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時此地當雜志編輯往往有一苦事:忽然發(fā)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受人關(guān)注而已,并不標明它內(nèi)容正確或不正確——,總是有關(guān)心的朋友前來打聽:你們發(fā)這文章有什么背景?這個提法有什么來頭?打聽的朋友自然并無惡意,然而,這類問題實在很難回答,因為我們的文字多半是沒有來頭的。
多年來的新聞、出版體制使人養(yǎng)成一種閱讀習慣:凡是主要報刊上沒有出現(xiàn)過的提法、用語,你一旦用了,如果你是一個嚴肅刊物,那想必另有來歷;要不然,那很可能是輕率的表現(xiàn),至少是出于無知。這種閱讀習慣或謂閱讀世故,有時很解決問題。“十年動亂”時期,我們大多是靠它來辨別風向,甚至靠它來茍全性命的。
然而,這畢竟是一種不正?,F(xiàn)象。在寬松、融洽、和諧的文化氛圍中,我們想,不僅寫作習慣、編輯習慣要改變,閱讀習慣也得來一個大改變。必須承認,無論看書讀報,讀者無疑是主體。讀者有權(quán)抉擇,有權(quán)選剔;有權(quán)不相信作者、編者說得天花亂墜的漂亮辭句,也有權(quán)贊賞使自己稱心愜意的任何文字。現(xiàn)在人們競說自由,那么讓每一個讀者有“閱讀自由”,似乎也是必須提倡的。不自由的閱讀,即違背讀者個人的意愿,強制性的被灌輸,被迫地尋章摘句,徒勞地尋求文章背后實際不存在的“微言大義”,不論是出于習慣,還是由于本能,恐怕都已過時了。
編刊物的人只是為讀者提供選擇的園地。這當然要有方針和準則,不能蠻干。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除了我們的憲法以及有關(guān)法令條例、文件,難道還能有別的根本性的準繩和方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