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敏
《讀書》一九九五年十二期《什么是中國》一文中說:“遙想太古,這塊東亞大陸上,龍是必定不少的,不然的話,現(xiàn)在就不會發(fā)現(xiàn)那么多的恐龍化石,還有一堆又一堆的恐龍蛋。”言外之意是說,作為我國漢族重要圖騰的“龍”的原形就是恐龍,這說法似可商酌。
在地史學中,二十三億年前——六千五百萬年前稱作中生代,這個時代最繁盛的是爬行動物,它們多數(shù)都可稱作“××龍”,但其中只有屬蜥臀目及鳥臀目的一些門類稱作恐龍。恐龍只是一個俗稱,不作為某一分類單元的學名使用。恐龍中的絕大多數(shù)門類是在白堊紀末(六千五百萬年前)突然滅絕的,原因尚不明了,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恐龍滅絕是最重要的假說。
恐龍等大型爬行動物的滅絕給了哺乳動物以發(fā)展機會,某些靈長目開始向猿進化,某些猿類又發(fā)展成了人類。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是在非洲發(fā)現(xiàn)的,距今三百七十五萬年。我國最早的人類化石為一百七十五萬年前的云南元謀人化石。此時離恐龍滅絕已有六千多萬年的悠悠歲月。
所以,作為我國漢族重要圖騰符號的“龍”與恐龍絕對沒有關(guān)系。至于“龍”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以及是否確有其物,尚無定論。有一種大型兩棲類動物酷似傳說中“龍”的形狀,本世紀上半葉東北、江南都有發(fā)現(xiàn),但是否一定就是“龍”的原型,也不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