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古今共享。大自然的瑰麗與神奇,山水之間的寧靜與詩意,歷來為文人雅客喜愛。讓我們跟隨文字的腳步,踏上山川旅程,探索自然之美,品味古人的感悟與情懷。
■古文賞讀
【甲】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①得天池諸山作案②,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fù)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興亦闌③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節(jié)選自袁宏道《虎丘記》)
【乙】東趨數(shù)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gòu)亭北碕④,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于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予時榜⑤小舟,幅巾⑥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節(jié)選自蘇舜欽《滄浪亭記》)
【注釋】①千頃云:山名,在虎丘山上。②作案:當作幾案。③闌:消盡。④北碕(qí):北邊曲岸上。⑤榜(bàng):劃船。⑥幅巾:古代男子以一幅絹束頭發(fā),稱為幅巾。這里表示閑散者的裝束。
■素養(yǎng)提升
1.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山川興廢,信有時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zhàn)》)
B. 縱廣合五六十尋/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C. 遂以錢四萬得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D. 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 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巒壑競秀,最可觴客。
(2)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3. 用“/”給選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而 病 尋 作 余 既 乞 歸 恐 進 之 興 亦 闌 矣
4. 根據(jù)選文回答問題。
(1)【甲】文中所寫的“虎丘”有何特點?請結(jié)合原文作答。
(2)【乙】文作者游滄浪亭所抒發(fā)的情感與課文《與朱元思書》有何相似之處?
■參考譯文
【甲】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巖石如斧削一般。千頃云因為有天池等山作為幾案,山峰峽谷爭奇斗秀,是宴飲的好地方。只是過了中午,陽光強射,不能久坐。文昌閣也不錯,傍晚林中的景色尤為迷人。它的北面為平遠堂舊址,空曠沒有遮攔,僅能望見遠處的虞山如小小的黑點。平遠堂已經(jīng)荒廢很久了,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fù)它的辦法,想在這里建個祠堂,祭祀韋應(yīng)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我生了病,我已經(jīng)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的興致也消盡了。山川的興盛和荒廢,確實有它的運數(shù)??!
【乙】向東走數(shù)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五六十尋,三面臨水。我喜愛這地方,因而在此徘徊,最后用錢四萬購得此地,在北面曲岸構(gòu)筑亭子,名為“滄浪”。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沒有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陽光、陰影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在有風有月的時候更加宜人。我常常劃著小船,穿著輕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忘記回去?;虬丫聘吒瑁蜓鎏扉L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里,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安適,心神就沒有煩惱;所聽所聞至純,人生道理就明了了?;剡^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參考答案
1. C
2. (1)山峰峽谷爭奇斗秀,是宴飲的好地方。
(2)形體安適,心神就沒有煩惱;所聽所聞至純,人生道理就明了了。
3. 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興亦闌矣
4. (1)山巒高深險峻:“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重巒疊嶂,風景秀麗:“巒壑競秀,最可觴客”。過午天氣炎熱:“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北向空曠,視野好:“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
(2)【乙】文最后一句抒發(fā)情感,反思過去在名利場上追逐,每天計較細小的利害得失而忽視了山水美好,未免庸俗。作者希望從精神上擺脫仕宦的羈縛,寄情山水以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這種情感與《與朱元思書》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對官場爭名逐利的鄙視,又襯出自然山水誘人的力量。
■鞏固遷移
【文言實詞】
窮?!疽摇课闹小盁o窮極”的“窮”意為“盡”?!案F”還有“走到……盡頭”“極”“窮困”等多個義項。
課文鏈接:
1. 蟬則千轉(zhuǎn)不窮(《與朱元思書》)/而樂亦無窮也(《醉翁亭記》)——形容詞,盡
2. 欲窮其林(《桃花源記》)——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
3. 窮冬烈風(《送東陽馬生序》)——形容詞,極,表程度深
4.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形容詞,窮困
【文言虛詞】
以。【乙】文中“遂以錢四萬得之”的“以”是“用,拿”的意思?!耙浴边€有“來”“憑借,依靠”“根據(jù)”“因為”“認為”等多個義項。
課文鏈接:
1. 蒙辭以軍中多務(wù)(《孫權(quán)勸學》)/以刀劈狼首(《狼》)/以錢覆其口(《賣油翁》)——介詞,用,拿
2.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魚》)/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二章》)/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介詞,憑借,依靠
3.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介詞,根據(jù),按照
4. 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介詞,因為,由于
5.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動詞,認為
6.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與“是”搭配,相當于“因此”
7.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連詞,來,用來
8.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記》)——連詞,可譯為“而,又”,或不譯
9.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同“已”,已經(jīng)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郡瀏陽實驗學校,湖南省長沙市雅禮瀏陽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