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佐哲
楊啟樵先生所著《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一書,一九八一年底在香港出版。這本書正如作者自己所指出的,并非全面評價雍正帝一生的專著,而是“略人之所詳,詳人之所略”,主要討論雍正帝的登位,暴死,以及他獨創(chuàng)一格的《
楊啟樵先生現執(zhí)教于日本廣島大學文學部。他早年曾在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攻讀史學,主要從事明史的研讀。畢業(yè)后他東渡日本,在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科深造,一九七○年獲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其后他先后任新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修員等職。曾用中、日文撰寫過有關明清史研究與日本漢學評論等著述多種。一九六六年,楊先生參加了由日本著名史學家宮崎市定先生于一九四九年創(chuàng)辦的“《雍正
雍正在康熙、乾隆中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滴跄耗?,弊端叢生,若不是雍正登基后大力整飭,恐怕清朝的國運難以延續(xù)達二百六十余年之久。如果沒有雍正帝的一系列改革、整肅,也不會迎來“乾隆鼎盛之世”,因此他是清朝諸帝中一位關鍵人物,在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往昔對于雍正帝的研究很不充分,盡管在民間的傳說、戲劇中他的形象頗為不少,但多出于荒誕不經的稗官野史,經不起推敲。這里雍正帝的形象往往被歪曲成謀父、逼母、弒兄、屠弟,陰險狡詐、矯詔篡位、屠殺功臣、大興文字獄的暴君。同時又把他神秘化,說他武藝高強、神通廣大,可放飛劍,取仇家首級于千里之外,最后又被人行刺宮中,落得個身首異處云云。就是在清史研究中,特別是在早期的清史研究中,雍正帝也被蒙上了許多惡名,并沒有給他以應有的評價。只是在近年來的清史研究中,雍正帝的研究才開始為學術界重視。人們紛紛著書撰文為雍正帝正名,對他的功過一一給予評定。
不囿成說,能出新意,是本書顯著的特點之一。對于雍正繼位是“謀父篡位”,為此而“弒兄屠弟”、“誅年滅口”乃至大興文字獄(如呂留良、曾靜案),為穩(wěn)固統治而使用特務,以至最后為仇家行刺身亡等等傳統說法,作者在本書中均提出了自己的新見。這對今后雍正帝史的研究很有稗益。如所謂“世宗繼序不正,出于矯詔篡立,自雍正初已喧傳人口,二百余年來鮮有異論,現代學者也多持此說。”孟森先生曾寫過《清世宗入承大統考實》、王鐘翰先生也寫過《清世宗奪嫡考實》及《胤
關于雍正帝暴死的原因,楊著也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通常認為雍正帝被刺于圓明園行宮,據說刺客是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楊著則認為呂留良的后代不可能有漏網出奔的,因浙江總督李衛(wèi)是偵緝老手,他是不會讓呂家之人逃脫的;其次呂氏的孫輩全部發(fā)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故呂四娘混入宮內也不可能;再有,圓明園也與紫禁城一樣戒備森嚴,自雍正二年起,就設有護軍營,晝夜巡邏,刺客潛入寢宮,砍去皇帝腦袋,絕非輕而易舉之事。雍正帝既無被刺的可能,然則他究竟死于何因呢?楊著認為,雍正平生崇佛道、信方士,從雍正八年大病后開始,他不斷吞食丹藥,久而久之,“服餌丹藥中毒而亡”。
關于密摺制度,作者用了四章近一百頁的篇幅(占全書三分之一)進行闡述。較為詳盡地把這個制度的來龍去脈,它的內容,對
楊著關于《雍正
此外,作者還將雍正朝
雍正帝在封建帝王中,固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但他也同歷代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一樣,無可避免地帶有其封建統治者的局限性。何況平心而論,即使僅僅從雍正帝本身的性格而言,也有著許多嚴重的缺點,如多疑、殘忍、喜怒無常、性情急躁、苛察為明等。楊著對于這些,雖然也略有涉及,但往往一筆帶過,似不夠全面,給人以對雍正帝揄揚過甚之感。
本書在內容的繁簡取舍上也有一些不夠確當之處。如對年羹堯、田文鏡、李衛(wèi)等人,本書敘其發(fā)跡緣起、為政權術等頗詳,這是必要的,使人讀了感到有骨頭有肉。但對他們的健康狀況之類也大加鋪敘,未免給人以枝蔓繁贅之感。還有,書中既然對年羹堯的事跡敘述頗詳,為什么卻把雍正帝最得意的心臂股肱之臣鄂爾泰遺忘了呢?對于隆科多,作者的筆墨也過于簡省。如果能將隆科多被貶一事也加以辨析,也許會使雍正繼統非矯治篡位的觀點更具有說服力。再有全書在體例上給人的感覺也不夠集中,評述雍正帝其人其事的部分與密摺制度研究的部分結合得不夠緊密,給人以兩大塊之感。
最后還想談一點感想。楊著之所以能夠提出若干新見,筆者以為主要在于充分利用了保存在臺灣的清史檔案,同時參考了國外的有關史籍,這是目前中國大陸的學者限于條件無法利用的。但楊著同樣有所欠缺,這就是未能充分利用祖國大陸所收藏的清史檔案,故使作者的研究受到局限。例如,楊著第八章《密摺規(guī)章》一節(jié)談及奏摺匣時,因作者未見實物,不得不引用饒旬宣的《奏摺譜》一書來加以說明。殊不知,奏摺匣之實物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就保存了不少。由這個信手拈來的一例即可看出,海內外的學者,特別是海峽兩岸的中國學者在研究中的合作與交流,是何等的重要。
(《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楊啟樵著,三聯書店香港分店一九八一年出版,350頁,〔平〕港幣20元,〔精〕港幣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