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 柯
董必武同志在一九六一年寫過一首《憶王燼美同志》的七言絕句云:
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
濟(jì)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
《戰(zhàn)地增刊》去年第四期上《歷下亭與董老的詩》一文,說的就是這首詩。文中有兩節(jié)話,覺得可以商討,先引原文如下:
“次句就寫出了作者對王盡美的崇高評價和深摯感情。‘五朝敝政皆親歷的董必武同志,當(dāng)時已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前輩了,卻欽敬地在南湖舟中聽取年方二十三歲的山東代表王盡美的從容論證,……”
“唐天寶四年(745年)杜甫與書畫家北海太守李邕曾在此處聚會,并寫了《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中‘海右此亭古,濟(jì)南名士多成為千古傳頌的佳句,……董老只在杜句上改動兩字,卻收到了點鐵成金的巨大藝術(shù)效果?!?/p>
這兩節(jié)話,說的是原詩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澳虾鄯赫Z從容”,我認(rèn)為是描寫一見如故的情景。第一次見面,卻因為志同道合,互相便傾心交談。這里的“語”,似乎不是獨白,至少,說董老在“欽敬地”聽取,是頗有點“增字解經(jīng)”之嫌的。在南湖開會的時候,董老也只是三十六歲的年青人,他與王盡美同是代表,不是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的關(guān)系,董老當(dāng)然不會以前輩自居。這句詩是董老抒寫對南湖之會的“崇高評價和深摯感情”,而不是寫對王盡美同志這位“戰(zhàn)友感情之真摯、才能之推崇”。
至于說董老第三句詩是取杜詩而點鐵成金,那在原文中就已顯得前后矛盾了。因為上文明明說杜詩是“千古傳頌的佳句”,及至臨到董老的一點,忽然又變成土鐵?!盀槿诵云У⒓丫洌Z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說他的詩競?cè)缤凌F有待董老的點化,恐難使他心服;而謙光自抑的董老,亦必將為之不安。
《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一詩的頭四句是:“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jì)南名士多?!泵烤溟_頭兩字都用了一個方位字,很具匠心。有刻鏤之功,卻無斧鑿痕跡,斷不能一筆抹煞。而董老詩的第三句,卻重了上句一個“南”字,雖不必以辭害意,畢竟是白璧之微瑕。董老革命史上留下的業(yè)績,昭昭在人心目,原不必以詩傳;但董老的詩確是好詩,為人民所樂誦,不過不宜貿(mào)然用“點鐵成金”那樣溢美之詞來作不合實際的榆揚(yáng)。
白發(fā)三千丈,廣廈千萬間,藝術(shù)容許夸張,但是夸張仍須有充分的說服力,還是要落到實處。實事求是的作風(fēng),應(yīng)該隨時隨地加以倡導(dǎo),我希望不論贊美或者批評,遣辭用語都能合乎分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