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古時又稱為銅鑒、照子、菱花,最初常作照影之用,后引申為借鑒和參考。攬鏡自照,嚴以修身,是人們極為看重的處世之道,也是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
關于鏡子,流傳最廣的經驗之談,當數(shù)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鏡”之說。史載,魏征死后,李世民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泵鞔K州知府況鐘,上任伊始,百姓就送來一面銅鏡,寓意就是希望他為官能夠明鏡高懸,公正執(zhí)法,為百姓作主,為正義撐腰。他在任十三年,以百姓所贈銅鏡為鑒,從沒有辜負百姓厚望,破要案、平冤獄、鋤豪強,勤于政事,忠于職守,除奸革弊,獎懲分明,將蘇州治理成當時的模范城市,深受百姓愛戴,被譽為“況青天”。
古代的封建君臣尚有如此清醒認識和實干作為,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更在這方面作出了榜樣。早年,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每天都要到宿舍過道的大立鏡前照一照,同學們都很好奇。這鏡子有什么特別之處嗎?原來,大立鏡旁邊糊了一面“紙鏡子”,上面寫著:“面必凈,發(fā)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顏色:宜和、宜靜、宜莊?!毖鐾芸偫淼囊簧?,他由一個愛國青年成長為一代偉人,立身處世、待人處事,都受到這面“紙鏡子”的影響。
1955年授銜前夕,徐光達曾多次找長期領導過他的賀龍等老首長“走后門”,提出降銜申請,但均未獲得同意。無奈之下,他幾經思考,提筆寫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銜申請書”,細數(shù)自己的革命歷史:前期“戰(zhàn)績平平”;后來去蘇聯(lián)療傷,“毫無建樹”;自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里,在中國革命的事業(yè)中,我究竟為黨為人民做了些什么”……結論是——貢獻微不足道,心中有愧。毛澤東說,大將徐光達是共產黨人自身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映照的正是共產黨人虛懷若谷、淡泊名利的襟懷,以及無私奉獻的崇高人生追求。
部隊特別注重“照鏡子”,不論是黨委機關還是基層分隊,無一例外都會在門口立一面大鏡子,要求進出官兵嚴格檢查著裝儀表。在榮譽室里,還會統(tǒng)一懸掛全軍英模畫像,這無疑也是一面鏡子,激勵全軍官兵以英模為鏡鑒,見賢思齊、拼搏奮斗、自強不息,爭做一名合格的革命軍人。習主席視察某部“王杰班”時,曾語重心長地說,王杰“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這“三不伸手”是一面鏡子,共產黨員都要好好照照這面鏡子。
每一名軍人心中或許也有無數(shù)面鏡子,那些鏡子上,有黨紀、國法、軍規(guī),有理想信念、精神信仰,有英雄楷模、先進典型,也有負面清單、反面典型……無論哪般,我們都應常照心中那面“鏡”,堅持以“正品”為珍貴、以“正直”為崇高、以“正道”為高尚,自覺正心律己,向陽生長,奮楫前行,始終保持良好形象和人格力量,進而成就自己、助益“強國夢”“強軍夢”。
【作者單位:96786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