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緣何,向來積極進取的我,近些時日竟對佛教所蘊含的智慧萌生出了濃厚興趣。佛教絕非是使人變得慵懶無為,而是引領人們具備規(guī)劃之遠見、謀略之智慧,懂得有目的地進行明智取舍,且要學會以積極且正面的視角去審視和體悟世間萬事萬物。而這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理念,恰恰與學生的德育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對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大有助益。
佛教智慧與德育啟蒙
佛教智慧恰似一盞閃耀璀璨光芒的明燈,能夠為學生的德育啟蒙照亮前行之路。我向來注重對文史哲知識的學習和思考,既然有心運用佛教思想,那自然需先對佛教進行深入了解與研習。通過對佛教智慧的不懈探究,讓學生學會以平和、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之人和林林總總之事,進而開啟他們德育的大門。
對學生慈悲情懷的培養(yǎng),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受星云大師在《合掌人生》中所言“愛的升華是慈悲”這句話的深深震撼,我們務必讓學生明白,當熱愛某一事物、某段經(jīng)歷或是某個人時,應心生深深憐憫、加倍珍視、用心善待,這些憐憫、珍惜、善待,實則就是一種偉大的慈悲。即便面對并不完美、帶有遺憾、存有缺點的對象,依然保持熱愛、沉醉其中、格外看重,甘愿通過有選擇性的理解去竭力尋求與其和諧共處。讓學生擁有這般慈悲情懷,無疑是德育的核心內容。
例如,在處理同學間的矛盾時,我借助佛教“慈悲喜舍”的理念,教導學生以慈悲之心去理解他人,以歡喜之心去接納不同,以施舍之心去幫助他人,從而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相處。曾有一次,我們班的兩位學生因一點小事而爭吵不休,我以佛教智慧引導他們去換位思考,去體諒對方的處境和感受,培養(yǎng)同理心,最終他們不但和好如初,還更加懂得了包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正面思維與人生態(tài)度
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起正面思維和激昂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于世間,所遭遇的一切都應被視為一種無比珍貴的恩賜。要學會敏銳地洞察事物所帶來的積極效用而非消極影響,以豁達開闊的胸懷和正確恰當?shù)膽B(tài)度去對待世間萬物。失敗與坎坷是豐富閱歷與人生的有益過程,應從長遠的眼光和全局的視角去看待,而非僅看到其中的痛苦與艱難,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轉換視角、拉開時空距離或是轉換心境去思考問題的卓越能力。教導學生要始終常懷感恩之心,精心培育善良之德。星云大師的母親衣服上有個破洞,大師說:“您的衣服破了?!倍哪赣H卻道:“不是破,是布不夠。”這便是以正面思維看待問題的鮮活例證。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以感恩和善良去對待每一個人,若能做到以平和的心態(tài)、平等的姿態(tài)、平均的意愿去面對世間萬物,那所謂的恩怨情仇或許就會大大減少,那些斤斤計較的愛恨是非或許就會看得更為淡然。
我們班的小李同學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對學業(yè)壓力時總是容易焦慮和急躁。我便引導他去理解佛教中“心無掛礙”的智慧,讓他學會放下過度的擔憂和執(zhí)著,以更為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學習中的困難。漸漸地,他變得更加沉穩(wěn),能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zhàn)。
此外,每年畢業(yè)季時,我都滿心歡喜地送上一些殷切寄語。我期望他們能夠“熄滅貪嗔愚癡,執(zhí)著經(jīng)史子集”,這不僅是對他們的深切期望,更是對他們德育成長的美好期許。期望學生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切實地踐行德育理念,成為有深邃智慧、有深厚慈悲、有高尚品德的人。
總之,在學生德育工作中,我們要善于汲取佛教智慧等各種極具價值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全力培養(yǎng)學生的慈悲情懷、正面思維、感恩之心和善良之德,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通過具體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措施,讓學生在德育的道路上不斷茁壯成長和持續(xù)進步,從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讓他們能夠以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良好端正的品德去勇敢地迎接未來的人生挑戰(zhàn),去盡情擁抱那充滿無限可能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