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必晟
一本算不上新的書,卻有三位名家聯(lián)袂登臺,可以想見這部《兒童雜事詩圖箋釋》的份量了。周作人詩,豐子愷圖畫,鐘叔河箋釋,似可謂之“好戲連山唱滿臺”。
知堂老人做兒童雜事詩,是因了李爾(Ed.Lear)恢諧詩的妙語天成。他在《十堂筆記·風土志》中說:
假如另外有人,對于中國人的過去與將來頗為關(guān)心,便想請他把史學(xué)的興趣放到低的廣的方面來,從讀雜書的時候起離開了廟廊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的事,漸與田夫野老相接觸,從事于國民生活史的研究,此雖是寂寞的學(xué)問,卻與中國有重大意義。
鐘叔河先生正是從此一角度將這些牛山體的大白話詩,首首箋釋得精致、妥帖。不光引用了知堂老人留下來的數(shù)百萬字的著作資料,舉凡“地方文獻、野記雜書、故老言談”,甚至“友朋通信”,都在他的采輯之列。像箋釋《甲之二四·中秋》一詩中的“紅綾餅”時,就列諸了紹興市食品廠張樹源君的書函,“是一種徑約寸半厚約三分的圓餅,酥皮烤成金黃色,一面正中蓋有紅色::形的印記,餡用烏豇豆白沙糖制成細沙,加核桃肉金橘餅,每市斤十六只,口味酥松香甜?!?/p>
在已成定說的方面,鐘先生也寸步不讓,考證得失,毫厘不爽。如《甲之十七·蚊煙》詩中,知堂老人在“燒著清香路路通”一句下自注云:“路路通即杉樹子。”鐘先生獨不以為齬,在查考了《蚊蟲藥》、《越諺》等資料中有關(guān)“路路通”形態(tài)性能的記載后,大膽懷疑路路通并非杉樹子,蓋“形圓有刺如栗殼,煙味微香”的只能是楓樹子。這還不夠,又舉出知堂老人本人在一九六六年三月十日致孫五康(旭升)的信——“路路通是楓樹子,說杉樹子是錯誤的”——以正視聽??梢?,鐘先生的箋釋是何等的滴水不漏、固若金湯。
但這里面也有顯出鐘先生“書呆子一路”的地方。在《甲之二十蒼蠅》一節(jié)的箋釋里,他引用了日人小林一茶的徘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之后,夫子自道,說“想起自己詛咒蒼蠅的詩覺得慚愧”。可以想見,鐘先生在落筆時,眼睛里會浮出怎樣一種可愛的神氣。
豐先生呢,早已是名滿天下的畫壇泰斗,又恰善繪制兒童畫,與知堂老人的詩直是珠聯(lián)璧合。鐘先生早在《箋釋者言》里說“畫亦與詩同臻不朽矣”,又何勞我輩再多饒舌。只是“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失之過偏矣。
(《兒童雜事詩圖釋》,周作人詩,豐子愷畫,鐘叔河箋釋,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版,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