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丹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再長的時間在歷史老人看來總還是短短的一瞬間;但對于普通的人,卻可能是一輩子或者幾代人。《蛇與塔》讓我想起張潔的一篇小說:《漫長的路》。是啊,漫長的路!人類、包括婦女自身,要完全抖落形形色色輕視、束縛婦女的傳統(tǒng)觀念,的確還需要一代一代痛苦、持久然而偉大的抗爭。一種既憂慮但更壯烈的情緒從《蛇與塔》中升騰出來,圍裹著我、感染著我,使我不能平靜。
是八十年代,在《讀書》雜志上讀到聶紺弩那些有關古典小說的論文,才了解到這位老人對婦女問題的關注的。那深藏在非現(xiàn)實性研究對象之中的強烈的現(xiàn)實性及其所達到的驚人的深度,使我至今還記得當初讀它們時震動、敬服并且急切切想要推薦給朋友的心情。這些文章如今都收入《蛇與塔》。而且我又從《蛇與塔》中知道,原來,要為婦女求得身心解放、人格平等而呼吁的念頭竟縈繞在聶老心中達四十年之久。據(jù)我淺見,這樣殷切地專注于婦女解放的男性公民真是鳳毛麟角的呀!
四十年代,那曲巷姑娘任人欺凌的悲慘遭遇,在民族侵略中屈辱喪生的母親們,還有那所謂的“桃色太子”以及低級到荒唐地步的征婚廣告……,都被聶紺弩以雜文家敏銳的目光捕捉住,又從犀利的筆鋒下流出。對于我們,這些現(xiàn)象都已是一種歷史的存在了,如今讀到它們,令人欣慰地感到:畢竟先進的制度取代了腐敗的制度,畢竟社會是向前走出了一大步。然而,制度的改變并不能大包大攬地解決一切問題。透過雜文家所描繪的世相,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促使這些世相形成的政治制度盡管滅亡了,但當時支配人行為的某些觀念,或原封不動或有所變形地,今天仍在我們的血液中悄悄流動,特別是也在婦女的血液中流著,而且有時仍然起支配作用。這就是為什么說對婦女實施壓迫的,有時是婦女自己;這也就是知識婦女也好,勞動婦女也好,至今仍有人在人生舞臺上扮演悲劇角色的原因之一。讀一讀這些四十年前寫的雜文,會激發(fā)我們對此作深入的思考。《體貌篇》、《論怕老婆》、《論武大郎》等篇所談,其意義就延續(xù)到現(xiàn)在:從來被視作與生俱來、天經(jīng)地義的婦女的“天性”中,實際上卻積淀著不少屬于后天賦予的陳腐的東西,它們使婦女可以擺脫依附、從屬的地位,卻終難擺脫這樣的心理,并且由此還可能產(chǎn)生一些病態(tài)的行為(如向更弱小的對象發(fā)泄自己的郁悶,從而既是馴羊,又是暴君)。
八十年代,當聶老重新獲得用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機會后,他不再從直接攝取畸形的世情世態(tài)入手,而是通過對文學作品、大多是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評價來生發(fā)他的人生見解;他的批判矛頭不再指向舊的制度,而是指向盤踞在國人精神世界深處、殘害了他們多少年的封建文化意識。這是他在親歷了幾十年的磨難后,對社會人生更深刻的參透、更準確的把握。這些文章往往有奇特的思路,更有“奇特的人生境界”(劉再復語)。
習慣于以道德治國的我們,是把“名分”看得很重的;聶老卻指出這“名分”的真精神就是虛偽。他剖析了“文人無行”的社會和心理原因,驚世駭俗地提出:名教之外有樂地。曾有人將其理解為聶老主張到“名教”之外尋找“樂地”,而我以為這是誤解。他說的是之所以產(chǎn)生名教之外才有樂地的不正?,F(xiàn)象,正是名教本身對人性鉗制、壓抑的結果。要解除的是這樣的名教,那么所謂“樂地”也就沒有什么內(nèi)外之分了。因此,他認為“文人無行”固然不齒,但“文人無文”更其可怕,就如同對于社會進步來說,“一次鐳、一次革命,勝過千萬座貞節(jié)牌坊”一樣。在文章中,他對那些身在紅塵、心卻沖破名教束縛,爭取到哪怕只是一點點形式上的平等的劉秋痕、尤三姐、俠女們給予了怎樣熱情的肯定,他絲毫不掩飾自己喜悅、賞識的心情,甚至文字都隨之神采飛揚;他認為婦女怎樣行使自主權是一回事,但只要開始行使就是一種可歌可泣的進步,因為這是人的覺醒,是人開始覺得自己是人了。四十年代,他的這些雜文也曾超越單純的婦女問題觸及到普遍的軟弱的國民性;八十年代,他更是自覺地高高揚起“人”的大旗,他把婦女解放納入整個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軌道之中。在他所達到的人生境界里充滿了激情、充滿了寬厚,也充滿了對人的熱愛和理解。
從報紙上知道,聶紺弩老人嚼完一枚桔子后,平靜地長眠了,沒有聲響、沒有遺言。他一定是相信,象四十年前一樣相信:“未來的人類將是新的姿態(tài),未來的女性不再柔弱”。正是為了創(chuàng)造這樣美好的未來,他留下了他的激情,他的吶喊,以及他所認識所擁抱的真理——他以全部心力向世界做了奉獻;接下來的漫漫長途,得靠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去走了,而這將是對他的最好的紀念。
(《蛇與塔》,聶紺弩著,三聯(lián)書店一九八六年二月第一版,1.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