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普森太太是一位小學五年級的老師。在她執(zhí)教的第二年,班上來了一位叫泰迪的新學生,她第一眼見到這個學生就不喜歡他。泰迪不但骯臟,頭發(fā)留得長長的蓋住眼睛,而且身上還不時散發(fā)出一股莫名的臭味。功課呢?泰迪總是落在所有其他學生的后面。聰明用功的學生是每一個老師夢寐以求的,因為教這種學生,不僅能帶給老師極大的成就感,同時也滿足了相當程度的自我。當然也有老師仍是一本初衷,無論智、愚、賢、達都一視同仁、有教無類。明顯地湯普森太太不屬于此類老師。她也試過,只是試了又試,怎么也不喜歡泰迪;對班上那些反應(yīng)快又聰明的學生,她盡量鼓勵,對于像泰迪這樣成績跟不上的學生,每次批改他的作業(yè)時,總是用一支大大的紅筆,心態(tài)乖張地將泰迪的錯誤,狠狠地畫了一圈又一圈……隨著時間過去,紅圈圈有增無減,而且圈圈愈畫愈粗……雖然湯普森太太沒有直言明講她厭惡泰迪,但是從所有其他同學對泰迪的嘲笑和輕視中卻充分反映出老師對泰迪的憎惡??蓱z的小泰迪只知道老師不喜歡他,卻不明白為什么老師不喜歡他。湯普森太太不曾花過心思甚至試著去了解泰迪,她只知道自己內(nèi)心深處潛藏著對這個無人照管、無人理會的“小骯臟”一份強烈的恨意,這份恨意連她自己都說不出原因來……
時間飛快地流逝,轉(zhuǎn)眼已到圣誕節(jié)。依照習俗,所有的學生都會準備一份圣誕禮物送給老師。這一天是放假前最后一天上課,班上同學將所有包裝好的禮物,聚成一堆,放在教室內(nèi)的一棵小小圣誕樹下,等待湯普森太太來打開。她每打開一件禮物時,都有無數(shù)驚訝、歡喜的尖叫聲伴隨著這些送禮的孩童,和來自她自己充滿激動的謝謝聲。泰迪的禮物夾在禮物堆的中央,它是用普通的褐色紙包裝起來,紙袋上畫有一棵圣誕樹,樹上用無數(shù)的小紅球圍繞著,這些小球又用一些強力粘紙粘起來,上面還寫著這是學生泰迪送給湯普森太太的字樣。
當湯普森太太拿起這個紙袋時,頓時全班肅靜無聲,默默地注視著湯普森太太。她生平第一次感到異常的羞愧,所有的學生都站立著,等她打開禮物……在撕開最后一片粘紙的同時,忽然有兩件東西掉落在桌上,一件是一個缺了幾顆細小鉆石的人造水晶鉆石手鐲,另一件是在廉價店買的只剩半瓶的香水。湯普森太太很清晰地聽到來自孩童群中細聲耳語、偷偷竊笑的聲音……她提不起勇氣往泰迪站的方向看去。她勉強將手鐲帶上,擠出一兩滴香水點在耳根后,緩緩地將剩下來的禮物都一一打開了……就在此時,下課鐘聲響起來了……她望著學生,道聲圣誕快樂,明年見……泰迪沒有馬上離開,他等所有的同學都離去時,手中捧著幾本書,畏畏縮縮地走向湯普森太太身旁,輕聲地說:“您身上的香水味就像當年我母親身上的氣味一樣……她的手鐲帶在您的手腕上真是漂亮,我很高興您喜歡它。”說完,一溜煙地飛奔出教室……
湯普森太太再也忍不住了,她把自己反鎖在教室里,坐下來痛哭了一場。身為老師,在過去的數(shù)月里,她故意地剝奪了一個幼小孩童所應(yīng)得的關(guān)心和照顧。次年開學,她為了彌補良心上的虧欠,自愿在每一天放學后,留下來幫助泰迪補習功課,直到學年終了。漸漸地泰迪的功課趕上了班上其他的同學,他的成績呈上升的曲線,他不需要再留級重念五年級。但事與愿違,泰迪在新學年度開學前要隨父親搬到外州。所幸湯普森太太認為泰迪的學業(yè)成績已達到某一穩(wěn)定的程度,他已有足夠的能力去應(yīng)付未來任何學科的挑戰(zhàn)。
7年后的某一天,湯普森太太收到泰迪的第一封信。信上只有簡單的兩句話:“親愛的湯普森太太,我只是希望讓您知道,您是第一個知道我在下個月將以班上第2名的成績畢業(yè)的人?!睖丈牧艘粡堎R卡,隨卡附上一個小小的包裹,內(nèi)附一支鉛筆和一支鋼筆作禮物。
4年后,泰迪的第2封信又來了。信上仍只有簡單的三句話:“親愛的湯普森太太,我希望讓您第一個知道,我的大學老師剛通知我,我將以班上總成績第1名畢業(yè),4年大學不容易念,但我還是念完了?!睖丈牧艘粡埧ㄆ?,附帶一雙襯衣袖口上用的鏈扣當禮物寄給泰迪。
時間飛逝,轉(zhuǎn)眼泰迪的第3封信來了?!坝H愛的湯普森太太,我只是希望您是第一個知道的人。從今天開始,我就是一名醫(yī)生了,您覺得如何?我將在7月27日結(jié)婚,我想請您來參加我的婚禮,坐在我母親該坐的地方——假如她今天還活著的話……我已經(jīng)沒有親人了,父親去年離世了。您的學生泰迪上?!?/p>
湯普森太太手中拿著信,半晌不能言語,搜索枯腸不知道該送這位學生什么樣的禮物。禮物先不管了,她迫不及待地拿起筆來,立刻寫信給泰迪:“親愛的泰迪,恭喜您,您終于成功了,您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盡管您的身邊有無數(shù)像我和其他未曾悉心照顧您的人,您還是成功了,這成功的一天是屬于您的,愿上帝祝福您。當教堂的鐘聲響起時,我會按時前往參加您的婚禮。老師湯普森太太。”
(曾象征摘自《海外星云》1995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