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字視野中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論析

2024-10-12 00:00:00李向群
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摘要:漢字作為現(xiàn)存最古老的表意文字,其字形與內涵的演變凝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與價值理念。解析“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漢字字形與內涵的歷史演變,可以發(fā)現(xiàn)漢字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還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與價值理念。文章分析了“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漢字的形體結構與內涵演變,并就如何踐行“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思想理念作了闡釋,同時強調我們作為漢字的傳承者,守住了漢字及其文化意蘊,就是守住了華夏兒女的身份,守住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

關鍵詞:漢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

中圖分類號:D64;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37(2024)03-0008-05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被人們仍在使用著的最古老的一種文字。作為表意的方塊字,漢字隨著中華文明的萌生而萌生,伴著中華文明的成熟而成熟。它的字形構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事項,它的發(fā)展演變呈現(xiàn)出“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1]的精彩。長久以來,漢字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雙向互動、相輔相成、交錯并行、綿延發(fā)展,它攜帶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記載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可以作為探索中國人性格、道德修養(yǎng)以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發(fā)掘與利用漢字“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所隱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對于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一、仁愛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仁”解釋為:“仁,親也。從人,從二”[3]。這里的“親”是指親情親近,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從結構上看,“仁”是會意字,由“人”“二”兩個構件組成。 “從人”是因為這種情感的主體是人,“從二”的解釋有多種,有說是“仁者兼愛,故從二”,有說是“相人偶”指人與人之間的互敬相親?!墩f文解字》還列舉了“仁”的其他寫法,如“仁”的第二種寫法是從“千”“心”的“忎”,“千”是“身”的變體,“忎”指身心一致、愛己愛人。無論哪種寫法,都可以從中看出“仁”的造字之意就在于表達人類在天地之間相親相愛、相互禮敬,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仁”是仁學思想的載體,它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的銘文中,《尚書》《詩經》中“仁”也多次出現(xiàn),史書中的“仁”均有美德之意?!叭省焙髞沓蔀槿寮宜枷氲暮诵?,是因為孔子建立了仁學思想體系?!墩撜Z》中“仁”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孔子的弟子們經常向孔子問“仁”,孔子的不同答復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了“仁”的內涵。在孔子的思想里,“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孔子認為仁者對任何人都會有親之愛之的感情,這便是“泛愛眾,而親仁”。到了孟子,仁者之愛擴大到了世間萬物,天地草木魚蟲鳥獸,只要出現(xiàn)于仁者的世界,仁者就會呈露出親之愛之的感情,這便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如何實踐“仁”,孔子給出了答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墩撜Z·公冶長》)讓年老的人得到安樂,讓朋友相互信任,讓年少的人得到關懷,這就是在踐行“仁”,并不復雜,人人可為??鬃佑终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有志之士、仁義之人,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只會為了理想正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仁”此刻已超越生命,激勵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正義獻身。雖然“為仁由己”,是不是要做一個仁者決定權在于自己,但是仁學思想體系浸潤下的中國人明白“仁,人之安宅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仁”是中國人心靈最為安適的居所,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繼承、發(fā)展、實踐著“仁”,這是中國人的大修為、真工夫。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愛”與“仁”緊密相連?!皭邸弊值淖中紊习氩糠窒褚粋€人張著嘴巴,下半部分很像雙手捧著“心”,從字形就可以看出“愛”就是一個人捧著一顆真心訴說真情?!皭邸弊值姆斌w形式為“愛”,其中“心”部,體現(xiàn)出“愛”作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深厚情感的含義。簡化后的“愛”雖然去掉了“心”,但下半部分變成“友”,這讓愛的外延更為寬泛,好像在告訴我們只要友善友好,愛便存在。

孔孟都說仁就是愛,愛就是仁。這種愛是一種博愛,世界上獲得廣泛認同的“博愛”理念,其實是發(fā)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孟子曰:“仁愛之道,始于家庭。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慈愛子女,推己及人,天下一家?!比寮艺J為仁愛是一切美德的根源,愛父母是孝,愛兄弟是悌,愛朋友是信,愛國家是忠等等。

怎樣去實踐“愛”呢?首先要從自愛開始,這便是“仁者自愛”。在愛自己的基礎上愛他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再由人及物,達到愛的最高境界,這便是“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相較于儒家“愛有差等”,墨家則提倡無差等的“愛”。墨子認為,愛是無私的,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不分貴賤、不分種族,無關其他,都應該愛人若己。

二、民本

《說文解字》中“民”的釋義為:“眾萌也。從古文之象。凡民之屬皆從民”?!懊瘛弊钤缫娪诩坠俏?,甲骨文中的“民”,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個刺穿眼睛的尖物,有學者認為這是“盲”的本字。但早在西周時期,“民”字的意義就開始發(fā)生變化,主要指人民或百姓。

“本”,《說文解字》釋:“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楍,古文”?!氨尽笔侵甘伦?,最早見于西周銘文,金文中的“本”字,主體是“木”,下部有三個節(jié)點,用標識表示樹木的根部。草木生根才能發(fā)芽,所以“本”字又有起始、根源、基礎等義。就像草木之根一樣,事物的根源往往決定其性質,所以“本”又有本質、本來、本意、本能等義。

“民”“本”兩字,在《尚書》里就已合用,意思就是以百姓為根本,“以人民為中心”。民本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之一。西周初年,統(tǒng)治者就看到“民”的重要性。《尚書·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4]。人民是國家政治的根基,只有根基堅固,國家才能安寧。儒家的孔孟繼承發(fā)揚了這種思想,將民本思想系統(tǒng)融入他們的德政和仁政學說?!墩撜Z》多次出現(xiàn)“使民以時”“務民之義”“博施于民”,《孟子》也有很多“與民同樂”“制民之產”“安天下之民”的說法。在君民關系上,孟子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君輕”主張(《孟子·盡心下》)。孟子的主張將人民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內容,此外荀子“君舟民水”之喻,亦集中反映了其民本思想。

傳統(tǒng)民本思想是如何實踐的?輕徭薄賦——“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周易·節(jié)》);務本興農——“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則天下各食于力”(賈誼《論積貯疏》);不違農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約束官吏、勿使擾民。

三、誠信

“誠”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說文解字》曰:“誠,信也。從言,成聲?!薄把浴北硪猓f明“誠”與言語有關,“成”表聲兼表意。所以“誠”的本義是真實、誠信,又引申為成全、成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保ā吨杏埂さ诙隆罚罢\”不僅是天道,還是人道,認為“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保ā盾髯印げ黄垺罚罢\”既是君子終身奉行的原則,又是治國理政的根本。

怎樣做到“誠”?對個人而言,不自欺是誠,躬身自省也是誠?!洞髮W·誠意》提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就是說,要想使意念誠實,就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喜好美色一樣出自真心,這樣才是所謂的自足自樂?!睹献印けM心上》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币馑际牵挛镏砩咸煲呀涃x予“我”,“我”如果能反躬自省,做到誠實無妄,那便是莫大的快樂。

如果把“誠”解釋為“成全、成就”,人想要做到“誠”就必須經歷“成己”“成人”“成物”三個階段,通過“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成就自身、他人、萬物,這樣就能成為《中庸》所說的天下至誠者了[5]。

“信”字出現(xiàn)比“誠”要早,使用范圍更為廣泛,《漢語大字典》所列的“信”的字形有13種?!墩f文解字》釋義“信”的三種字形,分別是“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古文從言省?!薄霸M,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從“信”的字形所含的構件“人”“口”“言”“心”可以推斷,造字之初的中華先民淳樸純潔、口心一致、言必由衷。

“信”一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已經刻入中國人骨子里的思想。從個人層面來說,“信”是立身之本。人若是沒有誠信,不知道他還能干什么,這便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孔子認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士的最低標準就是“信”。從國家層面來說,“信”是為政之法?!蹲髠鳌氛f:“信,國之寶也。”認為“信”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寶??鬃诱J為君主執(zhí)政需要有三樣東西,分別是糧食、軍隊以及老百姓的信任。沒有糧食,人難以活下去;沒有軍隊,人的安全沒有保障;沒有信任,一個國家就根本無法存在。他提醒君主安邦治國不能失信于民,不然民心渙散,國之將崩。這便是“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如何做到“信”,和誠一樣,要修心修身,不欺瞞自己的內心,同時還要求人要以更高的視角與標準來審視、評估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為合乎“義”。《論語·陽貨篇》告訴我們“好學”是實現(xiàn)“信近于義”的途徑。儒家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道家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告誡“夫輕諾必寡信”,主張“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等等,這都給人們指明了實現(xiàn)“信”的路徑。

四、正義

“正”是會意字,最早也見于甲骨文,甲骨文的“正”字,上面的“口”表示城池,下面的“止”表示人的腳,合在一起表示人攻占城池。到了小篆、楷書的時候,上面“口”變成“一”,就像一個目標,意即人朝著確定的目標行進。從字形看,“正”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是攻打、征戰(zhàn),后來又引申出正中、正直、正確、正當?shù)?。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經常用“正”去形容人的品格,這種品格就像“正”字上的“一”是中國人步履不停的追求。

《中庸》說:“正己而不求于人”,提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會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端正自身而不苛求于他人。在孔子看來,除了君子應該正以外,管理國家,最重要的也是一個“正”字,國君能身先士卒端正自身,那么百姓一定也會跟著效法。這便是“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還說:如果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們也會遵行;自身不端正,就算命令也沒有人聽從。這便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墩撜Z·顏淵》)

怎樣做到“正”?可以先“正本心”再“正人心”[6]?!罢拘摹本褪嵌苏约旱男?,不產生邪念?!洞髮W》曰:“身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薄嵟⒖謶?、逸樂、憂患這些情緒都會干擾自己的心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要想使心不受情感的干擾,就要去除情感對心的不良影響,使心處于端正的狀態(tài),這就是“正本心”。儒家要求人們修養(yǎng)好自身道德的同時,也要去教化他人,使他人具有同樣的品德,這就是由“正本心”到“正人心”的過程。

“義”,《說文解字》釋:“己之威儀也。從我、羊。會意字”。甲骨文中的“義”,從字形上看,由“我”和“羊”構成,代表威儀,乃“儀”之本字?!皟x”在《詩經》中有善美之義,到了戰(zhàn)國“義”有了仁義、正義的義項,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義”思想的開端。

人們認為“義”的本質是正及正當,如“仁以愛之,義以正之”(《禮記·樂記》),“行義以正”(《荀子·賦》),“義者,正也”(《墨子·天志》)。在孔子看來,“義”是君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內容,即“義以為質”“義以為上”。一個人的行為符合道德規(guī)范,具有正當性就是“義”。后來荀子將“義”從個體的道德準則推擴至外在的政治制度?!傲x”除了人行為的正當公正,也包含社會制度的公平合宜。如:“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

如何做到“義”?所謂為人之“義”,要求人們行為合乎道義、遵守禮義?!抖Y記·禮運》曰:“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如果需要權衡義利時,將“義”放在首先考量的位置上,要“義以為上”(《論語·陽貨》),“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作為社會成員,需要“軌于正義”(《史記·游俠列傳》),遵守人倫秩序,主持正義。

五、和合

“和”在金文中便已出現(xiàn),其字形左“口”右“禾”。《說文解字》釋:“咊,相應也。從口,禾聲?!薄昂汀迸c“龢”“盉”是同源字,“龢”表示五味調和,“盉”表示音樂和諧,他們都以“禾”為聲旁。通過字形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于糧食作物的重視,也能看出古人對萬物和諧的樸素認知。

“合”,《說文解字》釋曰:“合口也。從亼從口?!痹S慎認為“合”是會意字,解釋為“合口”,就是上下唇的合攏,把口閉起來?!翱凇庇窒褚粋€小的范圍或區(qū)域,不同事物在這里聚集合攏就是“合”。

殷周之時,“和”與“合”尚未聯(lián)用,“和”包括了“合”的意思。春秋時期,“和”“合”二字聯(lián)用并舉,構成和合范疇。“和”是和諧;“合”體現(xiàn)了“和”的連接義,“合”是結合、融合,是和諧的實現(xiàn)方式?!秶Z·鄭語》提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逼湟庵干唐跄軌驅⒏噶x、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倫之道和合為一體,從而保障百姓的安定生活和立身之本。自此之后,經過儒家的多重闡釋,“和合”逐步豐富為:在接納差異的基礎上,和諧統(tǒng)一、和睦相處的狀態(tài)或者過程?!昂秃稀崩砟钭鳛橹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體現(xiàn)了自然、社會、人際、身心及文明之間的理想關系狀態(tài)[7]。

怎樣做到和合?這是一個大命題。首先要正確理解“和而不同”。世界上的萬物既差異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客觀地承認不同,能和睦相處,但又應該保持自我,不隨便附和,還要應用“和實生物”?!秶Z·鄭語》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說: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達到舒適的狀態(tài)就能讓事物保持生生不息、持續(xù)發(fā)展。怎樣能達到“和”的狀態(tài)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給出的智慧是“執(zhí)兩用中”,要奉行“合作共贏”。孔子提出“己欲達而達人”,意指個人成功應伴隨他人的成就?!吨杏埂穭t提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強調“和”是實現(xiàn)共贏的途徑。矛盾雙方若能以和諧的態(tài)度共同協(xié)作,便可達成共同目標,實現(xiàn)雙贏的結果。要追求“和諧共生”,讓天地萬物處在“無過無不及”的和諧狀態(tài),“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薄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荀子·天論》),這是大自然的神妙之處,也是人和自然的和合狀態(tài)。

六、大同

“同”為會意字,從“曰”從“口”?!霸弧庇小爸馗病敝x;“口”有“口”之義,亦有“器物”之義,“口”與“器物”重覆,引申出合會、聚集之義,又可引申出等同、贊同、一同等義。

“大同”象征著古人對理想社會的至高憧憬,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的追求。“大同”這一理想最初見于《禮記》:大道施行的時代,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舉賢能,誠信和睦。人們彼此親近愛護,不再受限于血緣。老人能終其天年,青年人能發(fā)揮才能,小孩子能茁壯成長,社會上的弱者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各安其分,女子各有所歸,人們追求富裕,共同勞作,但不是只為自己。沒有人再搞陰謀詭計,也沒有人偷盜作亂。每家每戶都不用關門,不用再提防他人。

歷數(shù)千年,“大同”始終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它涵蓋了“泛愛眾而親仁”的講仁愛,“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重民本,“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的守誠信,“君子義以為質”的崇正義,以及“以和為貴”“協(xié)和萬邦”“天人合一”的尚和合。“大同”境界是一個和諧共生的理想社會,其實現(xiàn)始于個體的自我修養(yǎng),進而推己及人,擴展至社會與自然萬物,最終達到“與天地合其德”的境地,形成一個充滿生機的有機共同體[8]。

傳統(tǒng)社會對“大同”理想的實踐,依賴于文化的傳播與價值認同的構建。中國古人常常用“和而不同”的文化態(tài)度,以一種包容和平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或者文明,施行“四海一家”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中國古人的思想境界早已超越了地域與族群的界限,他們的關切點并非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族群的成敗興衰,而是始終立足于“天下”整體的福祉與安定。“大同”思想作為中華文明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之一,構成了理解中國歷史進程及人類命運走向的重要思想鑰匙。

漢字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中華民族是一個敬畏文字的民族。解析漢字字形與內涵的歷史演變,可以發(fā)現(xiàn)漢字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還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與價值理念。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切是非、善惡、美丑、功過,皆展現(xiàn)于文字世界,通過字形剖析漢字背后的“微言大義”,可以讓我們洞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有助于了解先賢,認識自己,服務當代,裨益后人。我們作為漢字的傳承者,要學習的絕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會讓我們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注入中國人的思維。我們守住了漢字及其文化意蘊,就是守住了華夏兒女的身份,守住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0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3]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 1963:161.

[4]冀昀.尚書[M].北京:線裝書局,2007:24.

[5]殷慧.周敦頤禮學思想探析[J].天津社會科學,2017(06):150-153.

[6]張心如.先秦儒家“正心”思想淺析[J].中原文學,2024(24):36-38.

[7]汪守軍.中國和合文化的核心意涵及其時代價值[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01):58-63.

[8]李斌.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對于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價值意蘊[J].寧夏社會科學,2024(01):12-20.

巴彦淖尔市| 浦城县| 安国市| 阳信县| 湖口县| 林西县| 中西区| 郧西县| 改则县| 温泉县| 临海市| 田东县| 仁布县| 顺平县| 鄂托克前旗| 牟定县| 万山特区| 博客| 长武县| 定边县| 蕉岭县| 新郑市| 张家港市| 白山市| 天津市| 吉木萨尔县| 岗巴县| 年辖:市辖区| 武汉市| 白沙| 肥城市| 新乐市| 新昌县| 金川县| 句容市| 兴仁县| 承德县| 穆棱市| 潜山县| 农安县|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