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宿舍人際關系是大學生群體在宿舍生活的過程中與舍友之間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是高校學生人際關系最小的行政單位,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網(wǎng)絡中重要而又基礎的一環(huán)。宿舍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宿舍人際關系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重點問題。結合過往的研究和報道,各高校主要從管理層面、思想教育工作層面采取改善宿舍人際關系的措施,而鮮有從心理學人本角度來對此進行研究?;诖耍疚膹男睦韺W中 “自憫”這一概念的角度出發(fā),對宿舍人際關系的改善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自憫;改善策略;心理能量
個體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后的第一步是適應,我國大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課就是適應大學生活。由于大部分學生在中小學時期沒有經(jīng)歷過宿舍集體生活,因此,進入校園后,第一個需要適應的往往就是集體宿舍。適應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學生宿舍的人際關系和諧,甚至可能會爆發(fā)嚴重的矛盾。近十年來,宿舍關系矛盾引發(fā)的社會新聞頻頻見報:2008年,南京某校一名大一學生被室友懷疑偷手機而遭到毆打,憤而反抗時失手將室友殺害;2016年,昆明某高校大一學生彭某某,在學生宿舍慘遭舍友殺害。由宿舍矛盾引起的情緒問題、退學問題也并不少見。正如我國一位學者所言:“大學生宿舍關系的現(xiàn)實情況不容樂觀。”[1]在各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是最常見的來訪問題之一。
一、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特點
結合以往的研究,我國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點:
(一)宿舍人際關系緊張
8da9d179cdfebc5e9d061e61d3323c37人民網(wǎng)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三成大學生存在宿舍關系緊張問題。某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曾在網(wǎng)上收集了上千份宿舍人際關系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對宿舍內部的人際關系不滿意,其中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在宿舍里有自己非常討厭的同學,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舍友之間存在一些芥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在寢室內和同學發(fā)生過矛盾。可見,在我國高校學生群體中,宿舍人際關系存在矛盾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二)宿舍人際關系的矛盾來源類似
上文中的調查也收集了大學生與舍友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與舍友發(fā)生矛盾,大多起源于水電費等經(jīng)濟問題、寢室衛(wèi)生問題、生活習慣不同、休息時間不一致、關于某事意見不合等。有學者指出,影響宿舍和諧的主要因素為生活習慣。[2]《中國青年報》2023年的一篇報道也提到:有些大學生為了 “夏天宿舍空調到底開多少度”而鬧到幾乎要決裂。有人迷戀蓋著厚棉被吹空調的極致反差,也有人堅持從養(yǎng)生和節(jié)能的生活理念出發(fā)。雙方不存在所謂的誰對誰錯,只是個人習慣不同罷了。
(三)學生群體具有新特點
當前,我國大學生主要為 “00后”群體,早在2019年,就有學者指出,大學正式走進了 “00后”學生時代。[3]新時代、新環(huán)境,“00后”大學生在思想、行為、價值觀念等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不同之處,“00后”宿舍人際關系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新的特點。有學者 (李艷玲,2019)總結了 “00后”大學生群體的一些同質性特點:第一,“00后”大學生群體在和平富裕中成長,樂觀但抗壓性不足;第二,作為獨生子女,他們個性獨立,渴望關注,但集體意識較弱;第三,他們思想多元,追求時尚,卻常常缺乏持久性和責任感;第四,網(wǎng)絡時代下,他們依賴網(wǎng)絡學習生活,但對網(wǎng)絡的掌控力有待提高。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需要更多的引導和培養(yǎng)。這些特點促使 “00后”的宿舍人際關系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有的大學生表面開朗樂觀實際卻內心敏感,他們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片面地要求舍友遵循自己的作息習慣。
無論是思想教育工作,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都應該從當代大學生的新特點出發(fā),來調整教育策略。
二、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改善和教育對策
(一)已有研究
目前,我國學者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調節(jié)改善和教育對策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實施主體是以輔導員為重點的學生工作者。例如,張競文在2018年于江蘇師范大學提出了四項建議,主要關注學生心理狀態(tài)和社交技能的提升,以及宿舍規(guī)則的完善和文化建設;史文芳在2019年于江蘇科技大學就宿舍人際關系的改善提出了五項策略,包括確立科學的工作理念、早期介入和引導、提供專題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及利用網(wǎng)絡資源等;黑龍江大學的劉天一和郝春東[4](2022)則從輔導員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三條建議,包括輔導員教育觀念的更新、角色意識的增強以及組織有意義的班會和活動。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主體是以心理健康教師為重點的學生工作者。例如,江西環(huán)境工程職業(yè)學院教師陳煒[5]在2020年進行了一項研究,內容為在團體輔導中采用合理情緒療法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結果經(jīng)學生及輔導員的反饋,宿舍關系比之前更加和睦;再如,云南師范大學的辛瑋[6]在2023年進行的研究中,采用心理情景劇的方式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年,該校學者倪磊[7]采用敘事取向團體輔導的方式來進行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改善研究,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另外,許多高校也開始考慮從宿舍分配制度上解決問題,嘗試從根源上減少宿舍人際關系矛盾。2023年8月,人民網(wǎng)曾報道一些高校開啟了自選床位功能,新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和其他同學自由匹配。例如,電子科技大學2023級新生可在網(wǎng)上進行自主選房。這種自選床位的制度意在有效減少入學后舍友之間由于生活習慣不同而產(chǎn)生的摩擦。但隨后,人民網(wǎng)在2023年9月的另一篇報道中也提出 “自選非萬能之策”,即使采用新的宿舍分配機制也難以避免人際溝通的種種問題。
可見,我國高校宿舍人際關系的現(xiàn)狀比較緊張,其研究仍有很多留白,急需一些新的思路和對策。
(二)研究新思路
根據(jù)對國內已有研究的總結,從思想教育工作、學生管理工作層面來研究宿舍人際關系調節(jié)對策的較多,從心理咨詢工作來進行研究的較少,但效果都比較顯著。鑒于此種情況,結合過往研究,[8]筆者認為,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通過提升學生的自憫水平,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改善宿舍人際關系的關鍵。
1.自憫的概念
2003年,美國心理學家內夫[9]提出了 “自憫”這一概念,將其定義為:同情自己的身上發(fā)生的事情,體驗到對自己的關懷和善良、同情、接納等感受,以理解而非批判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的不足和失敗,并認為自己的經(jīng)歷只是公眾都會經(jīng)歷的一部分。內夫認為,自憫包含三個基本成分:第一,自我友善,指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予以理解和寬容,是自憫在情感層面的體現(xiàn);第二,普遍人性感,指個體對 “人無完人”的接受程度,即認識到所有的人都會失敗、犯錯,不孤立地看待自己的遭遇,強調個體與他人的聯(lián)系,是自憫在認知層面的體現(xiàn);第三,正念,指以一種清晰而平衡的方式覺察當前的情形,不忽視也不對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懷,是自憫在注意層面的體現(xiàn)。[10]
關于對自憫的概念界定和理解,內夫還提出,自憫涉及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個人的自我觀念。自我觀是個人對自身以及與他人關系的洞察,通?;谒说脑u價、個人行為及與他人的比較。個體的自憫水平高意味著,即使生活中存在許多挑戰(zhàn)和負面事件,個體通過正念,依然能夠既不忽視也不過分糾結于痛苦,從而更現(xiàn)實客觀地思考自己的經(jīng)歷,并將對他人的憐憫擴展到自己身上。
2.自憫與人際關系
從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來看,自憫可以維持和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自憫能夠提升個體的幸福感,降低其抑郁、焦慮等心理病理性癥狀,改善身體健康狀況。[11]
通過問卷法,內夫在2007年的研究證明了大學生自憫水平與人際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研究結果表明,自憫水平高的大學生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對他人與自己的友善水平,也就是說,自憫水平越高,大學生越能與人為善。
在人際交往中,自憫的積極作用還得到了更多證實。例如,內夫在2012年的研究中指出:自憫水平越高的個體,越有可能是一位好伴侶或友善的好伙伴。她在研究中證明了,在親密關系中,自憫與善待他人和為他人提供支持性行為有關,而且自憫水平高的個體與他們的伴侶之間存在更多的情感連接。另外,心理學家克羅克和卡內韋洛在2008年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自憫水平高的人更富有同情心,這類個體更傾向于為他人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這促進了他們與他人之間的人際信任。
筆者于2016年通過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大學生自憫的研究也證實了自憫對人際關系滿意度的積極作用。研究結果顯示,特質自憫水平越高的人,越傾向于使用更多的沖突解決策略;特質自憫水平越高的人,人際關系滿意度的水平越高。
綜上所述,通過提升自憫水平來改善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可行的、已被證實的。
3.通過提升自憫水平改善宿舍人際關系的具體策略
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提升個體自憫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實驗誘發(fā)、自我報告、閱讀材料等,例如,拉瑞等研究者2007年通過實驗誘發(fā)的方法檢驗了自憫對情緒的積極作用。實驗的主要步驟是讓被試者在研究者的引導下,回憶他們的失敗經(jīng)歷,然后讓被試者書寫一些可以促進自憫的句子;也有研究者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安慰的神經(jīng)加工過程及二者的聯(lián)系。具體做法是通過計算機呈現(xiàn)給被試者120個句子,其中60句描述負性情緒 (包括失敗、犯錯、被拒絕等)的情景,另外60句描述非情緒化的中性情景。在兩種情境下,被試者各對其中的30句在想象中展開自我批判或報告自我批判的想法,對另外30句則在想象中展開自我安慰或報告自我安慰的想法。以上方式都有效地降低或提升了被試者的自憫水平。
根據(jù)過往的研究,提高大學生自憫水平的具體對策包括:
(1)知識科普
針對新入學的群體開展自憫主題的心理講座,可以單次也可以定期多次舉行。內容主要包括引導學生從自我關懷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內在和外在。
(2)團體輔導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團體活動室,分批次對大一新生進行自憫主題的團體輔導。團體輔導的方式可以包括心理情景劇、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冥想等。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正念練習。
(3)閱讀分享
印發(fā)心理小讀本,由心理委員組織讀書分享會并記錄。讀本內容主要為各類人際關系中常出現(xiàn)的情景故事,以及對應的提升自憫水平的材料,例如:
“這個世界上不止我一個人會遇到與朋友之間的沖突,無論是誰,交了一個什么樣的朋友,都可能會發(fā)生沖突。朋友會與我的意見不同,也并不是針對我,如果沒有好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沒有有效的溝通,那么,人人都可能與朋友發(fā)生爭吵,與朋友產(chǎn)生矛盾。因此,我不必太生氣,也用不著耿耿于懷?!?/p>
(4)環(huán)境熏陶
制作和印刷自憫海報和標語,張貼在校園教學樓、圖書館、宿舍等各處,營造出自憫和自我關懷的校園氛圍。例如,“我們需要對自己采取仁慈和支持的態(tài)度,而不是冷漠地譴責自己”“現(xiàn)在真的很難。此刻我該怎么照顧自己”等。
三、結束語
通過提升自憫水平,從本質上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改善宿舍人際關系的一個新思路,其重點不是直接去關注大學生人際關系方面出現(xiàn)的矛盾和沖突,而是關注每一個大學生個體,引導大學生將心理能量放在自我關注、關懷上,采取正念的方式思考,這是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補充和輔助,是嘗試從內在因素上改善宿舍人際關系,符合人本主義的思想,符合人性化管理的主旨。
參考文獻:
[1] 沈洪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現(xiàn)狀綜述[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190.
[2] 張競文.試論當代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3):44-46.
[3] 史文芬,李艷玲.新時代高校 “00后”新生宿舍人際關系特點及對策[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85):332-334.
[4] 劉天一,郝春東.積極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J].林區(qū)教學,2022(04):91-94.
[5] 陳煒.合理情緒療法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團體輔導方案設計[J].科技視界,2020(20):81-83.
[6] 辛瑋.心理情景劇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效果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
[7] 倪磊.敘事取向團體輔導對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3.
[8] 吳昊.自憫對大學生沖突解決策略及人際關系滿意度的作用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9] 張耀華,劉聰慧,董研.自我觀的新形式:有關自憫的研究論述[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2):1872-1881.
[10] 金國敏,劉嘯蒔,李丹.何不寬以待己?自憫的作用機制及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2020,28(05):824-832.
[11] 李燕娟,王雨吟.自憫信書寫對年輕女性客體化身體意識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01):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