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外表“偽裝”得像植物,以至于長期以來,它的這一“喬裝”一直沒有被人類識破。英籍挪威探險家CarstenBorchgrevink1895年首次在南極發(fā)現(xiàn)地衣時,就聲稱它是“綠色植物”。實際上,地衣是一種菌藻共生體,由真菌和藻類(或藍細菌)共同組成,本質(zhì)上是一種真菌。
地衣的外表千奇百怪,并不都是“綠色植物”模樣。它是真菌和藻類或藍細菌組合在一起共生的復合有機體。
真菌和藻類像是親兄弟,互惠互利,協(xié)作共生。藻細胞進行光合作用或者固氮作用為整個地衣體制造有機養(yǎng)分,菌絲則為藻類和藍細菌提供了適宜的庇護所,并通過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為它們進行光合和固氮作用提供原料。
但有人做過試驗,將地衣體中的真菌和藻類分開在沒有營養(yǎng)條件下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藻類幾乎不受饑餓脅迫,而真菌則被餓死。也就是說,可以認為真菌從這種關系中獲利更大、更多。
《三體》里的外星人可在極高溫條件下脫水自保,條件合適時再蘇醒過來,繼續(xù)活蹦亂跳,人類可能很難應對這么嚴苛的生存條件。
但這可難不倒地衣,地衣是一種變水生物,自然條件發(fā)生變化時,它會迅速啟動響應機制,改變細胞內(nèi)的水分含量,同時改變呼吸或光合作用等生理反應過程。60℃的高溫和零下50℃的極寒,都不能阻擋它勇往直前的小腳印,蠻荒世界里寫滿了小地衣的躊躇滿志。
地球大約8%的陸地表面被地衣所覆蓋,從赤道到極地,從平原到高山,在荒漠、草原、森林,到處都有地衣的倩影。像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就曾經(jīng)一口氣發(fā)現(xiàn)了11個地衣新種,并建立了擬沉衣屬。
地衣的分布和生長環(huán)境非常廣泛。在各類天然基物如巖石、土壤、樹木和苔蘚上,都能見到地衣,分布非常廣泛。還有些調(diào)皮的地衣則生長在人造材料上,如布、紙、玻璃、絲綢、雕塑、油漆、木器、鐵器等,它們是考古學家的真愛,借助它們可以推動很多考古上的發(fā)現(xiàn)。有些地衣其實還更調(diào)皮,例如生長在鳥的羽毛上,甚至是活體的昆蟲和烏龜上。
長壽的地衣已經(jīng)6億歲?
人類一直在努力擁有更長的壽命,而在這方面,地衣可以說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人類的夢想。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省發(fā)現(xiàn)過一塊疑似地衣的化石,推斷其已享有6億歲高壽。須知在地球46億年的時間軸上,高等植物在4.3億年前才探出頭。
想象一下遠古洪荒時代,真菌和藻類被潮汐推搡著,歡欣鼓舞地從淺海登陸地面,結(jié)合形成地衣,登陸一個不可知的新世界,然后開始任勞任怨、不辭辛苦地改造陸地。它們分泌出地衣酸,腐蝕和溶解巖石;當?shù)匾滤劳龊?,遺體腐化,和被它分解的巖石顆粒混合在一起,跟時間一起歸于永恒的沉默。它們終于造就營養(yǎng)豐富的土壤,終于孕育出萬物生光輝的生命世界。
科學家也有這樣的疑問。
2005年、2007年,他們先后兩次將不同的地衣送入太空,經(jīng)歷真空、失重、溫度劇烈變化、殺傷力極強的宇宙射線輻射等殘酷條件的考驗,它們終于一息尚存地返回地球,不負眾望地恢復了元氣,仍然跟出發(fā)前一樣神氣活現(xiàn)。
所以,對火星或某些衛(wèi)星進行生態(tài)改造以適合高等植物甚至人類生活,地衣或許是最合適的生物類群。科學家們希望進行更多實驗,如人為營造類似月球和火星的地面環(huán)境來種植地衣。如果成功,人類有望在外星球以種植地衣的方式改造外星的大氣與土壤,進而引入更高等的植物和動物,重建類似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建立欣欣向榮的“新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