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開篇即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論點。那么,作者是怎么論證的呢?
天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攻克,即使“得天時者”也不能攻克,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人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作者繼續(xù)擺事實,舉攻戰(zhàn)事例——在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充足的情況下,卻有人棄城而逃,這充分說明戰(zhàn)爭中再好的地理條件也比不上人心的團結(jié),由此證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治國→得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中,“人和”最重要,“人和”不僅是贏得戰(zhàn)爭的關(guān)鍵,更是治國的法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那么,怎樣才能實現(xiàn)“人和”呢?作者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要想“人和”必須“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孟子強調(diào)的“施行仁政”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