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
似乎和人一樣,理論也有“品性”。所謂“理論品性”,是指理論思維的個性特征,如理論的實踐性、普遍性等等。由于“理論品性”總是從某個方面體現(xiàn)著理論思維的本質,因此,了解、尊重理論的“品性”,就會在理論思維和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裨益;相反,無視、違背理論的“品性”,必然在理論思維和現(xiàn)實生活中迷失方向。
以下,結合近幾年理論思維的實際情況,提出幾個涉及“理論品性”的問題。
1.辯證性:否定歷史并不意味著肯定現(xiàn)實
辯證性是理論思維的一大品性,其重要表現(xiàn)之一就在于辯證地理解歷史和現(xiàn)實的關系。
我們從事的改革開放,是撥亂反正的產物,同時也具有審視歷史的意義。不用說,要推動改革開放,使改革開放的觀念深入人心,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從理論上對過去我們所奉行的那一套經濟體制、思想原則、文化觀念進行全面的反思、清算,對那些陳舊、落后、僵化、錯誤東西及一切阻礙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現(xiàn)實桎梏和思想枷鎖給以徹底的批判和否定。這本是改革開放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這種否定應該是謹慎而經過選擇的,經得起歷史與邏輯的檢驗,而不是把改革開放的現(xiàn)實與以往的歷史歸結為一種簡單的否定關系。不幸的是,有人卻做了這種簡單的歸結。在他們看來,要尋找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要支持現(xiàn)實的做法,要走向未來,就必須把歷史置于“否定”的席位上。也就是說,對歷史否定得越多,才能對現(xiàn)實肯定得越充分。在這種思維定勢的引導下,“否定”已不僅僅局限于“十年文革”,它延伸到建國以后的一切歲月,延伸到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同時,“否定”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統(tǒng)得過死”、“集中過多”的僵化的經濟體制,而演化成對我們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否定。
造成這種情況,有政治上持錯誤改革觀的問題,也有認識上的形而上學問題。就認識方面講,一味否定歷史的結果,帶來的不是對改革開放、對現(xiàn)實的肯定和推動,而是對現(xiàn)實的破壞,對改革開放的干擾。之所以有人在現(xiàn)實面前迷惘、困惑,原因之一是他們對我們的歷史迷惘和困惑;之所以有人把我們的現(xiàn)實看成,“一團漆黑”,原因之一是他們把我們的歷史視為“一團漆黑”。公正地講,許多人并非想走到這一步,可邏輯的發(fā)展卻逼使他們走到了這一步。因為對歷史的全面否定最終必然導致對現(xiàn)實的全面否定。
現(xiàn)實是從歷史中發(fā)展而來。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這本身就說明它與以往的歷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推動改革開放,需要否定歷史上陳舊、荒謬的東西,但這只是一方面,還有相關的另一面,即和否定相連的肯定的一面。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說過,“否定的同時即肯定”。對此,黑格爾、馬克思都很稱道。這里意思是說,在否定一些東西的同時也在肯定另外一些東西,也就是說,你不否定的東西就是你肯定的東西?,F(xiàn)實與歷史之間的延續(xù),不僅表現(xiàn)在否定歷史上陳舊、荒謬的東西,同時也表現(xiàn)在肯定歷史上進步的、有益的東西。
當然,否定和肯定本身并不是終極目的,終極目的是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現(xiàn)實要求我們對歷史的功過得失進行評說,但我們同時也面臨許多從未有過然而又回避不了的現(xiàn)實問題。在評說歷史的同時,更重要、更緊迫的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才是推動改革開放的現(xiàn)實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關鍵。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別犯了“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的錯誤?!捌啤焙汀傲ⅰ边€是兩個問題。只破不立,最后留下的只能是個破爛攤子。改革首當其沖的是“破”和“否定”,但我們時刻也不應忘記“立”和“建設”,這就是理論思維的辯證性所要求我們的。
2.全面性:片面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深刻
觀察問題應該全面,力戒片面,這是不言而喻的。但一個時期以來,全面往往被人與“折衷”、“調和”劃等號。相反,“片面”卻被戴上了“深刻”的桂冠。不錯,片面的認識中有時也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也可叫作部分真理,但正因為它只包含部分真理,所以我們說它是片面的。如果把這部分真理當作普遍真理,就會走向謬誤。譬如在計劃經濟很死的體制下,社會和公眾的消費水平受到相當程度的壓抑,反過來又抑制了生產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強調消費對刺激生產是有好處的。但如果以為生產的發(fā)展僅僅取決于消費,不加限制不加引導地強調消費以至脫離社會現(xiàn)有實際生產能力,那么這種過了頭的高消費就會對社會發(fā)展產生負作用。這點恐怕大家都有體會。
“片面的深刻”之所以叫得起來,原因不在“片面”而在所謂的“深刻”。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從理論上說,深刻即意味著把握了事物本質,而事物的本質恰恰不是單方面的、片面的,而是多方面的綜合、多方面的聯(lián)系。因此,若要使認識達到“深刻”,必然要使認識全面。只有看問題全面,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才談得上真正的“深刻”。
將全面視作“折衷”也是一種誤解。折衷的要害是既講這一方面,又講那一方面,不講主次,不論是非,因此也就抓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認不清問題的本質。所以折衷雖貌似全面,實與全面有天壤之別。我們大可不必因害怕戴上“折衷”的帽子而拒談“全面”。
從客觀上說,改革開放糾正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失誤、偏差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在這樣的前提下,強調失誤、偏差、弊端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這樣,不足以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不足以引起人們的警醒。我們強調“放開搞活”,強調消費的重要性,強調個人利益、自我價值的合理性,就是要解決過去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但是“放開搞活”不等于“各自為政”;加強消費不等于消費至上;講個人利益也并不意味排斥社會的約束和責任。
從主觀上說,由于一些積弊較重,也由于維護這些積弊的傳統(tǒng)觀念太深,人們在抨擊這些弊端時,難免言詞激烈、矯枉過正。激烈、尖刻言詞盡管有強烈的震撼、沖擊力量,也不乏真知灼見,但畢竟不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質,不等于深刻。如果我們一味地固執(zhí)于片面真理之上,而不愿將其上升為全面的認識,那么我們不但到達不了全面真理,連片面真理也會丟失。離開科學理性的指導,片面、激進的認識雖有獨到的見解,最終也會從真理身邊滑走,甚至走向偏激和極端。
3.發(fā)展性:創(chuàng)新離不開繼承的軌道
事物要發(fā)展,要推陳出新,因而理論思維也必然有一個如何看待推陳出新的問題。
我們的改革開放,不僅是歷史發(fā)展變化的結果,而且自身也需要發(fā)展變化的推動,因此,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創(chuàng)新這個問題上也存在一種偏頗的傾向,以為創(chuàng)新可以割斷與歷史的“臍帶”,甚至以為只有站在反歷史、反傳統(tǒng)的立場上,才談得上創(chuàng)新。這里有兩種心理,一種是“逆推”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對待歷史的問題上,即凡是過去否定的,今天就要肯定,凡是過去肯定的,今天就要否定;另一種是“新秀”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對待開放的問題上,即凡是外來的理論、文化、社會思潮一定是有價值的,而本國固有的東西必定是陳腐消極的。這兩種心理盡管不盡相同,但都表現(xiàn)出對歷史繼承關系的鄙視。創(chuàng)新,毫無疑問,不同于歷史的、舊有的事物,但卻不能完全離開歷史的、舊有的事物。從科學意義上講,創(chuàng)新是指反映客觀規(guī)律、代表事物發(fā)展大勢的東西,因此具有強烈的生命活力。創(chuàng)新不是主觀認定的,也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在歷史中、在舊有的事物中發(fā)展孕育生成的。大凡創(chuàng)新的事物都同歷史有一種血肉相聯(lián)的批判繼承關系,是在正確評說以往事物功過得失,汲取歷史精華、營養(yǎng)的基礎上出現(xiàn)的。我們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創(chuàng)新,也必須創(chuàng)新。但這種創(chuàng)新絕不能離開歷史繼承的軌道。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出現(xiàn)了許多新事物,比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建設特區(qū)的方針與實踐、“一國兩制”的構想與實踐、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原則與實踐等等。這些創(chuàng)新事物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這些創(chuàng)新事物不是脫離和割斷歷史,而是具有強烈的歷史繼承關系,充分吸取了歷史上的成功、精華的東西。我們甚至可以說,越是深刻理解反映歷史,創(chuàng)新出的東西就越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