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 民
日本社會思想社于一九八○年十一月和一九八一年七月先后出版了《現(xiàn)代馬列主義事典》上、下兩冊。本書還有一冊附編,尚未出版,可能包括分類索引、編后記等內(nèi)容。全書2375頁,譯為中文達四百五十萬字。收入的詞目大致包括以下七類:①馬列主義基礎理論的重要范疇、概念;②作為馬列主義理論來源的各種思潮;③在傳播和發(fā)展馬列主義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思潮以及馬列主義同它們的斗爭;④對馬列主義基礎理論的研究、對重要理論問題的論爭;⑤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以及已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的各國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概況;⑥以上各方面涌現(xiàn)出來的重要學派、流派、集團以及在社會主義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和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⑦馬、恩、列著作介紹以及其他重要文獻解題。初步計算,基礎理論的范疇、概念詞目約占三分之一強,涉及各種組織、政黨、運動和歷史事件等詞目約占三分之一弱,人物詞目也占三分之一弱,著作及其他文獻解題詞目約占十分之一。
本書收入的詞目共一千三百余條,并不算多,但其概括性強,因此實際內(nèi)容還是充實的。例如,“俄國革命”一條包括一九○五年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實際上三條并歸一條。其次,本書注重當代性,內(nèi)容新,這是第二個特點。拿社會主義流派、運動、模式等詞目來說,除歷史上出現(xiàn)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或流派外,更注重介紹了當代的思潮和流派,如“福利國家瑞典的社會主義運動”、“歐洲共產(chǎn)主義和蘇聯(lián)”、“意大利的社會主義”、“非洲各國的社會主義(獨立與建設)”、“利比亞的卡扎菲政權與社會主義”、“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運動與社會主義”等等,恰似當代社會主義“博物館”。第三個特點是注重人物介紹。人物詞目四百余條,有的一條包括兩個人(如“艾威林夫婦”),有的重要人物實際上設二、三條目(如“斯大林”外,還有“斯大林主義”、“斯大林批判”;“毛澤東”外,還有“毛澤東思想”)。第四個特點是資料性強,來龍去脈交代得比較清楚;每一條目差不多附上重要參考書目。此書缺點,依我看來,收入范圍有些過寬,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等,似與本辭書主題相距較遠。有關日本的詞目多,這是無可非議的,體現(xiàn)了民族性。
本書主編岡崎次郎先生是研究和翻譯馬列著作的老學者,曾譯過《反杜林論》、《剩余價值學說史》、《<資本論>書信集》等。還有二百多人參加編寫詞目,其中包括古在由重、向坂逸郎、石堂清倫、鈴木鴻一郎、高橋正雄、田邊振一郎、守尾典郎、秋
(《現(xiàn)代馬列主義事典》,岡崎次郎主編,日本社會思想社1980-1981年出版,上、下兩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