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鞭
一位報刊的理論編輯坦率地對我說,他愛讀古詩,很少看新詩;因為古詩雋永有味,新詩卻大多味淡如水。
不能責怪這位同志對新詩有偏見,其實他的話不無道理。不僅詩,一切藝術作品都一樣,讀者的喜愛不喜愛,完全決定于有味與無味。
以胡云翼編選的《唐宋詞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為例,這里面有多少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溫庭筠的《憶江南》“梳洗罷”,李
自然,應加說明,也絕不是古詩就一概都有味。其實,現(xiàn)在人人共賞的古典詩歌,乃是時間老人在古代詩歌的汪洋大海里為后人尋獲的珍珠。如果你有耐心讀完卷帙浩繁的《全唐詩》,那么你將發(fā)現(xiàn),作為古詩的黃金時代的唐代詩歌,其膾炙人口之作也是如同沙里淘金,不是俯拾皆是的。因此,如果把經(jīng)過千多年選了又選的古典詩歌的‘尖子”,與只有六十多年的新詩的‘大面積”比高低,顯然有失公允;或者簡直可以說它們之間沒有對等的可比性。
然而,我們可不可以從這些禁得住時間檢驗的古典詩歌里得到啟發(fā),使新詩能盡快擺脫平直淺露的現(xiàn)狀,使人能讀之津津有味呢?完全應該這樣。要言之,古典詩歌的藝術力量,主要來自抒情味濃,來自對生活的真有所聞、實有所感,來自它藝術表現(xiàn)上的意境美、凝煉美和音樂美。而這些,正是時下新詩中一些平庸之作所缺少的。
這里,我之所以要特別指明新詩中的一些平庸之作,因為新詩不是全都不可讀。其實,只要不是懷有成見,只要肯化些沙里淘金的工夫,新詩中同樣有短小精美之作。且隨手摘抄下面這首題為《回贈》(組詩《海浪濺濕的詩箋》之一,作者湯世杰,載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人民日報》)的小詩:
迎接曙光月色,
海用嫵媚的笑;
回答狂風驟雨,
海以駭浪驚濤。
是的,海呀——
告訴那些小小的溪流吧:
不要廉價地出售歌聲,
不要沒日沒夜地喧鬧……
這不是寫得很有水平嗎?第一,它有深切的寄意;第二,它的形象既清新又飽和著感情;第三,它的語言也凝煉優(yōu)美。雖然作者是不見經(jīng)傳的無名小輩,但我卻覺得近年來一些閃爍著生活的露珠的晶瑩有味之作,多半乃出自活躍在生活第一線的無名小輩之手。
因此,我覺得,與其說新詩無可讀的,倒不如說我們應該有一位慧眼獨具的編選者,象清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那樣,能及時編選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詩三百首》。這個選本,將不問作者名聲的大小,而只問詩作的是否合乎入選標準。如果真是閃閃發(fā)光之作,那怕這位作者一輩子就寫過這么一兩首詩,也不應讓它湮沒無聞!作品的說服力是無聲的,它將會迅速糾正一些人對新詩的偏見。我們的讀者,特別是青年詩歌愛好者,多希望能有一本精妙的、真正回響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最美好的感情的新詩選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