子,是“逼”出來的。今天內地的電視劇制作,雖說和當年老港片拍攝的時代、背景和環(huán)境有很大不同,可好劇需要全員動腦子這一條,終歸還是一樣的。
附帶說一個小感觸:近年觀劇,全劇長度比照前些年動輒五六十集那陣,明顯壓縮了不少,最直接的結果——劇情注水的情形少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雖說這種積極的變化得益于行業(yè)管理,但未嘗不是大家集體被“逼”后的良性結果。所以,諜戰(zhàn)劇的創(chuàng)新雖有難度,但該“逼”還得“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