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言文閱讀之理解實詞、虛詞

2024-10-31 00:00程建軍

高頻考點

一、實詞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常見的文言實詞有120個,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一些特殊的含義和用法,包括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五大類。

(一)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即多義詞,幾個意義之間往往有聯(lián)系。多義詞以動詞和形容詞居多。

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包括最初的或常用的意義,即基本義;從基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即引申義;通過用基本義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來的意義,即比喻義。

如:“從”,會意字,像兩個人相隨行走在路上。本義:跟隨、隨從,如“吾從而師之”。引申義:①聽從、服從,如“從善如流”;②次要的,如“從犯”;③表示親屬關系,如“從弟”。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音同(近)通假

從讀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或雙聲、或疊韻的關系。

如:①信以結之,則民不倍。(《禮記·緇衣》)②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①中的“倍”和例②中的“畔”分別是“背”和“叛”的通假字,“倍”與“背”、“畔”與“叛”同音。

2.形似通假

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由于漢字中形聲字占的比例極大,通假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通假多見于形聲字,而于形聲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聲符者居多。

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詩》)”中的“火”通“伙”,意思是“同伴”。

(三)古今異義

詞匯的發(fā)展體現在實詞上,最顯著的就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過程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幾種:

1.詞義擴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與“淮”“漢”并列,指“長江”和“黃河”。“江”和“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現在詞義擴大,泛指江河了。

2.詞義縮小

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現在詞義縮小,專指黃金。

3.詞義轉移

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fā)生了轉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锪恕?/p>

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yè)獻身的人。

4.感情色彩變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鄙”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yōu)橘H義詞。

5.詞義弱化

如:“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

6.詞義強化

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現在表示仇恨、懷恨等,程度更深了。

(四)偏義復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語素組合成一個詞,在特定語境中,實際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音節(jié)的作用,這類詞就叫偏義復詞。偏義復詞不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考生只需了解即可。

如:父兄、國家、來去等。

(五)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即名詞臨時具有了動詞的語法功能,并具有了動詞的語言現象。

①名詞+代詞。

如:從左右,皆肘之。(《左傳·齊晉鞌之戰(zhàn)》)

“肘”活用為動詞,意為用肘擊。

②能愿動詞+名詞,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用作動詞。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能”為能愿動詞,后面的“水”字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游泳。

2.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①動詞活用為名詞,一般置于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即動詞在句中具有明顯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

如: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史記·項羽本紀》)

“望”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意思是民意。

②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即形容詞做主語或者賓語,或形容詞在“之”“其”后面充當中心語。

如: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堅”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意思是堅固的戰(zhàn)甲;“銳”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意思是銳利的武器。

3.使動用法

一般句子中,主語是施動者,賓語是動作的對象,其中表示動作的詞是一般動詞。如果句子的主語不是施動者,而是主語使賓語發(fā)出某種動作,這就是使動用法,這種動詞叫“使動詞”。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如果一個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使他……”“讓他……”之類的意思,就是使動用法。

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活之”,意思是使他活。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使動詞時,表示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一種性質狀態(tài)。

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苦”“勞”即讓他在精神上、身體上經受疲勞困苦的磨煉。

4.名詞作狀語

在古代漢語中,有時名詞可以直接加在動詞的前面作為狀語。名詞作狀語,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表示比喻。

如: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譯為:天下的百姓像云彩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響應(陳勝),人們挑著糧食像影子一樣跟從著他。

其二,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

如: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田忌賽馬》)

譯為:齊國將軍田忌非常賞識他,并且待他如上賓。

其三,表示處所??杀硎拘袨榘l(fā)生的地點,或者表示在某種環(huán)境、某種情況下。

如: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能當面指出我過錯的人。

其四,時間名詞作狀語。

如: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譯為: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

5.意動用法

所謂的意動用法,就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作什么??梢苑譃閮深悾?/p>

①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對賓語含有“認為它怎么樣”或“將它看作什么”等意思,是意動用法。

如: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譯為:士兵們買魚回來烹食,發(fā)現魚肚子里面的帛書,本來已經對這事感到奇怪了。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

如: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阿房宮賦》)

譯為: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石子……

二、虛詞

(一)副詞

1.程度副詞

(1)表輕度:稍(稍微)、略(略微、幾乎)、少(稍微)。

(2)表比較:益(越、更加)、彌(越)、愈(更加)、尤(更加)、更(更加)、加(更)、滋(更加)。

(3)表程度:殊(很、極、特別、非常)、頗(很)、極(非常)、至(最)、甚(很)、絕(極)、良(很)、酷(極)、孔(很)。

2.范圍副詞

(1)表全部、概括:皆(全、都)、咸(都)、悉(全、都)、舉(全、都)、俱(全、都)、盡(都)、畢(都)、凡(一共、總共)、共(一起、一同)、并(一起、一同)、率(全、都)、偕(一起、一同)、備(都)、顧(只、只是)。

(2)表局部、個別:但(只、僅、不過)、唯(只)、止(只、僅)、徒(只、僅、只是)、獨(只有)、僅(差不多)、第(又作弟,只、僅、不過)、則(只、僅僅)。

3.否定副詞

(1)表示否定(用于陳述句):不(不)、弗(不)、未(沒有、不)、勿(不)、毋(不)、莫(不)、無(不)、非(沒有、不)、匪(不是)、靡(mǐ,不)。

(2)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不要、別)、毋(不要、別)、莫(不要、別)、無(不要、別)。

(3)表示疑問(用于疑問句末):不(否)、否(沒有)、無(相當于否,不)、未(相當于否,沒有)。

4.時間副詞

(1)表示過去:已(已經)、曾(曾經)、嘗(曾經)、既(已經)、業(yè)(已經)、向(此義繁體字寫作“嚮”,與方向的向不同,從前、過去)、初(當初)、曩(nǎng,從前、過去)、昔(從前)。

(2)表示現在:方(正在)、會(正、正巧碰上)。

(3)表示將來:且(將要)、將(將要)、行(xíng,將、將要)、欲(將要)、其(將要)。

(4)表示經常:常(經常、平常)、素(一向、向來)、雅(一向、向來)。

(5)表示短暫:俄、俄而(不一會兒)、旋(一會兒、過一會兒)、須臾(一會兒、片刻)、且(暫且)、暫(暫且)、乍(忽然)、暴(忽然、突然)、未幾(不久)、忽(忽然)、亟(jí,趕快)、有間(一會兒)、頃之(不久)。

5.情態(tài)副詞

(1)表示確信:誠(的確、實在)、良(確實)、信(實在)、實(確實)、必(一定)。

(2)表示緩急:漸(漸漸)、稍(漸漸)、徐(慢慢)、遽(jù,急忙)。

(3)表示終究:竟(終究)、終(終究)、卒(終于)。

(4)表示態(tài)勢:果(果真、果然)、故(故意)、乃(卻、竟然;才;就、于是)、徒(白白地)、幾(jǐ,繁體字作“幾”,幾乎、差點兒)。

6.語氣副詞

(1)表示勸勉、命令:其(可譯為“可要”,或不譯出)。

(2)表示希冀:庶(希望)、庶幾(希望)、唯(希望)、幸(希望)。

(3)表示推測、估計:豈(也許、莫非)、其(大概)、殆(大概)、或(也許)、庶(或許)、庶幾(可能、也許)。

(4)表反詰:豈(難道)、其(難道)、獨(難道)、寧(難道)、庸(難道)、巨(也作詎,難道)。

7.表敬謙

(1)表恭敬:謹(表示恭敬,可不譯)、敬(表示恭敬,可不譯)、幸(表示幸運,可譯作“幸而”)、請(表示請允許我,可不譯)、敢(表示冒昧,可譯作“請”)、猥(wěi,因對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對說話人有關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譯為“降低身份”)、枉(因對方不惜降低身份做對說話人有關的事而表示敬意,可意譯為“屈尊”)。

(2)表謙遜:竊(表示私下里,可不譯)、伏(表示謙下,可譯為私下里)、辱(表示謙遜,可譯為承蒙)。

8.表頻率重復

(1)表頻率:亟(qì,屢次、再三)、屢(屢次、接連幾次)、數(shuò,多次)、輒(zhé,常常、總是)、每(常常、時常)、迭(dié,屢次、接連)、頻(接連)、驟(屢次)。

(2)表重復、持續(xù):復(再、又)、更(再)、又(又)、再(又一次)、亦(也)、尚(還)、猶(還)。

(二)介詞

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詞有“于”(乎)“以”“為”“從”“自”“在”等。其中,“于”“以”“為”用得最普遍。文言文介詞不同于現代白話文介詞,其特點是:

1.文言文介詞動作性較強

除了“於”(于)字以外,文言文中的介詞幾乎都有動詞詞性。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詞在文言文中是動詞,還沒有虛化為介詞,我們不要將它們誤認為是介詞,如“把”與“將”。

【例句】

(1)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ā毒耪隆罚?/p>

以,動詞,意為任用。忠貞的人不一定被信任啊,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被重用!

②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以,介詞。用一塊平的木板按壓它的表面。

(2)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公輸》)

前一“為”字去聲,介詞;后一“為”字陽平,動詞。公輸盤給我做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國。

(3)①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與,動詞,等待,滿足的意思。只恐怕歲月不能滿足我的希望。

②孤當與孟德決之。(《赤壁之戰(zhàn)》)

與,介詞。我要與曹操決戰(zhàn)一場。

2.文言文介詞翻譯

文言文介詞所組成的介賓結構,作補語的情況比白話文多,所以譯成白話文時往往要將補語譯成狀語。

(1)“于”的介詞性最純粹,這個特點也最突出。如《公輸》篇中的“于”都用在動詞之后。

【例句】

①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楚國在土地方面有剩余,人民卻太少。

②胡不見我于王?

何不把我介紹給楚王?

③今有人于此……

現在這里有這樣一個人……

(2)介詞“以”帶賓語表示工具、方式等時,也往往放在動詞后面。

【例句】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zhàn)》)

在它里面灌了油,用帳幕包圍遮蓋起來。

②何不試之以足?(《韓非子·鄭人買履》)

何不用腳試一下呢?

3.文言文介詞用法靈活

文言文中的一個介詞,往往相當白話文的幾個介詞,且看“于”“為”所表示的多種意義。

(1)介詞“于”

①表處所,相當于白話文的“在”。如《岳陽樓記》:“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保ò烟瀑t今人的詩賦刻在那樓上。)

②表時間,相當于白話文的“當”、“在”。如《史記·儒林列傳》:“于威、宣之際?!保ó旪R威王、宣王的時代。)

③表起訖,相當于白話文的“從”與“到”。如《墨子·公輸》:“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保永蠋熉犝f這件事,就從魯國啟程,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郢都。)

④表對象,相當于白話文的“向”或“對”。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保ㄜ娛虑闆r危急了,我請求奉命向孫將軍求救。)

⑤表趨向,相當于白話文的“給”。如《伯夷列傳》:“堯讓天下于許由。”(堯帝把天下讓給許由。)

⑥表比較,相當于白話文的“比”。如《禮記·檀弓下》:“苛政猛于虎也?!保琳壤匣⑦€兇猛。)

⑦表被動,相當于白話文的“被”。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保ㄎ也荒苋磕贸稣麄€吳國的土地、十萬的部下,被別人控制。)

⑧表范圍,相當于白話文的“在……方面(中)”。如《墨子·公輸》:“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楚國在土地方面有余,卻在民眾方面不足。)

(2)介詞“為”

①表被動,相當于白話文的“被”。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保▍蔷奘瞧椒驳娜?,處在偏遠的郡縣,即將被人吞并。)

②表原因,相當于白話文的“因(此)”。如《史記·項羽本紀》:“十余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保h軍十余萬人都被逼進睢水,睢水因此不能流動。)

③表替代,相當于白話文的“為”、“替”。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保為將軍破之?!保ūWC為將軍擊潰曹軍。)

④表時間,相當于白話文的“當”。如《晏子使楚》:“為其來也?!保ó斔麃淼降臅r候。)

⑤表對象,相當于白話文的“向”“對”。如《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對外面的人們說。)

(三)連詞

1.而

(1)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連接兩個成分相同的主語,但互不影響。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保ā秳駥W》)

(2)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前后兩個成分有時間或邏輯上的先后順序。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保ā都朗晌摹罚?/p>

(3)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而且”。后一個成分是在前一個成分的基礎上遞進的。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勸學》)

(4)轉折關系??勺g為“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保ā盾髯印駥W》)

(5)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一般把“而”放在句首翻譯。如:“死而有知,其幾何離?!保ā都朗晌摹罚?/p>

(6)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相當于“地”“著”等,或不譯。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保ā豆讶酥趪病罚?/p>

(7)因果關系??梢宰g為“所以”“致使”,“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結果。如:“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保ā队伟U山記》)

(8)目的關系??勺g為“目的是”,“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目的。如:“縵立遠視,而望幸焉?!保ā栋⒎繉m賦》)

2.其

(1)假設關系。常放在句首,可譯為“如果”。如:“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2)選擇關系。可譯為“是……還是”。如:“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3.且

(1)遞進關系??勺g為“而且”。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zhàn)》)

(2)并列關系??勺g為“又”“并且”。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

(3)讓步關系??勺g為“尚且”“況且”“再說”。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保ā稁熣f》)

4.若

(1)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如:“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保ā稜T之武退秦師》)

(2)并列關系??勺g為“和”“與”。如:“愿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保ㄊ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鳎?/p>

(3)承接關系??勺g為“至,至于”“若夫”,引導整個句子。如:“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保ā洱R桓晉文之事》)

5.與

并列關系。連接兩個并列成分,可譯為“和”。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保ā豆篡`滅吳》)

6.因

(1)承接關系??勺g為“于是”“便”。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保ā犊兹笘|南飛》)

(2)因果關系引導結果,可譯為“因此”。如:“狀類箕筐,人因號之為‘匡山’?!保ā犊此赦钟洝罚?/p>

7.以

(1)并列關系。并列可譯為“又”“并且”等。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目的關系??勺g為“用來”“以致”。如:“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3)因果關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如:“不賂者以賂者喪?!保ā读鶉摗罚?/p>

(4)承接關系。可譯為“而”或省去,前一動作行為是后一個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保ā队伟U山記》)

(5)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保ā稓w去來兮辭》)

8.則

(1)承接關系??勺g為“就”“便”“已經是”。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保ā盾髯印駥W》)

(2)假設關系??勺g為“假使”“如果”。如:“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保ā妒酚洝じ咦姹炯o》)

(3)并列關系。可譯為“就”,或不譯。如:“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保ā恫渡哒哒f》)

(4)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保ā稁熣f》)

(5)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如:“非死則徙爾?!保ā恫渡哒哒f》)

(四)助詞

1.而

(1)相當于“以”,表范圍。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保ā兑捉洝は缔o》)

(2)表反問語氣,相當于“豈”。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乎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如:“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表揣度語氣,可譯為“吧”。如:“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如:“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4)用在句中的停頓處。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5)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呢”。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6)表婉商語氣,可譯為“嗎”。如:“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7)用于祈使句,可不譯。如:“長鋏歸來乎!出無車?!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

3.然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相當于口語中的“……地”。如:“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保ā妒娚接洝罚?/p>

(2)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保ā逗酥塾洝罚?/p>

4.所

(1)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保ā缎帕昃`符救趙》)

(2)和動詞結合,后面若有名詞性結構,則“所”起定語的作用。如:“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5.焉

(1)常用在句末的語氣助詞,一般可不譯。如:“于是余有嘆焉?!保ā队伟U山記》)

(2)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如:“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3)“焉”在句中,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如:“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6.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如:“死生,晝夜事也?!保ā吨改箱浐笮颉罚?/p>

(2)表示肯定語氣。如:“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保ā吨改箱浐笮颉罚?/p>

在有否定詞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語氣。如:“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保ā稌╇u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如:“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4)表示感嘆語氣。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也”在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時,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7.矣

(1)用于陳述句尾。表肯定語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表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表將來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如:“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保ā冻啾谥畱?zhàn)》)

(2)用于感嘆句。表感慨、譏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用于祈使句,表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如:“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保ā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罚?/p>

(4)用于疑問句末,表疑問語氣。如:“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8.與(歟)

(1)表疑問語氣,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語氣比較委婉。如:“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2)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如:“其可怪也歟!”(《師說》)

9.者

(1)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如:“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后序》)

(2)有時放在時間副詞之后,起語氣助詞的作用,可不譯。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10.之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保ā冻啾谥畱?zhàn)》)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5)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意義,譯時應省去。如:“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崔翔/供稿】

設題方式

1.將實詞、虛詞的用法融入文言文翻譯題中綜合考查。

如下題:把“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翻譯成現代漢語。本句可譯為:武王打敗了商朝,召見姜太公,問他:“該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辦?”

本題的采分點為:①克,打敗;②將,將要;③奈……何:拿……如何。采分點①和②涉及的實詞、虛詞在課本中多有所體現,采分點③是本題的難點,“奈……何”的固定結構,是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可譯為“把……怎么樣”,考生只有熟練掌握這類固定用法,才能做到精準翻譯。

2.將實詞、虛詞的用法融入文言文選擇題中綜合考查。

如下題: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從內容來看,本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對話,兩個虛詞“曰”是標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斷開,排除C、D項;從句式結構來看,“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固定句式,且“貴士君子”是動賓短語作“者”的定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項。故選B。

提分要領

第一步,關注課本注解。

1.仔細閱讀初、高中課內及附錄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注解,做好實詞、虛詞知識點的摘抄和梳理。

2.課外延伸閱讀各類文言作品,如《史記》《莊子》《大學》等經典作品,或淺易的文言作品《聊齋志異》《三國演義》《古文觀止》等,從中知曉實詞、虛詞的變化,掌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

第二步,關注老師講解。

1.老師講解的高頻文言實詞、虛詞的各類用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考生要認真做好筆記,包括用法及例句講解。特別要注意的是,掌握大量的常見實詞,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2.在老師的統(tǒng)籌安排下,閱讀各類文言經典作品,在延伸課堂知識的同時,認真對近年高考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做歸類整理,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在答題時,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遷移課本知識,運用字形、結構、語法、成語印證等推斷法,精準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義項及其各種用法,準確地得出文言實詞、虛詞在句中的意思。

直擊高考

一、(2024年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陨险f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然則明辨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焙沃^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說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之人也?!?/p>

然則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焙我灾??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不暴故罰也?!源藶榫齽t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p>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保ㄈ〔挠凇赌印し敲罚?/p>

〔注〕①鈞:制作陶器所用的轉輪。②中:符合。

1.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當執(zhí)有命者之言 當:面對

B.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變

C.說百姓之憂者 說:談論

D.設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 沮:阻止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說”應解釋為“通‘悅’,使……高興”

答案:C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是滅天下之人也

B.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而強執(zhí)此者

C.或以命為有/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

D.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項,“下以阻百姓之從事”的“之”是助詞,“的”;“是滅天下之人也”的“之”是助詞,“的”。B項,兩個“者”都是“……的人”,用法不同。C項,“或以命為有”的“以”是“認為”;“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的“以”是“用來”。D項,“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的“而”和“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的“而”意義和用法相同,均為連詞。

答案:D

二、(2024年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绷艉钤唬骸邦櫳嫌胁荒苤抡?,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睗h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彼娜藶閴垡旬?,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狈蚍ǘ戎φ?,謂何等也?養(yǎng)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zhàn),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zhàn)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zhàn)國時勇士。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

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

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

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

解析:本題考查對實詞的理解及運用。新婚燕爾中的“燕爾”通“宴爾”,“宴”表示快樂,“爾”表示“……的樣子”,意為快樂的樣子,故錯誤。

答案:A

試題演練

1.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求人可使報秦者

D.蓋欲其思而得之也/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與“吾嘗終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項是( )

A.猶且從師而問焉

B.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3.下列對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②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其聲嗚嗚然

A.①與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也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各選項中,對“安”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項王曰:“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哪里)

B.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動詞,安定)

C.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動詞,安身、養(yǎng)生、享受)

D.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形容詞,安適、安逸)

5.與“卒然邊境有急”的“卒”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B.初,魯肅聞劉表卒

C.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D.五萬兵難卒合

6.下列黑體詞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 )

A.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C.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

D.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7.下列黑體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B.大王來何操/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或異二者之為,何哉/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戰(zhàn)

8.下列黑體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項是( )

A.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C.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D.兒寒乎?欲食乎/技蓋至此乎

9.下列黑體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C.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10.下列黑體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D.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