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肉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佳肴。在我們江蘇宜興,有一道以鴨肉為主打食材的面,叫“鴨澆面”。
身在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宜興人在餐飲上比較精細,一碗簡簡單單的面條,是許多宜興人喜歡的早餐。除了常規(guī)的陽春面以外,面條還可以搭配很多食材一起吃,比如青菜和肥腸、大排和雪菜等等。在我的記憶里,早前宜興的陶都大酒店和宜興大酒店引進的奧灶面曾風靡一時,東山的鎮(zhèn)江鍋蓋面也很不錯,在人民路王府十字路口西北處的一家銀絲面館也上得了臺面。但最難忘且可圈可點的,當屬宜興鴨澆面了。
鴨澆面,顧名思義就是鴨湯澆面,并以鴨肉(鴨腿為佳)佐面。宜興人吃鴨的歷史非常悠久,周處的《風土記》有記載:“鴨,春季雛。到夏五月,則任啖。故俗五六月則烹食之?!碧K東坡對宜興官林野鴨更是贊賞有加,《宜興民俗》有載:“官林野鴨燒制始于宋代。相傳蔣之奇、蘇軾周游滆湖,莊家瀆胡家燒制野鴨招待,大獲贊譽?!币伺d滆湖或山野田塘里的小麻鴨是烹制鴨澆面的絕佳食材。明清時代,宜興是崇尚耕讀的富庶之地,官商鄉(xiāng)紳、文人雅士宴飲頻繁,“陽羨詞派”領袖陳維崧就非常喜歡吃鴨澆面。郭沫若在《到宜興去》中也寫道:“宜興的吃食店真多,每十家街店怕有八家是賣食物的,最多的尤其是鴨肉面館。”鴨澆面在宜興大行其道,與其地域山水和人文基因是密不可分的。
說起宜興鴨澆面,宜興民俗文化研究者徐建亞頭頭是道,他記得小時候母親帶他到宜興飯店吃鴨澆面,久久難忘。他還說在民國時期,宜興最好的飯店王復茂菜館有一次幫人家辦滿月酒,竟端出來一千碗鴨澆面,香飄滿街。當下的宜興,除了解放東路的盧記鴨餃面菜館外,吸引人去品嘗鴨澆面的,當屬宜幫菜博物館餐廳了。
宜幫菜博物館餐廳坐落在陽羨溪山的小鎮(zhèn)中心。這是個由山水滋潤而出的詩意地方,被打造成一個文旅融合的桃花源,是宜興地域風情濃郁的主題餐廳。餐廳總經(jīng)理許展強得知我想要品嘗一下鴨澆面時,他說,鴨肉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豐富,有滋補、養(yǎng)胃、補腎、止咳化痰等作用,體質虛弱、食欲不振者食之更為有益。宜幫菜博物館餐廳在宜興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葉祖仁傳授下,恢復了鴨澆面這道傳統(tǒng)美食。
中國烹飪大師、宜興宜幫菜傳承人、博物館餐廳總廚王勝向我介紹制作鴨澆面的相關知識,演繹了做鴨澆面的整個流程。王勝說,鴨澆面的面條是定制的細面,面里加了少許蛋清,目的在于比普通的面條更爽口,也更具彈性和韌滑性。鴨子挑選滆湖蘆葦蕩里三斤半左右的大麻鴨,一只鴨子可以改刀做8份左右鴨澆面。制作時,先將鴨子焯水,后蒸半小時;至斷生,再改刀;改刀后放入宜興特制的上釉紫砂碗,放入調料后上蒸籠,蒸至酥爛?!霸瓬⒃?、原味”和“面燙、湯燙、澆頭燙”是一碗鴨澆面取悅食客的不二法則。
說話間,一碗香氣撲鼻的鴨澆面擺在了我的面前。我慢慢品嘗著,濃香、鮮爽和甘美在一碗面中相互滲透交融,吃起來舒暢又肆意。
品嘗熱騰騰的鴨澆面,被食物的美味包圍時,心中會升騰出一份俗世煙火帶來的溫暖和愜意。體驗美食的過程中,俗世生活的喜樂也油然而生,這是宜興山水賦予的,更是宜興的美食文化所給予的。鴨澆面,凸顯了宜興人對美食的追求既典雅平實又充滿江湖煙火,也反映了宜幫菜兼顧營養(yǎng)和味覺的美食理念。
鴨子上得了餐桌,也進得了藝術的殿堂。吳冠中曾經(jīng)畫了一幅布面油畫《鴨塘》,一只只鴨子在有殘荷的池塘里戲水棲息,好不自在。此畫在香港皇室貴族2017迪拜專場展出時,以780萬港元成交。餐桌上作為美食的鴨澆面,它是物質的;大師油畫里具有藝術品性的鴨子,它是精神的。物質和精神給人們帶來雙重享受,才是美好生活的真諦,也是宜興美食江湖里一道道精彩絕倫的宜幫菜所蘊含的文化內核。
陶都風:本名范雙喜,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宜興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陽羨茶》總編、《云游宜興》執(zhí)行總編。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