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牡丹簡稱“牡丹”,是對仙人掌科巖牡丹屬多肉植物的總稱,其生長緩慢,形態(tài)自然古樸,似巖石而又有生命,是典型的擬態(tài)植物,有“活著的巖石”之美譽。
巖牡丹屬(Ariocarpus)植物分布于墨西哥與美國交界的奇瓦瓦沙漠,生長在海拔500米~1500米的灌木林下,氣候特點是炎熱干旱、陽光強烈,地表多為礫巖和風化巖地區(qū)。植株具粗大的肉質根,并伸入巖石縫隙中,地面僅露出扁平的蓮座狀肉質莖,其顏色與質感也與周圍的巖石相似,呈灰綠色或黃褐色?;▎紊?,鐘狀或漏斗狀,有紅、粉、白、黃、紫等顏色,花期和花朵的大小因種而異,通常在陽光充足的白天開放,夜晚閉合,如此晝開夜閉,可持續(xù)5~7天。果實棍棒狀,白色或粉紅色,種子暗黑色。主要有巖牡丹(A.retusus)、三角牡丹(A.trigonus)、龜甲牡丹(A.fissuratus)、龍角牡丹(A.scaphirostris)、龍舌蘭牡丹(A.agavoides)、黑牡丹(A.kotschoubeyanus)等種,此外還有一些亞種、變種,像巖牡丹的變種和園藝種有玉牡丹、雅牡丹、花牡丹等,三角牡丹的變種有龍角牡丹,黑牡丹的變種為姬牡丹,龜甲牡丹的變種有欣頓牡丹、勃氏牡丹,而每種巖牡丹又有綴化、斑錦變異品種以及園藝種。
栽培管理
巖牡丹喜溫暖干燥和充足的陽光的環(huán)境,稍耐寒,耐干旱和半陰,忌陰冷潮濕和強光高溫干燥。適宜在晝夜溫差較大和溫度較高的環(huán)境中生長。春季、初夏和秋季是植株的生長旺季,可放在光照充足處養(yǎng)護,如果光照不足、濕度過高不僅會造成植株徒長、株型松散,而且還容易受到螨蟲或者介殼蟲的危害。而在陽光充足環(huán)境中生長的植株株型扁平緊湊,質地緊實,不易感染病蟲害。平時澆水掌握“潮而不濕,干而不燥”的原則,不要經(jīng)常向植株噴水,以避免有水聚集在生長點附近,導致植株腐爛。因其生長緩慢,不需要太多的養(yǎng)分,故而施肥不必太勤,一般是將緩釋性顆粒肥料摻入土中或放在盆土表面,釋放養(yǎng)分,供植株吸收,苗期也可施一些淡薄的水溶肥。夏季高溫時植株生長緩慢甚至完全停滯,應適當遮陰,避免烈日暴曬,對于長勢弱的植株必須遮光,以防被強烈的陽光灼傷。越冬溫度宜保持在0℃以上,對于成株可完全斷水,苗期及半成株的巖牡丹應保持5℃以上,并嚴格控制澆水,使植株休眠。
播種苗前2~3年或更久進行第一次翻盆,一般在春季進行,若遇到根部腐爛或其他特殊情況,可隨時翻盆。因其有著粗大的肉質根,最好用較深的盆器栽種,并在盆底墊上瓦片、碎石等材料,以利于排水,換盆時去掉弱根、爛根,勿傷粗大的主根,并晾一段時間再上盆,最好用半干土栽種,栽后暫不要澆水,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避免傷口感染造成腐爛。盆土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通透性,并有一定肥力,富含微量元素和鈣質的顆粒土,目前多用赤玉土、輕石或其他顆粒材料,摻少許的草炭土等有機質(苗期有機質可多一些,成株一定要少),并加入微量的脫脂骨粉或過磷酸鈣等鈣質肥料,最后在盆面鋪上一層風化巖、礫石等顆粒材料作為“化妝石”,以使盆面自然整潔。
巖牡丹應該定期預防由真菌感染引發(fā)的炭疽、赤腐、猝倒、莖基腐等病害。秋冬季節(jié)低溫潮濕環(huán)境,應進行摘花疏蕾,以免消耗過多的養(yǎng)分。并注意噴灑農用鏈霉素防治白粉病、腐病的發(fā)生。蟲害主要有因高溫干燥引起的紅蜘蛛、二斑葉螨(白蜘蛛)危害,以及春夏之交的各種介殼蟲爆發(fā),應注意防治。
繁殖技術
播種 在每年的5~6月份進行(若有完善的人工氣候環(huán)境措施,全年都可進行),新鮮種子(指果實成熟采摘后干燥存放45~90天的種子)播后2~3天發(fā)芽,陳舊種子出苗時間參差不齊,同一時間播種的同一種類快的話2周左右即可出苗,慢時則到翌年才能發(fā)芽,出苗率也大打折扣。播種繁殖的實生苗用礦物基質栽培通常具肥大的蘿卜狀肉質根(俗稱“蘿卜根”),株型更加美觀,但生長極為緩慢,需要數(shù)年乃至更長時間才能成型。用草炭土,椰糠等有機基質栽培的植株通常塊根發(fā)育不大,地表的蓮座狀肉質莖也會松散。
嫁接 砧木可選擇三棱箭、五棱閣、袖浦柱、龍神柱、草球、金琥、朝霧閣、青葉團扇以及其他習性強健,與巖牡丹有著較強親和力的仙人掌科植物,在生長季節(jié)以平接的方法進行。嫁接的植株通常生長很快,能夠提前開花,為了避免砧木老化,影響植株株型和觀賞性??稍谥仓晟L到合適的大小時,從砧木上取下,進行扦插(俗稱“落地”),使之長出自己的根系。
近年來,有人發(fā)明了側接法(帶根嫁接),砧木選擇青葉團扇等莖干較細的仙人掌科植物,嫁接時少切根,如果主根上有稍粗的側根,可在側根上嫁接。等長到合適的大小時從砧木上取下扦插。此法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蘿卜根”,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嫁接的不足。
扦插 主要用于嫁接植株的“落地”以及實生植株爛根時的搶救。嫁接植株常有與母本連接部分非常脆弱的側芽萌發(fā),可將其平切下來進行扦插。一般在生長季節(jié)進行,對于嫁接的植株,在從砧木上切取時,一定要將球體內殘余的砧木清理干凈;無論什么方法扦插,都要在傷口處涂抹多菌靈等殺菌藥物,然后放在通風處晾,晾的具體時間可根據(jù)傷口大小確定,傷口小的可晾7~10天,大者可晾30~50天乃至更久,直至傷口處有根點長出后再上盆。上盆后保持介質稍有潮氣,以利于生根。
此外,還可切取疣突扦插(由于不少巖牡丹的疣突形似葉子,故常被愛好者稱為“葉”,因此這種嫁接方法也俗稱“葉插”)。最近,還有臺灣的園藝家,以生長速度較快的巖牡丹的“蘿卜根”為砧木,以斑錦變異品種的苗為接穗進行嫁接繁殖,俗稱“根接”。
花卉·上半月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