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階段,也是德育的關鍵時期。德育培養(yǎng)具有長周期性和內(nèi)蘊性。顯性的專門德育課程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結合學科教學內(nèi)容,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德育內(nèi)容,即學科德育。英語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義務也有責任結合學科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材是關系國家事權的特殊文化產(chǎn)品,內(nèi)蘊民族文化和國家意志(李太平、王俊琳,2019),具有個體內(nèi)化共同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重要載體的教育意義(趙長林,孫海生,2019)。英語教材有豐富、廣泛的語言材料和話題,蘊藏著有利于英語學科德育滲透開展與實施的資源(趙連杰,2017)。依托教材踐行立德樹人是英語教師需要思考和實踐的重要任務。
學科育人是學科教學的核心任務(申軍紅、趙巖,2019)。學科德育是指將道德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中,從而既實現(xiàn)各科教學又兼顧品德教育,具有間接、隱性及“滲透式”的特征(葉飛,2009)。它是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感知或教師指導,逐漸內(nèi)化生成的具有學科特征的道德品質的過程(黃友初、尚宇飛,2021),旨在充分挖掘與合理轉化教學中的學科育人價值,使教學回歸育人初心(車言勇、王金德,2019)?!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部,2020)。其中,“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本研究中的英語學科德育密切相關,即促進學生積極價值觀念與道德品格的成長。
較有代表性的早期德育教學模型是由Ryan(1986)提出的5Es,該模型包括舉例、闡釋、勸誡、情境和體驗五個步驟,主要通過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體驗學習實現(xiàn)德育。該模型明確了德育教學的教學行為方式和要素,具有啟發(fā)性,但還需要結合具體學科特點和內(nèi)容進一步細化。新倫敦學派(New London Group)的多元讀寫模式提供了更清晰的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的德育教學指導框架(Cazden et al.,1996),包括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框定、轉化實踐四大要素,強調(diào)教師在一定情境下指導學生充分理解、體驗、認同并實踐語篇傳達的價值觀,突出了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構建。
基于社會文化理論,Shaaban(2005)提出了英語道德教育綜合框架,指明了分組合作學習、師生對話、明確闡釋、教師以身作則、學生積極參與等原則。該框架明確了關鍵要素,突出了教師的支架作用和語言在道德教育中的中介作用,但部分德育要素理念與我國英語教學情境不符。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及多元讀寫理論出發(fā),馮德正(2015)設計了道德教育元素的教學原則與策略,包括置抽象價值觀于真實語境中,顯性指導學生認識語篇中的積極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能力,以及回歸真實情境等。該模式比較具體,可操作性強,突出了德育融入英語教學的路徑。依托語篇的學科德育也可參考Martin和White (2005)的評價理論,借助該理論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引導學生分析語篇中各方對某一事物或行為的態(tài)度、立場及作者想要與讀者建立的人際意義,在活動參與中更好地理解語篇想要傳達的價值觀,落實德育(陳祥梅、苗興偉,2022)。
以上各理論闡釋了德育原則、方法和策略,但英語教師對學科德育及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內(nèi)容的認識和運用情況如何,以及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如何切實落實德育任務,還需進一步調(diào)查和研究。
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及使用它的教師為主要對象,通過問卷和訪談展開調(diào)查。共50位教師參與調(diào)查,共發(fā)放并回收有效問卷50份。調(diào)查問卷設置了11道選擇題,包括基本信息,對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的識別、運用與拓展,實施學科德育的困難等。參與調(diào)查的教師教齡不等,從教3年及以內(nèi)者占34%,從教4—6年、7—15年和15年以上者均在20%左右;所教學生以高一(42%)和高二(36%)居多,高三較少(22%);46%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其中3位教師參與了深度訪談。
(1)對教材中德育內(nèi)容的識別與滲透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高中英語教師對于教材中德育內(nèi)容的識別較為充分,滲透意識較強。調(diào)查結果顯示,部分教師表示對英語學科德育這一概念“非常了解”(10%)和“基本了解”(48%),部分教師表示“聽說過,但不太了解”(38%)和“完全不了解”(4%)。這表明大部分英語教師對學科德育有一定的了解,但認知不足。大部分教師認為結合教學內(nèi)容實施英語學科德育“非常有必要”(40%)和“一定程度上有必要”(44%),只有16%的教師認為“不太有必要”,沒有教師認為“完全沒必要”。訪談中,3位受訪教師都認可自身的德育責任,認為英語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負責,而不僅僅依賴于學校德育方面的組織。
大部分教師認可教材蘊含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22%的教師認為德育內(nèi)容“非常多”,52%認為“比較多”,26%認為“一般”,沒有教師認為“幾乎沒有”。教師對教材德育內(nèi)容較充分的認知為實施學科德育提供了條件。但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心智已足夠成熟,能夠自行學習并理解教材語篇蘊含的德育內(nèi)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寄希望于學生自覺領會。然而,學生能否注意到并內(nèi)化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2)英語教學中德育內(nèi)容的運用與拓展
與較充分的學科德育意識相比,教師的學科德育實踐情況并不理想。調(diào)查顯示,不到半數(shù)教師表示“一直都會”(16%)、“經(jīng)常會”(26%)運用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而 “偶爾會”“從不會”的教師分別占56%和2%。類似地,只有部分教師表示“一直都會”(8%)和“經(jīng)常會”(16%)拓展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 部分教師“偶爾會”(62%)和“從不會”(14%)拓展。因此,英語學科德育尚未成為教師普遍的自覺行為,這與李太平、王俊琳(2019)指出的學科德育滲透沒有落實的觀點一致。德育滲透經(jīng)常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馮德正,2015),但在實際教學中,只有部分教師表示 “一直都會”(18%)和“經(jīng)常會”(28%)這樣做,而部分教師 “偶爾會”(48%)和“從不會”(6%)這樣做。
同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偏重于知識及能力等目標,而忽略了德育目標,或未有效結合學情,致使德育目標過于寬泛,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如H老師所說:
我覺得教材語篇背后的德育內(nèi)容還是比較明顯的,不過現(xiàn)在高考應試任務壓力比較大,所以課堂大多數(shù)還是圍繞練習和鞏固活動來的。
這一結果與教師對教材語篇蘊含的德育元素的淺層化解讀有關。例如,當被問道:“您認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明顯嗎?您會在英語教學中結合所發(fā)現(xiàn)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嗎?”時,H老師在訪談中只提到概括性的德育元素,如體育精神,沒有進行鮮明和深入的闡述,也未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社會情況去拉近認知距離,激發(fā)情感共鳴。此外,訪談結果顯示,說教式的德育方式在高中英語課堂中較為普遍,如H老師所說:
如果時間允許可能會叫兩個學生簡單回答下(作者想表達的深層意思),不過大部分時間可能是我在結尾進行總結升華。時間比較緊,而且我感覺這個也不是重點。
這種 “硬性灌輸”德育內(nèi)容的方式偏向說教,德育的“升華”并非通過學生主動的分析、推敲、聯(lián)想等深入的思考過程,而是被動接受的,可能導致德育流于表面,也容易使課堂上語言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未能充分與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發(fā)展深度融合。所以,學科德育需要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積極體驗學習過程,進行深度學習(王薔等,2021)。
(3)實施英語學科德育的主要困難
教師結合教學內(nèi)容實施學科德育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如60%的教師表示學科德育“會增加一定的工作負擔”,表示“完全不會”“不太會增加工作負擔”的教師分別只占14%和24%。教師遇到的具體困難包括“課時少,任務重”(54%)、 “沒有合適的切入點” (30%)、“只能生搬硬套”(8%),也包括“自身德育意識薄弱”(8%),如:
在課堂中增加德育元素會增加一定的備課和課時壓力,平時上課主要圍繞知識點,很少會專門花時間來設計德育滲透的活動。(L老師)
很多語篇的德育內(nèi)容比較高大上,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有點遠,很難找到比較合適的切入點。(H老師)
這些困難一方面反映出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容量大、教學任務重的現(xiàn)實情況,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教師的教學觀和對學科德育的認識問題。許多教師往往認為德育與語言知識教學是分離的,這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可能沒有充分認識到語言不僅僅是形式和意義的集合,更是構建社會關系、傳遞價值等的手段。因此,教師的語言觀仍需與時俱進。
綜上,本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對學科德育有所了解并持積極態(tài)度,但認知深度不足;大部分教師缺乏幫助學生建構語篇德育價值的準確性和敏銳度,未充分運用和拓展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灌輸式、說教式的德育現(xiàn)象較為普遍,英語學科德育的實施困境包括找不到切入點和增加工作負擔等。
整體來看,教師依托教材實施英語學科德育的意識、認知和行為呈現(xiàn)逐步遞減的趨勢。為改善這一狀況,除了需克服課時緊、任務重等客觀困難外,教師還需強化學科德育的意識,從認識和實踐行為方面進行調(diào)整。
單元在連接課時、模塊方面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有助于扭轉以課時為單位的碎片式教學(崔超,2020)。單元整體教學的組織框架可以有效落實核心素養(yǎng),推動育人目標融入課程改革。依托于語篇、主題大觀念引導下的單元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對主題背后的價值導向進行深入探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王薔等,2022)。依據(jù)《課標》修訂的新版高中英語教材都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理念(吳馳,2019),教師在開展教材德育內(nèi)容教學時,可以單元主題為中心,從多個德育維度和視角提煉各語篇的主題意義并相互關聯(lián)?;诮滩谋匦薜谝粌訳nit 1的德育滲透內(nèi)容如表1所示。
該單元內(nèi)五個語篇圍繞高中新生可能存在的困惑與需求展開,體現(xiàn)了“人與自我”主題語境對學生個性品格方面的關注。建構單元內(nèi)各具體語篇之間的主題意義及德育價值聯(lián)系,并進一步分析和賞析語言在構建主題意義的特點和作用,有助于立足單元整體進行宏觀把握和規(guī)劃,發(fā)揮教學內(nèi)容蘊含的德育價值。
教師對語篇的解讀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發(fā)展、情感參與和學習成效等(王薔等,2019),也是開展學科德育的起點。教師要深入研讀語篇,明確語篇主題,并結合當下熱點與學生的心理需求,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價值,從而促進教材語篇內(nèi)容“實時生長”。這也有助于解決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的教師對學科德育認識不足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依據(jù)英語學習活動觀(教育部,2020)的框架設計活動,達到德育和語言學習協(xié)同發(fā)展的目標。以教材必修第一冊Unit 3的讀寫語篇“Going Positive”為例,圍繞文本主題,教師可以在學習理解層次引導學生獲取和梳理Kayla對身材焦慮的態(tài)度轉變過程,在應用實踐層次分析她的轉變原因并反思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最后,學生結合個人實際情況撰寫健康簿,并進行師生、生生交流,實現(xiàn)遷移創(chuàng)新。結合英語學習活動觀并依托語篇解析進行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師在運用與拓展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時深度不足、增加工作負擔的困境。
針對難以找準學科德育切入點的問題,教師可巧妙運用教材蘊含的德育途徑進行活動設計,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或合作的學習方式,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教育部,2020)。教材大多數(shù)板塊的活動設計較好地貫徹了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思路,蘊含著德育滲透的途徑,尤其是充分利用基于分析、論證、評價和創(chuàng)新等較高思維層次的問題、包含問題情境的教材活動或任務。以教材必修第一冊Unit 3的閱讀語篇“Living Legends”為例,活動3的問題鏈引導學生反復細讀語篇,深刻感知榜樣運動員的事跡及他們的精神品質;活動4的小組討論幫助學生梳理和內(nèi)化語篇內(nèi)容,理解郎平和喬丹被稱為living legends的原因;活動5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欣賞的運動員,使讓學生感悟體育精神,受到積極的情感、道德與價值觀的熏陶。
高中英語課程以語篇為依托、以活動為途徑的課程組織與教學方式特征為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的德育功能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德育資源和德育途徑(章策文,2018)。針對灌輸式、說教式的學科德育方法困境,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境,尤其是與學生經(jīng)驗有關聯(lián)的、包含問題解決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素養(yǎng)(申軍紅,2019)。為此,教師可圍繞語篇德育內(nèi)容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與環(huán)節(jié),如辯論、演講、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從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角度參與活動,豐富對語篇德育價值的理解。
外語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德育基因,教師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學科德育時應基于語篇,深度挖掘作者表達意義的語言手段和途徑,包括語篇架構、句式使用、寫作手法和詞匯等方面,并適當拓展和延伸語境和主題。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與主題相關的語言支架和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理解和表達,通過挖掘德育元素,進行更深入的主題討論,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感知和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英語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通過本次調(diào)查,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科德育是教育初心的回歸。高中英語教師應對教材中的德育內(nèi)容給予更多關注,立足單元整體實施德育滲透,深入研讀語篇,充分利用教材蘊含的德育途徑設計活動,把握德育契機,在活動中滲透德育,將道德價值的思考和生成空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德育價值的主動生成與建構。
Cazden, C., Cope, B., Fairclough, N., et al. 1996.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6(1): 60—92.
Martin, J. R. & White, P. R. R.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Ryan, K. 1986. The new moral education [J]. Phi-Delta-Kappan, 68(4): 228—233.
Shaaban, K. 2005.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incorpo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ESL/EFL classroom [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8(2): 201—217.
車言勇, 王金德. 2019. 學科德育讓教學回歸育人本位[J]. 中國教育學刊, (7): 103—104.
陳祥梅, 苗興偉. 2022. 德育視角下的英語教學設計探究[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6): 1—5.
崔超. 2020. 大概念視角下英語單元教學的重構[J]. 教學與管理, (4): 42—45.
馮德正. 2015. 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道德教育: 正面價值觀的多模態(tài)語篇建構[J]. 外語界, (5): 27—34.
黃友初, 尚宇飛. 2021. 學科德育的內(nèi)在邏輯與發(fā)展路徑[J]. 教育科學, (4): 33—40.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太平, 王俊琳. 2019. 教材建設與國家認同[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9): 23—30.
申軍紅. 2019. 基于人本位的學科德育內(nèi)涵與實施策略[J]. 基礎教育課程, (5): 46—49.
申軍紅, 趙巖. 2021. 學科育人: 學科教學的核心任務[J]. 基礎教育課程. (4): 4—9.
王薔, 錢小芳, 周敏. 2019. 英語教學中語篇研讀的意義與方法[J]. 外語教育研究前沿, (2): 40—47+92.
王薔, 孫萬磊, 趙連杰, 等. 2022. 大觀念對英語學科落實育人導向課程目標的意義與價值[J]. 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 (4): 3—14.
王薔, 孫薇薇, 蔡銘珂, 等. 2021. 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 外語教育研究前沿, (1): 17—25+87—88.
吳馳. 2019. 回溯與展望: 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建設70年[J]. 教育測量與評價, (10): 20—26.
葉飛. 2009. 學科德育的實踐意蘊及其實現(xiàn)途徑[J]. 課程·教材·教法, (8): 48—51+56.
章策文. 2018. 發(fā)揮高中英語學科德育功能的實踐路徑[J]. 中國德育, (22): 43—45.
趙長林, 孫海生. 2019. 教科書與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chǎn)——對1949—2018年相關研究的回顧與省思[J]. 課程·教材·教法, (1): 34—39.
趙連杰. 2017. 基礎英語教育的學科育人價值探究[J]. 中小學教師培訓, (1): 52—56.
錢小芳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
李詩 廣東省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教育集團)寶龍外國語學校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