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期刊對于促進科技文化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數(shù)字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想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關鍵在于傳播力建設。因此,探究科技期刊的傳播機制與傳播路徑是更好地發(fā)揮傳播效果的第一要務。文章首先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過往學者對5W模式的研究,以5W模式為理論框架,明確了該模式中傳播五要素(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和傳播效果)在科技期刊領域的特殊內涵。其次,在此基礎上結合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的辦刊實踐,從匯聚傳播資源、內容質量建設、傳播能力建設、垂直吸引受眾、享譽行業(yè)盛名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總結,為科技期刊的發(fā)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最后,從傳播五要素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科技期刊傳播力與影響力的對策建議,包括加強對作者、編輯的培訓及組建編委會、青年編委會以加強學術團隊建設;通過策劃專刊專欄、學術綜述等方式提升內容質量;通過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多元化傳播渠道;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定位受眾群體,以及從多個維度對科技期刊傳播效果進行評估從而完善科學評估體系等。本研究成果對于優(yōu)化科技期刊的傳播路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科技期刊;5W模式;傳播力;編輯出版;期刊集群
中圖分類號:G237.5;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9-0274-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基金項目“國內外期刊集群化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BSC28;2023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學術大綜述對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提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ASC06;2023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基金項目“科技期刊編輯素質提升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BSC03;2021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集群化運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300102501625;2020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措施研究”成果,項目編號:300102500643;2020年度陜西省出版科學基金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集群化運營模式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BSC22
科技期刊不僅是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平臺,更是創(chuàng)新成果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傳播者,對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服務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視角來看,科技期刊是學術導向的燈塔、學術質量的守門人、學術實踐的典范、學術進步的催化劑以及學術知識的傳播者[1]。
科技期刊作為學術交流和科學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與樞紐,理應在構建和傳播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發(fā)揮作用,提升我國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實質性貢獻[2]。
隨著國家對科技期刊發(fā)展的高度重視,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出臺。2019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表明科技期刊建設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3]。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設立科技期刊數(shù)字化傳播國際平臺服務等專項,全力支持夯實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化傳播基礎。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印發(fā)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fā)展的意見》提出要“建設一批導向正確、品質一流、資源集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學術期刊集群”[4]。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fā)的《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提出,“要立足擴大優(yōu)質內容供給、創(chuàng)新內容呈現(xiàn)傳播方式、打造重點領域內容精品,強化出版融合發(fā)展內容建設”,再次強調了要提高學術期刊內容質量,加快提升傳播力、影響力,構建數(shù)字時代新型出版?zhèn)鞑ンw系[5]。
1948年,LASSWELL發(fā)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論文中首次闡述了關于傳播過程的理論框架,即“5W模式”。這個模式包含了傳播活動的五種基本要素:傳播者(Who)、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傳播受眾(To Whom)以及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為分析傳播過程提供了基本框架[6]。利用這一模式,有助于深入理解科技期刊的傳播機制,從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傳播策略。劉葉萍等以5W模式構建理論框架,深入剖析了科技期刊傳播力評價所展現(xiàn)的獨特特征與內在含義[7]。高存玲等基于5W模型從傳播的全流程出發(fā),系統(tǒng)分析了科技期刊在當前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中的傳播策略、內容優(yōu)化、渠道拓展、目標受眾定位以及最終傳播效果評估,以期提升其在數(shù)字時代的傳播力和影響力[8]。蔣學東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深入探討5W模式下科技期刊傳播所經歷的變革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9]。李慧基于5W模式框架,系統(tǒng)剖析水利工程領域科技期刊在傳播者特性、傳播內容特色、傳播渠道選擇、傳播受眾構成以及傳播效果表現(xiàn)等方面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而提出提升期刊傳播影響力的具體建議和措施[10]。
綜上所述,5W模式作為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已經在科技期刊傳播中有所應用,但是在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中的運用少之又少?;诖?,本文以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為例,剖析其傳播路徑,以期提出提高科技期刊群傳播力及影響力的對策建議。
(一)傳播者
傳播者主要包括參與期刊生產及傳播全流程的人,如作者、編委會成員、期刊編輯、審稿人及出版機構的工作人員等。他們負責撰寫、把關、編輯、審核并出版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是科技期刊內容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編委會成員的學術引領力、期刊編輯的策劃能力、審稿人的把關能力及出版機構的支持力對于科技期刊的有效傳播至關重要。
(二)傳播內容
傳播內容的狹義定義為,科技期刊的傳播者所發(fā)送的科技期刊相關信息,如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綜述評論、案例分析等。這些內容應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和可讀性,以滿足不同領域讀者的需求。同時,內容的時效性、深度與廣度也是衡量其質量的重要標準。優(yōu)質的內容能夠吸引更多讀者關注,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關注度。
(三)傳播渠道
科技期刊的傳播渠道是指傳播者發(fā)送信息、受傳者接收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隨著媒體融合和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傳播渠道也日益多元化,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印刷媒體的郵發(fā)渠道、數(shù)字出版的電子期刊數(shù)據(jù)庫和媒體融合的社交媒體平臺等。這些渠道各具特色,為科技期刊的傳播提供了廣泛的可能。傳統(tǒng)印刷媒體具有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但傳播速度相對較慢;電子期刊數(shù)據(jù)庫則具有檢索方便、傳播速度快等優(yōu)勢;社交媒體平臺則以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成為科技期刊傳播的新陣地。
(四)傳播受眾
傳播受眾是指傳播活動中的信息接收者。科技期刊的受眾群體廣泛,包括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企業(yè)研發(fā)人員以及學生等。相比大眾傳媒,科技期刊傳播過程缺乏“受眾即市場”的意識。不同受眾群體對科技期刊的需求和關注點各不相同,因此,科技期刊在傳播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受眾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傳播策略。
(五)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是指科技期刊在科技信息傳播過程中被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社會公眾等各領域受眾群體認可和接受的程度。具體可以通過論文引用頻次、下載量、閱讀量、社交媒體互動數(shù)據(jù)以及讀者反饋意見等多種指標進行評估??萍计诳瘧ㄟ^提升學術影響力和社會認知度來增強科技期刊傳播效果。
以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為例,基于5W模式的傳播機制進行辦刊實踐探索。
(一)匯聚傳播資源
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匯聚傳播者資源,組建編委、青年編委團隊,按期召開會議,匯聚行業(yè)內的學術資源來引領學術期刊發(fā)展[11];組織編輯參加專業(yè)領域學術會議,走訪行業(yè)重點院校、重點實驗室、工程現(xiàn)場了解行業(yè)最新動態(tài);參加編輯業(yè)務培訓、出版業(yè)務交流學習,提升編輯的生產力。
(二)內容質量建設
高質量的傳播內容是吸引讀者、增強傳播效果的核心要素??梢越M織高水平學者撰寫學術綜述,策劃??瘜?。2023年,長安大學學術期刊管理中心組織引領性學術綜述《中國公路學報》出版30萬字的《中國汽車工程學術研究綜述·2023》,《交通運輸工程學報》出版9萬字的《自動駕駛測試與評價技術研究進展》,《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出版8萬字的Review of advanced road materials, structures, equipment,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策劃學術專刊專欄,策劃了道路工程數(shù)字孿生技術研究及展望、交通巖土工程問題與對策、交通人因工程研究綜述、隧道施工安全保障理論與技術等20多個專刊專欄[12-14]。
(三)傳播能力建設
傳播渠道在印刷媒體時代就是指郵發(fā)的渠道,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開設了微博號、微信公眾號,近年來還開設了微信視頻PpykDao/hykYC6McQPnwUg==號,成績斐然。隨著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不僅有合作出版的電子期刊數(shù)據(jù)庫,同時還擁有單刊網站和期刊群網站,同時,與中國知網等平臺合作,對高質量待發(fā)表論文進行網絡首發(fā),對優(yōu)中選優(yōu)的論文進行雙語出版;與科睿唯安、TrendMD、Aminer、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等平臺合作,實現(xiàn)精準推送。加強傳播能力建設更容易實現(xiàn)專業(yè)領域的資源整合,覆蓋更廣泛的群體,發(fā)揮集群效應。
(四)垂直吸引受眾
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依托長安大學的優(yōu)勢學科群,是國內少有在交通運輸垂直領域做得又深又廣的期刊群。主辦單位長安大學的教學單位公路學院的學科和專業(yè)體系覆蓋道路、橋梁、隧道、機場、軌道等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工程領域,運輸工程學院又涉及綜合交通系統(tǒng)分析、交通規(guī)劃與設計、軌道交通與機場工程、交通大數(shù)據(jù)與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群積累了交通運輸學科和領域的學術資源。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群以交通運輸領域學科這個細分學科,吸引了眾多相關學科和領域的專家學者、教師和學生,在行業(yè)內影響較大,因此受眾忠誠度較高。
(五)享譽行業(yè)盛名
在國家政策推動下,長安大學學術期刊管理中心已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影響力重大的交通運輸領域學術期刊群,符合國家建設世界一流期刊集群的戰(zhàn)略,并得到長安大學和相關單位的支持。期刊群主要以期刊社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項目”的《中國公路學報》《交通運輸工程學報》《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為引領,《道路工程學報(英文)》《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作支撐。
長安大學學術期刊管理中心在匯聚傳播資源、內容質量建設、傳播能力建設、垂直吸引受眾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
長安大學交通運輸領域學術期刊群的5種期刊影響因子持續(xù)增長,其中2種期刊連續(xù)入選“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5種期刊入選《公路運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Ei Compendex數(shù)據(jù)庫收錄5種,4種期刊入選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shù)(WJCI)報告,在交通運輸領域學術期刊中遙遙領先,受到了科研人員、教師學生、社會公眾等各類受眾群體的一致認可。
(一)加強學術團隊建設
一是加強對作者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其撰寫能力。
二是鼓勵編輯參加專業(yè)技能培訓和比賽,提升編輯的生產力,努力培養(yǎng)“高精專”復合型編輯人才隊伍。
三是積極建設辦刊隊伍,通過組建編委會和青年編委會,匯聚行業(yè)內的學術資源,引領學術期刊發(fā)展。編委會及青年編委成員加入辦刊隊伍,可以從學者角度為期刊發(fā)展建言獻策,并且在承辦會議、組約稿件、審核稿件、宣傳推介方面為期刊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同時,為了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可以根據(jù)實際發(fā)展情況,聘請外國學者作為期刊的海外主編,適當增加國際編委成員在期刊編委會的占比,以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二)提高內容質量建設
一是提高科技期刊內容的學術水平。定期分析學科發(fā)展趨勢,主動策劃專欄專題,邀請領域內頂尖學者團隊撰寫學術綜述,提高期刊的專業(yè)辨識度。
二是拓展科技期刊內容的傳播形態(tài)??茖W分析期刊定位,做好內容領域的深度開發(fā),采用圖表、數(shù)據(jù)可視化等方式增強期刊內容的可讀性,提高科技期刊的社會普及度和認知度。
三是雙語出版。支持中文期刊提供外文長摘要,或者外文期刊提供中文長摘要,以提升期刊的國際傳播影響力。
(三)構建多元傳播渠道
一是在數(shù)字媒體時代,應該找準定位,結合內容資源,科學選擇線上和線下的各種傳播渠道,運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統(tǒng)籌文字、圖像、微視頻和網絡直播等多種方式,打造媒體傳播平臺。
二是加強官方網站、社交媒體、學術數(shù)據(jù)庫的維護與更新,實現(xiàn)內容多渠道分發(fā)。
三是采用開放獲取策略,推動期刊內容部分或全部開放獲取,提高文章的可見度和獲取便利性,吸引更多讀者。
四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做好新形勢下的國際傳播工作,建立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的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從而提高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四)精準定位受眾群體
一是要深入研究受眾群體,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xiàn)內容個性化推薦,提高用戶黏性和滿意度。
二是通過線上社群(如微信群、QQ群、論壇等)和線下活動(如研討會、工作坊等),加強與讀者群體的互動與交流,增強讀者的歸屬感[15-16]。
(五)完善評估體系建設
一是完善評估體系建設,從多個維度對科技期刊的傳播效果進行評估,具體包括論文引用頻次、下載量、閱讀量、社交媒體互動數(shù)據(jù)以及讀者反饋意見等多個指標。
二是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受眾反饋,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調整策略,以提高社會影響力。
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傳播路徑優(yōu)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數(shù)字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在加強傳播力建設過程中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建設交通運輸領域學術期刊群,不僅對交通運輸學科領域的整體學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建設科技強國、交通強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展望未來,期刊集群將不斷擴大規(guī)模,通過加強學術團隊建設、提高內容質量、構建多元傳播渠道、精準定位受眾和完善科學評估體系等措施,實現(xiàn)學術界、期刊界和傳播界三界的深度融合,加強期刊領域和交通運輸學科領域內部的交流、互動、合作,構建一個協(xié)同發(fā)展的高效傳播機制,為提高交通運輸領域科技期刊集群的傳播力、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科技期刊傳播力報告(202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1-301.
[2] 馬勇,芮海田,王磊,等.全方位傳播助力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J].科技與出版,2023(9):56-61.
[3] 郭偉.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的新契機:試論《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政策亮點及實施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29-1033.
[4] 雷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fā)《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fā)展的意見》[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06-28(1).
[5] 尹琨.《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發(fā)布[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04-25(2).
[6] 高海波.拉斯韋爾5W模式探源[J].國際新聞界,2008(10):37-40.
[7] 劉葉萍,付文綺,丁靖佳,等. 5W模式下科技期刊傳播力評價現(xiàn)狀及模型構建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4):510-518.
[8] 高存玲,龐峰偉,蘇靜怡.移動互聯(lián)網背景下科技期刊傳播力提升策略:基于5W模式的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06-512.
[9] 蔣學東.“5W”傳播模式下科技期刊傳播的“變”與“應變”:基于媒體融合背景[J].出版科學,2018,26(3):78-81.
[10] 李慧.從“5W”模式看水利工程類科技期刊的傳播特點[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31(3):41-43.
[11] 任璐,趙志宏,戴杰,等.科技期刊編輯與青年編委協(xié)同辦刊模式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8):221-223.
[12] 劉佼,王磊,馬勇,等.以《中國公路學報》為例談微信平臺運營與科技期刊的深度融合[J].編輯學報,2022(5):556-560.
[13] 趙志宏,任璐,戴杰,等.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交通運輸工程學報》學術影響力分析[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22,22(4):408-420.
[14] 沈怡欣,韓躍杰,魏雅雯,等.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關于中國英文科技期刊的思考:以《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英文)》發(fā)展為例[J].新聞傳播,2022(10):62-64.
[15] 張惠民,王平軍.科技期刊信息傳播的受眾分析[J].情報雜志,2007(12):154-156.
[16] 王曉燕.新媒體下基于受眾分析的學術期刊發(fā)展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7(3):24-26.
作者簡介 楊南熙,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趙躍峰,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出版、期刊管理。張偉偉,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出版、期刊管理。劉佼,編輯,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編輯出版。劉岳虎,研究方向:文化產業(yè)融合。黨卓鈺,編輯,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