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浩瀚星海中,天學閃爍著神秘且神圣的光芒,深深烙印在世俗權力的變遷與社會生活的脈絡里。這一門獨特的學問是解讀古代中國人政治、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密鑰。天學究竟是什么?讓我們踏上這場智慧星空之旅,在古代與現(xiàn)代的交織與對話中揭開天學的神秘面紗。
天學與我們現(xiàn)代的天文學有什么區(qū)別?
江曉原:天文學學問在古代與現(xiàn)代都存在,只是服務對象不同。今天的天文學主要探索自然。但在中國古代,古代天文學的服務對象是星占學。我們不應將這兩者混淆,星占學家將天文學當作工具使用,這并不會讓他們成為天文學家,這是兩個概念。
我將古代的星占活動稱為天學,其主體是星占學,比如我們熟知的擇良辰吉日便是星占學家需要負責的事情。同時天學始終服務于政治,只有皇家才能擁有為自己服務的星占學家,地方諸侯、官員、貴族若是私學天學或者有自己的星占學家則屬于犯上。
天學在中國古代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江曉原:天學起初是皇權確立的必要條件,后期逐漸演化為皇權的象征。在古代,古人所謂的“天”與今天的“天”不同,他們的“天”是一種有意志、有情感、會賞善罰惡的存在,所以皇帝如果想建立皇權,就必須擁有與上天溝通的能力,學會從上天獲取智慧。他們相信上天會對政治局面有所表示:如果政治腐敗,上天就會呈現(xiàn)警告的天象;如果政治清明,海晏河清、風調雨順便是上天的嘉許。
除此之外,天學還被應用于歷書的編撰。古代每年都需要編寫歷書,此歷書與我們今天的日歷有所不同,主要區(qū)別在于歷書中包含各種黃道吉日與宜忌內容,例如宜出行、忌動土等,這些注釋也被稱為歷注。
歷書上均蓋有官印,由官方發(fā)行,普通民眾需要花錢購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皇歷,清朝時又被稱為時憲書,由皇家天學機構頒行。唐末,民間開始有人偷偷編印歷法,俗稱小歷。理論上編寫小歷是不被允許的。
什么是星占實踐?星占學在古代中國社會生活中起到哪些實際作用?
江曉原:星占實踐是指通過觀測天象變化預測人間禍福的占卜方式。例如,日食是上天發(fā)怒的警告,表達對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行為的不滿。北魏政治家、戰(zhàn)略家崔浩就曾依據(jù)火星的運行狀況預言后秦將滅。此事件中出現(xiàn)的天象是“熒惑守心”,其中熒惑為火星,火星又被稱為心宿的心,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這種天象在中國古代非常不吉利,程度僅次于日食。
星占學在古代中國社會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歷法(也稱為歷書)中。中國古代的歷法有100余種,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計算太陽、月亮及五大行星這7個天體在天上的位置,比如,可以據(jù)此精準推算出某年某月某日幾時金星的位置。古人稱這7個天體為七政,崔浩之所以在星占學中備受矚目,正是因為他掌握了七政運行的規(guī)律。同時歷法還用于編寫皇歷??傮w來看,歷法經(jīng)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內容也在不斷豐富。例如,我們可以在漢簡上看到漢代的圖鑒,但上面的遺跡可能只有一兩條;到了敦煌卷子中,內容會明顯增多。
古代天學是如何進行中外交流的?
江曉原:在古代,大部分文明面臨的天文學問題基本相同。比如,在規(guī)定的時間、地點計算出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然而,不同文明的天史在解決具體問題時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比如,古希臘人傾向于使用幾何模型解答上述問題,我國古人喜歡數(shù)值疊加的方法。這種差異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天文學問題的不同理解和解決策略。
古代中西方天文學家之間關于天學的交流雖然頻繁,但與宇宙相關的問題往往會被擱置。這是因為在進行天文現(xiàn)象的分析工作時,不同的宇宙觀并不影響問題的解決,問題的解決也并不一定需要建立在對宇宙的假設之上。這種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有助于解決天文學的基本問題,也避免了陷入各種不必要的爭議。古人更愿意著眼具體問題,用更加實用的方式解決問題。
“天人感應”等哲學理念作為古代天學思想的體現(xiàn),對現(xiàn)代環(huán)境保護有何啟示?
江曉原:古人相信“天人感應”。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存在,人間一旦發(fā)生傷天害理的事情,上天都會干預,并予以警告。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會說“人在做,天在看”“天理難容”等話語,這些都體現(xiàn)了我們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因此古人的天人關系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延伸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例如,我們生活中提倡環(huán)保的人會持有敬畏自然的哲學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也會直接引導他們做出愛護環(huán)境的行為。
從該角度看,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理念與我們所說的敬畏自然、人與自然是一體的觀念有所重合,只是我們與古人的思考路徑不同,古人從政治角度出發(fā),將哲學作為天學的基礎,以鞏固皇權,而我們則是從科學的路徑出發(fā),考慮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光明少年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