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汶 段斯 魏群
人們腰包鼓了 老虎眼睛圓了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愛說:“今天的太陽與昨天不一樣?!?/p>
一位30多歲的大青年回憶道,十幾年前,他去當兵,第一年的津貼為6元錢。盡管他很想響應國家積極儲蓄的號召,當個好戰(zhàn)士,但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他一個月也只能存4塊錢(難為他?。缓髞?,進了工廠,月工資為385大毛,除了吃飯、穿衣、再抽上幾根顯示男子氣的煙卷兒,幾個錢便所剩無幾;兩年后,該成家娶媳婦了,拿出省吃儉用的積蓄一數(shù),剛剛夠買3大件:大衣柜、寫字臺、木板床。忒慘!
今天則不同了。一位26歲的朋友結婚,新房里糊了壁紙,鋪了地毯,擺上了全套現(xiàn)代化電器和組合家具,竟沒拉多少饑荒!
比起以前,盡管東西貴了,物價高了,可老百姓手里錢也確實多了。
精明的經濟學家們做出這樣的推算和分析:1979年改革以前,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水平低,吃用之后很少有余錢,1949年建國到1978年末,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不過210億元。個人儲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因短缺而被迫儲存的。
30年未怎么長工資,30年緊緊巴巴地過日子,30年竟也相安無事。
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衡被打破了:在有些年輕人眼里,進趟“卡拉OK”拍出幾張大團結不足為奇;拿出幾千元買條24K金項鏈不足為怪;即使買輛汽車兜兜風,又有誰會覺得不可思議呢?“萬元戶”不再神秘,在廣東有人說“萬元戶”不算富人!
于是,經濟學家們又告訴我們一組數(shù)字:城鄉(xiāng)居民個人儲蓄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加。從儲蓄總量上看,年凈增額從1980年開始突破100億,1983年開始突破200億,1986年開始突破600億,基本上是以3年為1個臺階,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截止到1990年9月,全國儲蓄存款余額為6630億。儲蓄者由消費型儲蓄向盈利型儲蓄轉變。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么奇怪,沒有好事想好事,有了好事怕好事。當人們終于不再經常為“囊中無銀”而羞澀的時候,當人們終于挺直腰板不再是前心貼后心的時候,卻又為手上有這么多錢而犯起嘀咕:這是一只虎,有朝一日,它沖出樊籠,沖擊市場,那真是禍從天降!
這“籠中虎”也著實虎視耽眈地咆哮過幾聲:1988年物價上漲所導致的4次儲蓄擠兌風潮和1989年儲蓄保值、物價回落所形成的儲蓄迅猛增長,都足以使人們感到威脅!
怎么辦?
10年改革開放,使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令人欣喜又令人困惑的新鮮事。那么解釋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也就在改革開放的思路和實踐中。于是,關于如何解除虎之威脅,利用虎威,造福于人類社會,也不是什么做不到或不可能的事情。
自古就有“武松打虎”的英雄故事。人不怕虎,古往今來,講的都是這么個理。這理不該變。人類應該相信自身的力量。
與其面對虎視眈眈,坐臥不安,不如摸一摸老虎屁股,找到馴服它的辦法,為它找到應有的歸宿。
這也是我們寫下這篇文章的動機與初衷。
盡管很幼稚。
伏“虎”有招 面不改色——兼談我們應有的“掏錢”意識
廣東人談“虎”不變色,因為他們伏“虎”有招。
有機會到珠江三角洲轉一轉的人,肯定會留下幾個很深的印象:打電話方便,“長途直撥電話”的招牌隨處可見;公路四通八達,大小巴士來往頻繁,招手就上;汽車過橋要交費;各種學校蓋得既漂亮又豪華。
集資,往往被人誤解為“攤派”,其實,它已成為今天經濟建設的一種有效手段。這幾年,廣東在為發(fā)展交通、能源、通訊、教育等事業(yè)所花的大本錢中,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社會集資。
平海鎮(zhèn),136平方公里,2.9萬人口,1989年人均收入1085元。手中有錢,就得干幾件大事。
第一件:修建穿城公路。1989年,鎮(zhèn)政府決定在城內修一條1.36公里長,8米寬,20.5厘米厚的水泥路,估算需資金97.4萬元,除縣、鎮(zhèn)撥款外,仍有33.2萬欠缺。鎮(zhèn)干部動員群眾自愿捐款并帶頭捐獻,群眾為多年來“晴天滿路土,雨天一街泥”所苦,紛紛解囊。結果公路當年就建成了。
第二件:修建古城門和城隍廟。據(jù)記載,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命花都司到平海筑城屯兵御寇擾,遂建平海古城,至今4個城門保持完整。從1986年開始,群眾自發(fā)組織了古城門重修理事會,共集資3600多萬元。1990年10月26日,許多港澳同胞紛紛返鄉(xiāng),共同慶祝古城門和城隍廟煥然一新,像過節(jié)一樣。這對吸引外資無疑具有妙不可言的誘惑力。
第三件:建新市場。新市場總投資844萬元,其中群眾集資804萬元。新市場開張后,極大地繁榮了本地經濟。
與平海鎮(zhèn)情況不同,惠東縣大嶺鎮(zhèn)集資重點放在發(fā)展基層教育事業(yè)上。集資方法有兩條:①征收教育糧。每人每年15斤稻谷,3年折合人民幣共90萬元。②群眾每人出資100元,3年付清??偪羁蛇_500萬元。截止1990年9月1日,大嶺鎮(zhèn)已集資381萬,14幢新教學樓已投入使用,另有18幢正在建設中。
自己掏錢給自己辦事,大家出力大家受益。這在廣東已蔚然成風。一位青年泥瓦工說得好:“50年代干社會主義要出大力,流大汗。80年代干社會主義既要出力也要出錢?!?/p>
不要小瞧了這位泥瓦工的話,這無異于一種哲學語言,這其中萌生著一種新思路、新觀念。
出力容易出錢難。幾十年來“大鍋飯”的經濟體制,養(yǎng)成了我們一切靠國家的依賴思想。在我們經濟生活的詞典里,只有“賺錢”的概念,沒有“掏錢”的概念。大家拿國家,心安理得;國家拿大家,大逆不道。物價漲了要國家補貼,公路不暢要國家修,學校破了要國家建,企業(yè)轉產要國家撥款。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說得危言聳聽一點,這就是國家養(yǎng)肥了大家,大家吃窮了國家。國將不國,家不成家。
平海鎮(zhèn)和大嶺鎮(zhèn)的群眾和青年們在經濟變革的新生活中,悟出了這個道理。他們懂得了加速經濟建設的步伐,人人有責。別說國家拿不出錢來包辦一切,就是拿得出來,國家也不應該包辦一切。一切指望國家的思想,只能使我們在消極的等待中被世界遠遠地甩在后面。我們這一代青年不應該演就這樣的悲劇。
現(xiàn)在,一方面國家建設缺少大量資金,一方面6600億存款又像老虎威脅著市場。試想,假如我們創(chuàng)造條件,把“老虎”引入生產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yè),豈不兩全其美嗎?
樹立“掏錢”意識,應該是當代青年的新的思維選擇。
放“虎”歸山 智借“虎”威——兼談我們應有的金融意識
“既無內債又無外債”,曾經是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光榮。天真的人們天真地相信,有著無比優(yōu)越性的社會主義用不著借錢搞建設。然而,為著這自豪,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受到了無情的懲罰。
是改革開放啟迪和打開了一個民族封閉的大門,教會了一個民族應該怎樣實事求是地選擇圖生存,求發(fā)展的道路。于是,充滿自信的中國人開始向國外舉債,為我服務;共和國開始向人民借錢,用以加速現(xiàn)代化建設。一些曾經令人恐懼和不恥的陌生字眼也掛上人們的嘴邊。生活在今天的青年人,沒有誰再會把“債券”、“股票”當成潘多拉匣子的魔鬼了,盡管對其還不是那么清楚。
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東莞人要在3~5年內集資6億開發(fā)能源、交通。他們成立了開發(fā)能源交通股份公司,組織全市各單位、個人(自愿)和現(xiàn)有機動車輛集資,付年息14%。由于采用了還本付息的方式,群眾的熱情很高。有的鄉(xiāng)鎮(zhèn)甚至出現(xiàn)幾戶人家完成全村集資款的現(xiàn)象。從1988年到1990年底,全市已籌集資金3.7個億。東莞人很聰明,他們是在用發(fā)行債券的辦法聚集建設實力。
上海的企業(yè)家們也轉動著腦筋,他們通過銀行和證券專業(yè)公司向社會發(fā)行了大量債券。進入1990年,僅上海石化總廠就發(fā)行債券3.5億元。整個上海已有2700家企業(yè)發(fā)行了企業(yè)債券,證券發(fā)行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如今,在上海萬國證券交易大樓前,每天都聚集著許多關心債券行情的人們,而股票則悄悄地以帶有刺激的吸引力強烈地滲透人們的生活。股票與債券不同,它是一種直接投資。購買股票無本可保,股票的收入是股息,這要由發(fā)行股票的企業(yè)的經營狀況來決定股息。股票的風險性很大,但股票的股息有時遠遠高于債券的利息,可以使貨幣迅速增值,因而誘惑力也很大。許多年輕人的內心已激蕩起不可遏制的風險躁動。最近,深圳、上海等地的股市發(fā)展,說明一部分人擁有大量急需尋求投資渠道的貨幣資金,他們已經不再滿足于消極的儲蓄,而要求尋找投資機會,以便獲得更大利益。
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信號和兆頭。
改革開放搞活了經濟,為我們曾經單一而僵固的經濟生活平添了七色光彩,然而,真正有價值而深刻的變革應該是在人們的內心世界。
長期以來,在中國老百姓和青年們的眼中,貨幣只有兩種用處:購買消費品和存到銀行吃利息。遇有市場風吹草動,除了搶購似乎別無選擇。而債券和股票的出現(xiàn),開闊了人們的經濟視野,它告訴我們:貨幣不僅可以用于消費,改善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還可以變消極意義上的儲蓄為自主尋找投資機會,在為國家建設服務的同時,也使我們自己在未來的生存與發(fā)展中獲得更大的更長遠的利益。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扮演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雙重角色,直接參與調節(jié)生產與消費關系的系統(tǒng)工程。這是現(xiàn)代人應有的金融意識。
只是我們這代人還剛剛被啟迪,還剛剛在起步,還剛剛在學習,在吸收,在理解,我們的金融意識還淡薄,還脆弱,還不夠自覺,因此,面對“籠中虎”的威脅,我們束手無措。假如有一天,我們的每一個青年,每一個公民都有了強韌而自覺的金融意識;假如有一天,我們變得比現(xiàn)在更聰明更機敏,更富有經濟頭腦,假如有一天,我們手中的存款能以股票、債券的形式,滾滾流進我們的企業(yè),那么,“籠中虎”不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可缺少的支柱了嗎?那時“籠中虎”不僅不可怕,甚至挺可愛!
我們?yōu)槭裁床慌ο蛑@個方向放“虎”歸山呢?!
引“虎”入房“虎”不足懼——兼談我們應有的消費意識
在我們的消費觀中,住房從來不是生活消費品。
一對對情侶精打細算存一筆錢,為的是一頓體面排場的結婚宴席。一個個家庭日積月累湊個整數(shù),為的是更換過了時的電器和家具。沒有誰會想到該存一筆款子去買房。
盡管住房改革已經講了好幾年,但在多數(shù)青年和群眾心里,這仍然是一個遙遠的意識。
是啊,“住房是我們應有的福利”,“分房是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表現(xiàn)”,這烙印在人們心底烙得太深太深了。心安理得的分房,怨聲載道的等房,哭天抹淚的爭房,你死我活的搶房,人們習以為常。
于是,習以為常造成這樣的現(xiàn)實,無論國家怎樣投資加速住房建設,都無法緩解住房難的矛盾。據(jù)統(tǒng)計,從1981年到1985年,我國光是全民所有制住房固定資產投資就達876億元,占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21%還多?!捌?五”期間,住宅建設以每年200多億元的投資規(guī)模進行著,可是,還是難盡人意??!
而且最令人頭疼的是用于住宅建設的投資只有投入,沒有產出。不少國家住房支出要占到收入的1/3。而我國1956年每平方米使用面積的月租金只有0.29元。當時周總理曾講過要將房租提高到職工收入的6~10%,但到1988年,全國住房每平方米使用面積的平均月租金反而下降到0.13元,居民用于住房的支出還不到總收入的3%。這樣又形成一個怪圈:一方面居民急需改善住房條件,擴大住房面積;另一方面由于房租過低,收不回成本,又使得建筑業(yè)萎縮。結果使得國家和企業(yè)的包袱越背越重。
看來,不管人們情愿不情愿,住房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1988年以來,全國許多地方如煙臺、唐山、江門、錦縣等地都試行了住房改革,鼓勵職工購買住房,取得可喜成績。有材料表明,1989年全國30多個地區(qū)向私人出售公房1347萬平方米,收回資金20億元。既減輕了國家和企業(yè)的負擔,又加快了住房建設。
有人說,實行住房商品化居民承受不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北京百貨大樓采用的是租賃保證金辦法,每建筑平方米交40元。一套兩居室的房子大概要交2400元,職工都承受得起。這筆錢名為保證金,客觀上可用來投資建新房。
北京菊兒胡同危房改造的資金是由國家和住戶共同負擔的。新房子蓋好后按每平方米300元賣給住戶,國家雖仍予補貼,到底不是無償包干了。
寫到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實行住房商品化,實際上是令人擔憂的“籠中虎”的又一條出路。引“虎”入房,6630億不但不可怕,可能還嫌不夠呢!
引“虎”入房,不僅可以解決住房困難,加快資金周轉,減輕企業(yè)和國家的負擔,反過來又能刺激住宅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加速住宅建設。同時又可以推動水泥、玻璃、塑料等多種行業(yè)的發(fā)展,對整個國民經濟都有促進作用。
看來,“籠中虎”派好了用場,不僅不是一種威脅,而且是一種威力。
愿我們的每一個青年都能自覺地完善我們的消費意識,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并不遙遠的住房制度改革將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安排我們手中的支出分配,為此不得不減少其它方面的消費,甚至節(jié)衣縮食。但是,當我們引“虎”入房之日,一定是經濟進步之時。這是我們的欣慰!
一代偉人毛澤東留給他熟悉的國家和人民這樣一段名言: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那么,與“虎”斗,也一定會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