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油菜,很多人想到的是那種帶有翠綠菜葉、黃色花朵,可以用來榨油的油菜。其實,油菜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物種,它包括蕓薹屬中的許多種,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即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甘藍型油菜,每個類型又包括若干個種。
白菜型油菜是中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古詩作品《宿新市徐公店》中有一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里邊的“菜花”指的就是白菜型油菜。現(xiàn)如今,白菜型油菜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流域,又稱油白菜,其外形很像普通小白菜,是普通小白菜的一個油用變種。油白菜的株型較小,莖稈較粗,葉片比較寬大,中脈比較肥厚,葉全緣或呈波狀,主根不膨大,支根細根較多,耐澇、耐瘠、抗病力較差,所以種植的人較少。
芥菜型油菜是由白菜與黑芥雜交后形成的,原產(chǎn)于我國的西部,植株高大,分支多,葉片有明顯的長柄,葉面皺縮,長滿刺毛和淡淡的蠟粉,花朵小而稀,主根發(fā)達,耐旱性、耐瘠性均較強。芥菜型油菜的葉片和種子都有濃郁的辛辣味,這種辣味來源于其豐富的芥酸。因為芥菜型油菜耐瘠性強,所以在西南和西北地區(qū)多有種植,但又因其角果小、產(chǎn)量低,種植面積越來越小。
甘藍型油菜由白菜與甘藍雜交后形成,原產(chǎn)于歐洲,植株中等或高大,枝葉繁茂,葉質(zhì)似甘藍,葉片較厚,有蠟粉,葉緣具缺刻。甘藍型油菜的葉子有兩種類型——基葉和薹莖葉,基葉半直立或匍匐,葉柄明顯;薹莖葉無葉柄,葉片基部半抱莖。甘藍型油菜的主根膨大,支根、細根發(fā)達,并且角果較大、種子飽滿,耐肥、高產(chǎn),抗病性較強,在我國大力推廣并廣泛種植。但是,甘藍型油菜的耐寒和抗旱性較差,不耐瘠薄,宜在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區(qū)種植,目前主要的種植區(qū)在長江流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還根據(jù)油菜開花對溫度的需求將其分為三種生態(tài)類型:冬性油菜、春性油菜和半冬性油菜。冬性油菜在開花前必須經(jīng)過長時間低溫春化,春性油菜不需要低溫春化便能開花,半冬性油菜則需要短時間的低溫春化。冬性與半冬性油菜于秋季或初冬季節(jié)播種,次年春末夏初收獲,為越年生油菜,分布于冬季較溫暖、油菜能安全越冬的地方,目前主要種植于南方以及北方的部分冬暖地區(qū),以長江流域最為集中。春油菜為春季播種、秋季收獲的一年生油菜,主要分布于油菜不能安全越冬的高寒地帶,如中國北部的青藏高原等地區(qū)。
油菜的不同分類體現(xiàn)了油菜的多樣性,也正是其豐富的多樣性,才能在我國廣泛種植,并成為第一大油料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