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法
“連珠”作為一種文體,幾乎已被遺忘。本世紀四十年代以來,文學(xué)史似乎罕有提到它,各種古文選本沒有選取它,大學(xué)、中學(xué)語文教材也沒有錄用它。
劉盼遂、郭預(yù)衡主編的《中國歷代散文選》(一九七九年第一版),很有識力地選了陸機的《演連珠》三首,給“連珠”這種文體以應(yīng)有的地位。
關(guān)于“連珠”,晉傅休奕《敘連珠》說:“所謂連珠者,興于漢章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而作之。其文體辭麗而言約,不指說事情,必假喻以達其旨,而覽者微悟,合于古詩諷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看而可悅,故謂之連珠?!备敌萃粚Α斑B珠”名稱、特點的闡述是正確的。至于“連珠”是否是“興于漢章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而作之”還是個問題。查《漢書》《后漢書》本傳,都沒有“受詔而作之”的記載?!读簳の膶W(xué)上·丘遲傳》倒有一段受詔作連珠的記載:“時高祖著《連珠》,詔群臣繼作者數(shù)十人,遲文最美。”
“連珠”體,現(xiàn)在所見到的以漢揚雄、班固的《連珠》為最早,繼作的有晉陸機的《演連珠》、南朝宋庾信的《擬連珠》……至清代還有王夫之的《連珠》,其間“廣連珠”“暢連珠”等,名稱不一?!皡矔伞背蹙?,還把明劉基、王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說“連珠”是“借物陳義以通諷諭之辭”,是正確的。綜觀從揚子云到王夫之的篇篇“連珠”,至少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言簡意賅。陸機在闡述“威武不能屈”一則“連珠”中,先以老幼婦孺皆知的虐暑涸陰之隆,不能易火、冰之性為喻。繼用六國合縱而秦吞縱滅之;魯連決心蹈東海而死,不忍為之民;武王伐殷,流血漂櫓,伯夷叔齊登西山及餓且死等歷史典故為例證。“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結(jié)論就不言而喻了。而這則《演連珠》只有四十六字:“臣聞虐暑熏天,不減堅冰之寒;涸陰凝地,無累陵火之熱。是以吞縱之強,不能反蹈海之志;漂鹵之威,不能降西山之節(jié)?!?/p>
第二,設(shè)譬說理?!斑B珠”繼承了傳統(tǒng)設(shè)譬說理的手法,“假喻以達其旨”。陸機在另一則《演連珠》中,以弦“曲終則改”、鏡“觸物則照”為喻,說明要深入了解客觀事物“千變之容”,不能死抱本本,“挾情適事”。這種哲理,對我們今天又何嘗沒有借鑒作用呢?雖然早有洋洋千言的《呂氏春秋·察今》等文,而這則《演連珠》只有四十二字:“臣聞弦有常音,故曲終則改;鏡無畜形,故觸物則照。是以虛己應(yīng)物,以究千變之容;挾情適事,不觀萬殊之妙。”
第三,邏輯推理。這似乎就是傅休奕說的“歷歷如貫珠”?!斑壿嫛边@個名詞是“進口貨”,而邏輯推理的方法則古已有之,如《莊子·秋水》“濠上”之辯等不勝枚舉?!斑B珠”就是成功地吸收了這種邏輯推理,而且壓縮在極簡約的文字里,當(dāng)然是一種創(chuàng)造。孟子有句名言:“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后人有作注疏的,也有做了大塊文章的。但是,明人劉基在一則《擬連珠》里,先以“鑒能照物,翳之以塵則不可照;水能瀚物,淆之以泥則不可瀚”的比喻為前提,然后得出結(jié)論:“故身明明,斯可以使人明明;政緩緩,不可以責(zé)人緩緩?!比闹挥兴氖帧T倏疵魅送?sps=1285>一則五十字的《演連珠》:“臣聞網(wǎng)以綱為總,服以領(lǐng)為尊;綱舉而目自張,領(lǐng)振而裔乃循。是以道者政之領(lǐng),圣人修道不修政;吏者民之綱,圣人治吏不治民?!?/p>
這里用比喻論證推理,深刻地闡明了道與政、吏與民的關(guān)系,而且可以分明看出它脫胎于《韓非子》。
現(xiàn)在我們讀一讀“連珠”,我想對那些動輒洋洋萬言,是不無啟發(fā)的;大學(xué)生、中學(xué)生讀讀“連珠”,對訓(xùn)練邏輯思維、學(xué)習(xí)修辭作文,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