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萬里
張岱年先生是我國當代有廣泛影響、受到學術(shù)界推崇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張岱年先生在教育和哲學園地辛勤地耕耘了五十六個春秋。今年五月,首都學術(shù)界、教育界的同志聚會于清華,祝賀張岱年先生從事教育和研究五十六周年,祝賀他為我國哲學、教育所作的貢獻。會上,由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岱年文集》第一卷作為賀禮問世了。
《張岱年文集》共六卷,收入張岱年先生重要論文和著作近三百萬字。文集第一卷收集了從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六年作者早期的論文共四十一篇,凡三十二萬字。
青年時代的張岱年先生是以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哲學家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他接受并推崇當時稱之為“新唯物論”的唯物論、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同時又贊賞西方分析哲學的邏輯分析方法。他主張以新唯物論為基礎(chǔ),吸收西方哲學中有價值的成果,并同時綜合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中的精粹部分,補充和豐富新唯物論,以建立一個中國的新哲學,作為中華民族圖強自存的思想武器。
張岱年先生重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吸取西方哲學的方法,尤其是以唯物辯證法來研究中國哲學,以尋求和發(fā)掘中國哲學史中的辯證法和唯物論的傳統(tǒng),并以西方哲學與之對比,給以繼承和發(fā)揮。這是他研究中國哲學的特點。在這一時期中發(fā)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國哲學的論文,均收入文集第一卷的第二編。這些論文提出了不少創(chuàng)見,充分顯示出他對唯物辯證法和邏輯分析法的熟練運用和對中國哲學的深厚功力。
新唯物論是二、三十年代傳入我國的新哲學思想,張岱年先生推崇它,稱之為“現(xiàn)代最可注意的哲學”。但他又認為新唯物論并非已經(jīng)達到了無可發(fā)展的地步,它的不少概念有待厘清,論證還有待充實。因此,他介紹西方維也納學派,以及英國分析哲學,吸取其科學內(nèi)容以豐富和嚴密新唯物論。在《論外界的實在》一文中,他首先確定了“理”的幾種意謂,然后用邏輯分析法證明了“理”作為普遍的東西存在于特殊事物之中,共相是不能潛在地獨立存在的。《在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關(guān)于新唯物主義》等文章中,張岱年先生運用邏輯分析法對新唯物論的一些基本命題作了進一步的嚴密論證。
《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西化與創(chuàng)造》、《關(guān)于中國本位文化建設(shè)》等文,表達了張岱年先生對當時東西文化爭論的觀點。他以新唯物觀來分析文化問題,主張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都采取有分析、有鑒別的態(tài)度:繼承其優(yōu)點,拋棄其糟粕,既反對全盤西化論,又反對國粹主義,應(yīng)發(fā)展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新文化。半個世紀后的今天,我國又一次出現(xiàn)“文化熱”,他在一九八七年的兩次學術(shù)會上提出“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這是與三十年代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新唯物論在二、三十年代傳入我國后,使我國思想界的眼界大為開闊,并開始了中國化的進程。收入本卷的《人與世界》(宇宙觀與人生觀)一文,反映了他在這一時期的哲學觀和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雛型。到四十年代,他進一步寫出了《天人五論》(哲學思惟論、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天人簡論),完成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度伺c世界》以前未曾發(fā)表過,收入本文集是第一次公開發(fā)表,從中可以了解張岱年先生的哲學觀點:以新唯物論為宗,兼融和綜合西方現(xiàn)代哲學(尤其是邏輯分析法)的有益成分,并吸取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優(yōu)秀成果。他的這一思想,當時被譽為“分析的唯物論”。在三十年代,他為新唯物論的傳入、豐富和發(fā)展,為新唯物論的中國化作出了一定的有益嘗試。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同時,中國的哲學思想也必然隨之發(fā)生巨大的變革。張岱年先生在文集第一卷的《自序》中說:“這不過是保存三十年代以來中國哲學園地中一隅的蹤跡而已”。讀罷本書,深感從他的哲學觀點與其思想形成的這“一隅”,可以看到在我國近半個世紀的巨大變革中其思想發(fā)展的“蹤跡”。
(《張岱年文集》,張岱年著,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三月第一版,4.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