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寫景抒情散文的語言往往充滿詩意,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聯想,讓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這類散文提升審美品位。接下來,筆者就以《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教學為例,介紹一下指導學生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幾種方法。
一、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一)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
語文課本上對作者的介紹是有限的??紤]到這一點,我們在課前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或網絡資源查閱與《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作者有關的資料。在教學時,再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資料,讓資源“流動”起來,最后請小組代表總結。比如,經過查閱資料,他們了解到《故都的秋》的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郁達夫出生于知識分子的家庭。1927年至1949年,在“白色恐怖”時期,為了避免受到國民黨的威脅,他先從上海遷居到杭州,又從杭州經青島去了北京。
他對北京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了解了作者的經歷,學生就能明白他為什么對故都如此的懷念。
(二)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往往能反映作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揭示其創(chuàng)作意圖。在學生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后,我們可以鼓勵他們查閱資料,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還是以《故都的秋》為例。經過查閱資料,學生了解到《故都的秋》創(chuàng)作于1934年8月。當時,郁達夫跋涉千里從杭州經過青島前往北平,再一次感受了故都的美。
作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一員,他積極參與抗日宣傳活動,長期在外漂泊,格外懷念故都。在風雨飄搖之際,他非常擔心祖國的未來,因此寫下了這篇文章,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故都、對祖國的熱愛。再以《荷塘月色》為例。經過查閱資料,學生了解到這篇文章寫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的陰影籠罩著整個中國。作為知識分子,朱自清一直在呼喊和斗爭。1927年1月,朱自清住進了清華園的西院,從此在北京定居。那時的他深受大革命失敗的打擊,在苦悶中彷徨著,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找到出路。該年的7月,他創(chuàng)作了散文《荷塘月色》。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可以更加順利地體會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把握文章的主題。
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活動
不論是閱讀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還是閱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學生都能從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帶領他們細致地閱讀文本,深入地感受文本的美。
以《荷塘月色》為例。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對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生動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在小組內開展探究活動。
示例: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去描寫的?在描寫這些景物的時候,他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效果?
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朗讀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該生認為作者在描寫荷花的香氣時使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將嗅覺上的感受轉化為聽覺上的感受,以“渺茫的歌聲”來凸顯“荷香”的若隱若現、似有若無。這“歌聲”不僅是從遠方傳來的,而且似乎是從高樓上傳來的。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晚,聽到遠方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種感覺該是多么的美妙??!作者借此凸顯了“荷香”的迷人……
在學生結束探究之后,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將下面的表格填寫完整。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仿寫活動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適時開展仿寫文章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其中,讓他們將所學到的知識與技巧運用到寫作中去。比如,在引導學生閱讀了《荷塘月色》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里逛一逛,欣賞一下學校里的荷花池,然后仿照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寫一篇文章。學校里的荷花池與清華園的荷塘一定有許多不同之處,不同的學生對荷花、荷葉、流水的感受也會不同。我們沒有必要讓學生完全仿照《荷塘月色》的句子去寫,而應鼓勵他們在“仿技巧”(采用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所用的寫作技巧)的同時盡量寫出風格、寫出特色。
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與同桌互換文章,互相欣賞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建議。面對同樣的景物,他們會有不同的感受,在寫作時切入的角度,所用的句式、技巧等也都不相同。引導他們互換文章、互相評價,有利于幫助他們打開視野,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開展小組探究活動,積極參加仿寫活動,培養(yǎng)其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