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泉福
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是耐人尋味的?!豆防滋亍分校按蟪疾迥褂羞@樣一段教子訓詞:
“對人要和氣,可是不要過分狎昵……留心避免和人爭吵,可是萬一爭端已起,就應該讓對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輕侮的。傾聽每一個人的意見,可是只對極少數(shù)人發(fā)表你的意見。接受每一個人的批評,可是要保留你自己的判斷……”
這段話,未見得句句正確,但它告誡人們:謹慎是必要的,卻不可變成拘謹。
奮斗者必當披掛的鎧甲——謹慎
莽者招損,慎者受益。古往今來,屢見不鮮。《三國演義》里有這樣一段故事,劉備正被五千曹軍圍困在長坂坡,身邊只剩百余人馬。糜芳報告說:“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謹慎的劉備不信:“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莽撞的張飛一聽即信:“他今見我等勢寡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睆堬w不聽劉備釋疑,硬要去尋殺趙子龍,得虧簡雍目睹趙子龍殺入曹軍去救甘、糜二夫人及小阿斗,飛馬向張飛報告,這才免了一場禍劇。你看,謹慎和莽撞之間,該有何等的利害。
謹慎,常常出于自察、自??;不慎,往往在于不知、不覺。小孩子冒冒失失地伸手去捏燈火,嘗了燒灼的滋味后,才會在燈火面前謹慎起來,顯然,這是不知造成的不慎??追蜃幼哉J悟性極高,但也曾錯怪顏回偷吃米飯,險些誤會了自己的弟子,顯然,這是不覺造成的不慎。此類諸事足以說明:謹慎并非天賜之物。謹慎這副精神鎧甲,既可以在自察、自省中得到它,運用它,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丟棄它,喪失它。
年輕人經(jīng)驗少,閱歷淺,多聽聽過來人的勸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自察和自省。著名翻譯家傅雷,在其長子傅聰榮獲國際樂壇瑪祖卡獎之后,便以書信告誡他:“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外鄭重、危懼、戒備的感覺。”唐代詩人杜荀鶴,更是以自己的《涇溪》詩喻告世人:“涇溪石險人兢慎,終年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環(huán)境險惡時,人們都比較謹慎,一旦進入順境,便容易失之不慎了。
難怪人們把“諸葛一生惟謹慎”,作為一條生活的箴言。謹慎,雖是無形的,卻是有益的。懂得生活的人,不論何時何地,總以謹慎的鐵甲裹身,它是奮斗者須臾不可離身的精神武裝。
謹慎者尤須防范的痼疾一一拘謹
水,既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風,既可以吹旺篝火,也可以吹滅蠟燭;同樣,謹慎可以助人,而過分的謹慎,也可以毀人。光線強烈處,影子總會格外濃重;優(yōu)點與弱點常常是形同影相伴而行。所以,謹慎者猶須防范的痼疾,便是拘謹。
拘謹之疾可分為原發(fā)型和繼發(fā)型兩種。原發(fā)型多屬初入世事的青年,對許多事情茫然無知,便處處小心翼翼,這可謂一種幼稚。繼發(fā)型拘謹大抵是那些曾經(jīng)領(lǐng)略過成功或失敗之后,在半途中染上的那種謹小慎微,這可謂一種迂腐。兩者病因雖異,癥狀和危害卻有許多相似之處。
——“心悸”?!跋忍臁钡木兄斦咧校幸环N人天生的膽小怕事,“走路怕踩死螞蟻”,“落葉怕砸破腦袋”。“后天”的拘謹者中,有的人是成功后變得拘謹了,害怕丟失先前的成功,聽到一點議論就以為在非議自己,正所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有的人是失敗后變得拘謹了,害怕再遭逢新的失敗,恰如“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繩”。心悸,害得拘謹者遇事戰(zhàn)戰(zhàn)兢兢,哪里邁得開步?
——“多疑”。拘謹?shù)娜?,一是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才能,懷疑自己的膽識,懷疑自己的作用……二是懷疑環(huán)境和時機:是不是施展的時候,是不是施展的地方,周圍的人是否理解自己、贊同自己、支持自己。疑云和愁緒,把自己裹得緊緊的,猶如繭中之蠶,不得出脫。
——“畏光”。拘謹者不敢投身于五光十色的生活,尤其怯懼生活的“聚光燈”:在“大場面”、“大責任”、“大人物”面前,他們怯場、怯陣、卻步,畏光躲閃,不敢大膽地走上前去。不僅看不清周圍的情勢,就連自身的形象也無法看清。自己究竟有幾多才干、幾多能力、幾多智慧、幾多膽魄,都無法在“聚光燈”下映照出來。拘謹之霧把自身和周圍的一切籠罩得茫然一片。這樣的人很難展翅騰飛,與創(chuàng)造和突破自然也就無緣了。
——“近視”。拘謹者往往過于看重身邊的瑣事,在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上左顧右盼,瞻前顧后,小的方面過于細致,大的方面反倒耳不聰、目不明了。結(jié)果是小關(guān)節(jié)拘謹有余,大關(guān)節(jié)無所作為。這種“近視”,縮小了生活的視野,使精神肌體的發(fā)育受阻、受抑,漸而失去了敏感,失去了銳意,失去了朝氣。由“近視”變?yōu)椤叭跻暋?,看不清方向,成為生活的落伍者?/p>
——“郁抑”。人若久在拘謹之中,自己的短缺得不到暴露和克服,優(yōu)長得不到施展和發(fā)揮。這樣,人們漸漸就把他看成生活舞臺上可有可無的角色。自己也會覺得事事不如人而自輕自賤,自暴自棄。拘謹就象雪團,會越滾越大。拘謹者久不解脫,會越來越拘謹,變得落落寡和,郁郁寡歡,悄然而來,默然而去。
——“貧血和佝僂”。一個人知識的長進,能力的提高,事業(yè)的成就,道德的升華,既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也源于與外界人和事的交往鍛煉。兩者應該是相得益彰,相互輝映??删兄斦叩膬?nèi)在潛力在人前事前呼之不出,同時,外界有生命力的東西他也吸之不進。由于缺少新鮮血液,拘謹者常常是思想蒼白,行動不力,呈現(xiàn)一種精神貧血癥。和坦率、樂觀、豁達的人相比,拘謹者的胸腔里缺少膽氣豪情,骨架里缺少精神鈣質(zhì),思索時當決不決,行動時當斷不斷。即使眼見目標,也在那里猶豫、彷徨、徘徊、躑躅,宛若佝僂病患者在那里蝸行。
有人說,謹小慎微不會出什么毛病,看看上面的癥狀,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有時也會致命的。拘謹可以把人纏為懦夫,可以把人萎成侏儒,甚至可以把生命之洲夷為廢墟。
你若陷入那不幸的拘謹中,你應先則曉其危害,繼而設法擺脫。
拘謹者擺脫窘境的藥方——求同、求通
各色各樣的拘謹,有個共同的心理特點——總讓“差異”二字糾纏:面對年高者,過多考慮年齡長幼的差異;面對才高者,過多考慮學識深淺的差異;面對位高者,過多考慮地位高下的差異……。差異固然是客觀存在,但在差異的背后,總隱藏著許多共同和共通的東西。拘謹者要想擺脫窘境,一定要在心理上有一個“松動”。要觸動“差異”,縮短“差異”;找到“共通”,擴大“共通”。在差異面前不要匍伏在地上,要站起來,挺起胸。對方可能是個“高位子”,但這并不妨礙彼此的交談、交往和攜手共進。
人與人之間、人與事業(yè)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總有些最本質(zhì)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就是“求同”和“求通”的基礎。你在與人、與事、與社會的交往中抓住這些東西,你就會變得怡然、悠然、坦然,也就會曠達、舒展和灑脫了。
“毛遂自薦”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毛遂不過是平原君的門客,兩者地位的尊卑是懸殊的,但毛遂所以能在平原君面前大膽自薦,就因為他意識到國難當頭,國事的安危是上上下下“共同”和“共通”的東西。他不僅大膽自薦,而且能挺身陳言,“小人物”干出了大事情。人們稱贊毛遂,一因他立了“功”—一隨國君出使載譽而歸;二因他立了“言”——“脫穎而出”正是在這里第一次出于毛遂之口;三因他立了“德”——那毛遂自薦的膽氣一直播益于后人。倘若毛遂拘謹纏身,他也終歸只是個“食客”,決不會如此光彩照人。
不論在事業(yè)和社交的天地里,還是在友誼和愛情的王國中,都需要謹慎,但無須拘謹。如果你以往有過拘謹,但愿那永遠成為過去。雖遭謹小磨慧骨,莫再慎微損華年。掙脫了拘謹?shù)逆i鏈,你就上了起飛的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