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讀書應該是一種本能。所以教師之間需要交流的是各自的讀書收獲,而不是“該不該讀書”“有沒有時間讀書”。但很遺憾,我們現(xiàn)在很多時候是在一本正經(jīng)地討論讀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偉大意義。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批評一些教育者:“在閱讀課上,學生讀得很少,而關(guān)于所讀的東西的談話卻很多?!逼鋵?,教師閱讀何嘗不是如此?當然,這也是當代教師無奈的現(xiàn)實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呼吁重視閱讀,交流一些讀書方法,也并非沒有必要。
嚴格地說,讀書是很個性化的事。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興趣,不同的閱歷,甚至不同的性格,都會使得“讀書”本身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個人的閱讀經(jīng)驗并不能公式化地推廣給所有人。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至少對年輕老師來說或許有所啟發(fā)和借鑒。所以,當有人問我:“您是如何讀一本書的?”我還是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我之所以會讀某一本書,標準只有一個:我是否需要這本書?當然,這里的“需要”包括功利性的需要和非功利的需要。所謂“功利性需要”,并不是貶義的說法,而是指與我們的職業(yè)或生活有關(guān)的書,比如教師備課需要讀的書,以及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的成長而讀的有關(guān)教育和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這種功利性閱讀是必須的。但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有“非功利閱讀”,即不是為了眼前的“急用”而讀書,甚至這些閱讀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功效,純粹就是為了盡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構(gòu)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精神世界。已故著名教育學者朱小蔓教授曾在一次講演中談到讀書的意義時說:讀書“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長的積極的情感。我常常想,人若沒有這五彩繽紛、波瀾起伏的情感體驗,生命是那樣干枯、生活是那樣暗淡,而有著這些情感充盈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樣讓人感到滿足、享受和向往”。她進而呼喚:“讓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
所以,我的閱讀選擇或者說閱讀結(jié)構(gòu)可能和有的老師不一樣。以前聽過有專家說過,教師的閱讀結(jié)構(gòu)應該是這樣的:教育類50%,教學類30%,人文社科哲學類20%。我差不多恰好是倒過來的:人文社科哲學類50%,教育類30%,教學類20%。所以我讀的書很雜——歷史、政治、哲學、文學、藝術(shù)、科普……雖然雜,可每一本書都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想讀的。很多年前,辦公室的黨員教師人手領到一套《鄧小平文選》,有的老師順手放在辦公室書架上,就不看了。后來我說:“你不看,送我吧!”后來我不但通讀了,還在辦公室“高談闊論”。同事們無比驚奇:“你不是黨員,讀這個干嘛?”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那么,這“人類靈魂工程師”的“靈魂”是否飽滿充盈,則更多地取決于“靈魂工程師”們是否有盡可能寬廣的“非功利閱讀”,特別是讀教育以外的書。其實,所謂“功利”也是相對的,教育本身就和時代風云、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通,所謂“教育以外的書”,實際上直接間接都和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是教語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閱讀”為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廣度、厚度和深度;我曾長期當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冊》之類的專業(yè)書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書》《風雨中的雕像》《誰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讓我和我學生的心靈走向純凈與崇高。所以我曾經(jīng)在一次青年語文教師的座談會上說:“我認為,教語文不能就語文論語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語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談教育,要站在社會的高度審視教育?!?/p>
我特別不喜歡甚至反感,別人強迫我“必須”讀什么書,推薦是可以的,我有時候讀的書,就是別人推薦的。比如十多年前我讀的《南渡北歸》,就是我的學生給我推薦的;幾年前,我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程紅兵向我推薦的。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憑什么要我“必讀”》,所以現(xiàn)在我參與一些書目的編制,都不用“必讀書”的說法,而是“推薦書目”。的確僅僅是“推薦”。
不同的書,我的閱讀方法不完全一樣。文學作品我基本上是一氣呵成,很少在書上做任何勾畫,當然,偶爾讀到特別美妙的語句也會隨手做個記號;而學術(shù)著作,我則一邊讀,一邊想,有時候還反復看值得思考或推敲的段落,并自然而然地做些圈點勾畫;有的閱讀是為了提取相關(guān)的素材或觀點,我便重點讀相關(guān)的部分,其他便一目十行瀏覽;對有些我心目中的經(jīng)典,我則反復讀,一邊讀一邊圈點勾畫,但我很少寫批注,也有但不多。我覺得在重要語句下面圈點勾畫,比寫批注更重要,也更實用——以后要引用相關(guān)觀點或原句,極容易找到。
我感到,最好的閱讀是讀一讀,想一想,劃一劃,聊一聊。就是邊讀邊思考,同時情不自禁地用筆在書上劃劃重點,或自己感悟最深的語句,然后找人交流?!傲囊涣摹币部梢允羌w活動。前不久一個周末,我和我工作站的一群年輕老師到了成都郊外的一個古鎮(zhèn),在茶樓上就《南渡北歸》的閱讀展開交流。效果非常好。
對我來說,閱讀任何一本書,都是和思考、寫作是融為一體的。讀的時候,我習慣于批判性思維:這觀點是否站得住腳?作者的論證是否嚴密?論點與論據(jù)之間是否符合邏輯?這句話是不是說得有些絕對?……當然,思考也包括聯(lián)想——由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由書中的內(nèi)容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由中國想到世界或相反……這些思考,在我讀完一本書之后,都會形成一篇文章。所以我每年幾乎都要寫至少20萬字以上的讀書筆記。
不少教師愛說“沒時間讀書”,其實只要真正想讀書,就不可能沒有時間??赡苣扯螘r間的確因為事情太多,你沒有來得及讀書,但對于熱愛書籍的人來說,他一定會設法把耽誤的閱讀補上的——就像睡眠,就像吃飯。因為對于知識分子來說,閱讀,就是我們生命的呈現(xiàn)方式——套用一句名言造個句:“我讀故我在?!?/p>
選自“新教育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