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言”一詞最早見于《荀子·臣道》,用于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議或勸諫。現(xiàn)代漢語中詞義擴大,泛指給集體或個體提出意見或建議。近來,報刊常常出現(xiàn)“進言”對象有誤、詞性混淆等情況。通過對“進言”溯源,并依據(jù)詞典釋義分析誤用例句,總結誤用的原因為未能完全了解詞義以及對“進”字的忽略。應根據(jù)具體語境規(guī)范使用“進言”一詞。
【關鍵詞】“進言”;誤用;規(guī)范;詞義;詞性
基金項目:溫州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濰言》方言詞研究”(3162023004037)。
一、引言
“進言”一詞自古有之,現(xiàn)代多用于新聞媒體報道中。《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將該詞標注為動詞并解釋為:“向人提出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1]然而該詞的使用出現(xiàn)了不合適的情況,如2019年9月2日《千龍網(wǎng)》中的一條新聞:“節(jié)目尾聲,歐豪也作為青年演員群體中的一員深情進言,電影本身是有遺憾的一門藝術,但是他們會拼盡全力去做到最好,希望能夠為影視事業(yè)繼續(xù)添彩?!备鶕?jù)上下文語境,我們發(fā)現(xiàn)“進言”后并非跟著所提出的建議或意見的內(nèi)容,而是青年演員歐豪自身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的展望,與“進言”含義不符,故此處使用不恰當。除上例外,現(xiàn)代有許多新聞媒體報道出現(xiàn)使用不合理的情況,下面來討論一下“進言”的誤用情況。
二、“進言”的誤用
(一)不明詞性的誤用
一些新聞媒體報道中將“進言”作名詞使用,如:
(1)他是硅谷最著名企業(yè)顧問之一,Google、蘋果公司、亞馬遜及Facebook等企業(yè),均曾受益于他的進言,更因此被尊稱為“教練”。(2016年4月20日《中國新聞網(wǎng)》)
例(1)將“進言”用作名詞作中心語,前面由發(fā)出者修飾。這造成了因不明“進言”詞性而誤用?!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1]《當代漢語詞典(國際華語版)》[2]《當代漢語詞典(修訂版)》[3]《應用漢語詞典》[4]等詞典將“進言”標注為動詞,《漢語大詞典》[5]雖未直接對“進言”的詞性進行標注,但是詞典中的例句均將該詞作為動詞使用。另外還有《現(xiàn)代漢語辭?!穂6]《三萬詞中華漢語詞典》[7]等,根據(jù)所舉例釋也得到了相同的分析結果。權威詞典中都沒有將“進言”當作名詞來使用,說明在當下,詞典普遍認為“進言”的規(guī)范用法是將其用作動詞,故以上將“進言”用作名詞的示例是不恰當?shù)模瑧摰玫胶侠硪?guī)范。
(二)不明含義的誤用
根據(jù)權威詞典釋義,“進言”不僅表示發(fā)出者對承受者提出意見或建議,還隱含著發(fā)出者持有謙遜恭敬的態(tài)度。我們觀察以下諸例:
(2)所有人都知道世界杯是梅西的痛,在場記者都盡量不提這茬,但也有敢“冒死”進言的。一位女記者仗著語言優(yōu)勢,直接向梅西開炮,一問梅西如何看待阿根廷國家隊主教練馬拉多納的離任之事。(2010年8月16日《華西都市報》)
根據(jù)語境可以看出這里表示記者對梅西的提問,沒有提出“意見或建議”;而且“女記者仗著語言優(yōu)勢,直接向梅西開炮”,明顯表達出該記者對梅西的不尊重,那就更不用說使用“進言”表現(xiàn)尊敬客氣的語氣了。
(3)昨天,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辦的“明日教師今日做起——上海市教育功臣對話師范學子”的座談會上,唐盛昌、劉京海、仇忠海、葉佩玉等4位教育功臣向師范生進言。(2008年10月17日《解放網(wǎng)—新聞晨報》)
在此例中,四位教育功臣向師范生“進言”,根據(jù)“進言”的含義,從建議的發(fā)出者與承受者的身份、年齡、資歷等方面來看,“進言”一詞用在此處并不合適,作者想要表示的僅僅是“提建議”的意思,卻忽略了“進言”對施受雙方的要求,可見作者對該詞詞義并不是完全了解,進而產(chǎn)生誤用。
在權威詞典中,除了上文列舉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外,還有朱英貴編著的《謙辭敬辭辭典》將“進言”歸為“敬辭”并解釋為:“以尊敬和客氣的語氣向人提意見?!迸e例“愚弟特向仁兄大膽進言”[8],“愚弟”是“以尊對卑、以長對幼”的自稱謙辭,使用“仁兄”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屬于敬稱。該例表達出“進言”一詞所在語境要呈現(xiàn)出發(fā)出者對承受者的尊敬,這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進言”的釋義相同。另外還有《現(xiàn)代漢語辭海》釋義“進言”:“提供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盵6]并舉例“大膽進言”“向您進一言”?!稘h語大詞典》中釋義為:“1.對尊長者或平輩提出意見。2.向人推薦?!盵5]雖然與其他詞典釋義有所不同,并未直接說明要使用尊敬客氣的語氣,但既是向尊長者或平輩提出意見,尤其是向尊長者,也要尊敬客氣委婉地提出。還有《當代漢語詞典(國際華語版)》釋義為:“向尊長提出建議?!盵2]也暗含了使用尊敬客氣的語氣。由此可見,字典辭書對“進言”的解釋都大致如此,即表示提意見或建議時,要注意語氣,這就暗含著我們在使用該詞時,注意該詞應該出現(xiàn)的場合以及發(fā)出者和承受者的身份等信息。
根據(jù)權威詞典,我們知道“進言”的核心含義就是向人提出意見或建議,以上諸例中,除了例(2)將“進言”的核心含義都弄錯外,其余例釋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提意見或建議”的核心含義是沒有問題的,但不恰當?shù)牡胤骄驮谟诤鲆暳恕斑M言”所隱含的語氣,這便是一種不明含義的誤用。雖然“進言”發(fā)展到現(xiàn)代詞義擴大了,但是對于使用的對象雙方的身份來說還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下級對上級、小輩對長輩、員工對領導等,“進言”一詞所反映出來的是身份、地位等方面的最直接的差別。
三、“進言”的來源與發(fā)展
上述諸例中,我們得出目前“進言”一詞作動詞使用且表示用尊敬客氣的語氣向人提出意見或建議,而且使用時要注意使用雙方的身份、地位等信息,那么這些用法是怎么來的呢?下面我們從歷史源流方面出發(fā)討論這個問題。
“進言”一詞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最早見于《荀子·臣道》:
(4)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諫。
意思是“臣子有能夠向君主提建議的,被采用就很可以,不被采用就離去,這叫作諫”。可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進言”就很直接地表示下級向上級使用恭敬客氣的語氣來提出意見或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出現(xiàn)在《韓非子·南面》中的一例:
(5)其進言少,其退費多,雖有功,其進言不信。
該例的意思是:“臣下對君主進言辦事花費得很少,但下去辦這件事實際花費得很多,事情即使辦成了,也說明他講的話不誠實?!本渲袃纱纬霈F(xiàn)“進言”,詞性并不相同,前一“進言”詞性為動詞,表示向君主提出意見或建議,后一“進言”詞性應為名詞,在“進言”前面加上代詞,這里表示“他說的話不誠實”,顯然將“進言”作名詞使用,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中,“進言”同時可以作動詞和名詞使用。
發(fā)展到漢魏六朝時期,詞義并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幾乎沒有將“進言”用作名詞的用例,如:
(6)帝居鴛鴦殿便房,省帝簿,嬺上簿,因進言:“飛燕有女弟合德,美容體,性醇粹可信,不與飛燕比?!保ㄎ鳚h·伶玄《趙飛燕外傳》)
(7)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西漢·賈誼《上疏陳政事》)
例(6)是向皇帝直接提出意見或建議,推薦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例(7)出自賈誼的一篇漢賦,意思是“那些向陛下進言的人都說:‘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安定了,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唯獨我認為沒有達到那種境界。”該文章是上奏給皇帝的,故里面的“進言者”所要進言的對象是指皇帝。
唐宋時期也多是表示臣子向皇帝提出意見或建議,詞性也多呈現(xiàn)為動詞形式。如:
(8)廷臣進言,侯伯拜章。(唐·柳宗元《唐故安州刺史孟公墓志銘》)
(9)諫議大夫鄭覃、崔郾等五人進言:“陛下宴樂過多,畋游無度。今胡寇壓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輿所在。又晨夕與近習倡優(yōu)狎暱,賜與過厚。大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與。雖內(nèi)藏有馀,愿陛下愛之,萬一四方有事,不復使有司重斂百姓。”(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不管是從發(fā)出者臣子這一身份還是承受者君主這一身份來說,都無變化??梢姟斑M言”詞義的穩(wěn)固性。
到了明清時期,大多數(shù)情況下“進言”也呈現(xiàn)為動詞形式,并且用于臣子向皇帝提出意見或建議的情況,如:
(10)軍士人人恐懼,三三兩兩,俱往太宰門上訴苦,求其進言于君,休動干戈。(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回)
(11)余七在旁又復進言說道:“千歲勿憂,非幻師兄定有妙策,務要將傀儡生制服過來,方雪今日之恥。且等吉安打聽的人回來,再作計議便了?!保ㄇ濉ぬ剖|洲《七劍十三俠》)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一些白話小說中出現(xiàn)了“進言”的對象雙方非“臣子”“皇帝”的現(xiàn)象,如:
(12)呂公買酒請了陳旺,央他老婆委曲進言,許以厚謝。(明·馮夢龍《喻世明言》)
(13)東坡拱手進言:“‘鳩’字九鳥,可知有故?”荊公認以為真,欣然請教。(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14)那主人見竇飛虎等二人似有活動之意,因趕緊進言道:“你老如果住下,咱們必加意照應,以贖前罪何如呢?”(清《施公案》)
例(12)中,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以得知,“進言”的施受雙方分別是“陳旺的老婆”和一位婦人,并未出現(xiàn)“皇帝”“臣子”等身份。例(13)“進言”的施受雙方分別是蘇東坡與荊公,也非皇帝臣子。例(14)的施受雙方也非皇帝臣子。由此可見,至少從明清時代開始,“進言”可用于平oUhxlpvWN+WEV6W/bT2gYg==民之間。
清代出現(xiàn)了有將“進言”用作名詞的情況,如:
(15)此當時君臣動色相戒,皆由殷鑒不遠,警于目而惕于心,故臣以進言為忠,君以聽言為急。(清·趙翼《廿二史札記·貞觀中直諫者不止魏徽》)
(16)這也是素兄地位到了那里,復與皇上做了忘形之交,才得如此進言,以成此盛治也?。ㄇ濉は木辞兑佰牌匮浴罚?/p>
例(15)意為“臣子將進言這件事作為表忠心的憑借”,明顯看作名詞。例(16)“如此進言”也是將“進言”當成名詞來使用。
故從上述示例來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明清以前,“進言”的對象雙方一般都是指“臣子”“皇帝”,而且在君主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臣子對君主的態(tài)度自然是恭敬和畏懼的,大致都使用尊敬委婉的語氣向君主提建議。到了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中,出現(xiàn)了施受雙方非“臣子”“皇帝”的情況,但也都是小輩向長輩或平民向官差,又或者是將自己置于一個謙卑的地位求人辦事等情況,語氣或語境中也體現(xiàn)出了尊敬。另外,從《韓非子·南面》一例中看出,先秦時期有了將“進言”用作名詞的情況,但沒有成為主要詞性,還是以動詞為主,到了清代才出現(xiàn)零星地將“進言”用作名詞的情況。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以上諸例中的“進言”都暗含著尊敬、客氣、委婉等語氣。
在民國時期的白話小說中,“進言”的使用對象雙方既有指臣子對皇帝,也有非臣子對皇帝的現(xiàn)象,如:
(17)三人竟不謀而合,不待成帝開口,先后同向成帝進言。(黃士衡《西漢野史》)
(18)一日曹參出門,令魏勃御車,魏勃趁便進言時事,曹參聽了,大加賞識,薦于悼惠王,悼惠王用為內(nèi)史。(黃士衡《西漢野史》)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例出自同部白話小說,說明“進言”雙方的身份不再固定,只要符合“進言”的發(fā)出者對“進言”的承受者采用謙卑、尊敬或客氣的態(tài)度就可以使用。
“進言”一詞發(fā)展到現(xiàn)代,其核心意義即“向人提出意見或建議”,沒有發(fā)生什么改變,但由于“君主”“臣子”等此類詞語的消失,于是泛指用尊敬委婉的語氣向人提出意見,這是“進言”從古到今最顯著的變化。如:
(19)作為大數(shù)據(jù)運維委員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的齊向東,長期以來作為網(wǎng)絡安全領域優(yōu)秀民營經(jīng)濟的代表,積極進言,為建設強國獻策獻力。(2021年12月27日《中國新聞網(wǎng)》)
上述現(xiàn)代例子中,“進言”被當作動詞使用,但是我們只能知道“進言”的發(fā)出者,并不能直接知道承受者是誰,需要根據(jù)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例(19)發(fā)出者齊向東作為主席團成員,且是為建設強國獻策獻力提出建議,發(fā)出的語氣也是帶著尊敬委婉的。
我們可以清楚地得知,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進言”用作動詞表示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議或意見,又因“君主”“臣子”一類的詞消失,“進言”泛指向人提出意見或建議,但仍然隱含著需要使用尊敬客氣的語氣以及需要注意使用該詞時的雙方的身份地位等,而且使用的場合也多是嚴肅的。
四、誤用的原因
(一)未能完全了解詞義
常憶辛《現(xiàn)代漢語常識簡易問答》:“如果不準確地了解詞義,就會給語言的運用帶來很多麻煩,造成語言的錯誤?!盵9]想要真正理解詞義,首先要了解詞的來源與發(fā)展情況。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進言”一詞自古以來就用于表示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議或勸諫,而臣子對君主的態(tài)度自然是恭敬和畏懼的,因此該詞暗含著尊敬客氣的語氣。隨著“君主”“臣子”一類的詞語消失,“進言”一詞使用對象雙方身份變得寬泛,使用范圍擴大,但在口語中少見,多用于書面語中,也多在較嚴肅場合等語境下使用。由于時代的發(fā)展,該詞含義最直觀地表現(xiàn)為“向人提出意見或建議”,那么在使用時就自然而然地容易忽視詞語中暗含的語氣和使用的語境,由此造成誤用。另外,我們平時使用詞語或成語時已經(jīng)很少去查閱字詞典,這就容易造成“望文生義”的情況。由于未能完全了解詞義所以在使用時出現(xiàn)不恰當?shù)那闆r,這是詞語誤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對“進”字的忽略
權威詞典中將“進言”標注為動詞,那么依據(jù)詞典,將“進言”用作名詞就是一種誤用。出現(xiàn)把“進言”用為名詞的現(xiàn)象是因為不了解該詞的結構,事實上“進言”是一個動賓結構的合成詞?!墩f文解字》:“進,登也?!薄斑M”與“退”相對,表示向前走。[10]“言”,名詞,表示所要說的話。通過分析歷史文獻中的例證和現(xiàn)當代新聞媒體報道,可以明確得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進言”是當作動詞來使用。將“進言”用作名詞的原因是因為只關注了“言”字,認為“進言”表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從而忽略了“進”字在該詞中的含義,那么詞義重點落到了“言”上,便容易將其認為是名詞了。
五、“進言”的規(guī)范
一般來說,“語言的誤用需要及時糾正和規(guī)范”[11],以免出現(xiàn)大范圍的誤用,但是某些情況下詞語誤用的規(guī)范也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不合理規(guī)范,就會造成“失之毫厘,謬之千里”。通過分析以上錯誤用例,“進言”一詞主要用于嚴肅的場合下的新聞媒體報道中,在日常使用的書面語與口語中出現(xiàn)頻率較小,所以當前該詞的誤用還沒有出現(xiàn)泛濫的情況,錯誤示例數(shù)量少且范圍小。
對于將“進言”當成名詞來使用的誤用情況,我們認為應該合理看待。首先是因為“進言”的發(fā)展源流,其自古以來雖然主要用作動詞,但也有用作名詞的情況,而且發(fā)展到現(xiàn)代,僅僅是在新聞媒體報道中就出現(xiàn)了較多的將“進言”用作名詞的情況,可見這種用法在慢慢增多。其次,漢語中很多兼類詞,有的詞語既可作動詞又可作名詞。徐樞、譚景春在《關于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詞類標注》中提道:“由于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詞類沒有明顯的形式標志,在詞的分類和歸類上往往會遇到各種‘中間狀態(tài)’,各類詞的界限,很多情況下難于做到‘一刀切’”。[12]隨著將“進言”當作名詞使用的例證增多,或許以后會帶有名詞詞性,我們無法判斷“進言”以后是否會變成一個兼類詞,但是如果新聞媒體報道中將“進言”用作名詞的情況增多了,再加上新聞媒體報道傳播性強、傳播范圍廣等特點,或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對該詞的理解,因此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合理看待此類情況。王德春《語言學通論》:“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隨著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13]語言是發(fā)展的,且為人服務,如果“進言”用作名詞的現(xiàn)象大量增多,詞典可以依據(jù)語言的應用情況為“進言”增加名詞這一詞性。
對于使用“進言”時忽略語氣的誤用,我們認為應該嚴格規(guī)范。從歷史源流方面來看,幾乎每個用例都帶有“尊敬、客氣”一類的語氣,權威詞典對該詞的解釋也十分清楚明白,可見這一含義早已固定下來不可改變。通過觀察詞義的發(fā)展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這類錯誤用例較多,可見已有很多人將其認為是單純地“向人提出意見或建議”的意思,這就不符合原意,需要嚴格規(guī)范。
六、結語
在當今社會,詞語誤用成為一個常見現(xiàn)象,有些高頻率詞語的誤用更會使得人們忽視這些詞語的正確釋義,而造成更大范圍的詞語誤用,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那么詞語本身的含義也被掩蓋?!斑M言”一詞多見于新聞媒體報道中,而新聞媒體傳播范圍廣,受眾人員多,更要注重語言上的規(guī)范性,湖北日報社編著的《傳媒人語言文字實用手冊》早就指出現(xiàn)代新聞媒體語言文字常出錯的類型及錯誤原因,并提到了“詞語錯誤”。其中談到了“錯用詞語和堆砌辭藻”,編者認為:“錯用詞語的現(xiàn)象極為常見,主要原因是不明了詞義或誤解詞義?!盵14]我們在使用詞語時,不能望文生訓,不僅要注意其使用語境,還要注意使用對象,避免造成詞語誤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681.
[2]龔學勝主編.當代漢語詞典(國際華語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473,519.
[3]當代漢語詞典編委會編.當代漢語詞典(修訂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1:769.
[4]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應用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44.
[5]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3:982.
[6]劉振鐸主編.現(xiàn)代漢語辭海(中)[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2:473.
[7]劉國順,王欣主編.三萬詞中華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43.
[8]朱英貴編.謙辭敬辭辭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5:161.
[9]常憶辛.現(xiàn)代漢語常識簡易問答[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74.
[10](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33.
[11]左璇.“輿論”的誤用與規(guī)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2,(23):145-147.
[12]徐樞,譚景春.關于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詞類標注[J].辭書研究,2006,(1):25-35.
[13]王德春.語言學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34.
[14]湖北日報社編.傳媒人語言文字實用手冊[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4:158.
作者簡介:
邢宸,女,山東濰坊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