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凡
幾年以前,有人問我,如果開辦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子方法,行不行。我說,好啊,心理學中有畢生發(fā)展理論,說人的一生都是在發(fā)展中度過的;教育學中也講究終身教育,鼓勵人們活到老學到老。做了父母,當然棘手的事情會有很多,有地方學習該多好。但再往下討論,說及到底家長需要些什么時,我們發(fā)現(xiàn),家庭形形色色,問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問題,具體的情況就可能很不相同。如:“我的孩子為什么不聽話?”有的家長指的是他5歲的兒子無論如何都不肯按要求坐下來寫字,好不容易寫幾個,也決不按規(guī)定的筆順寫;有的家長指的是他4歲的女兒突然提出要吃奶瓶,像小嬰兒那樣,怎么勸也沒用。是啊,我們究竟該怎么辦呢?
去年,我們終于有機會在中華女子學院接觸到了香港大學社工系的李維榕教授,當時她正在那里講結(jié)構(gòu)式家庭治療。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她當時的話:“許多父母都認為他們的孩子有問題,都像治病一樣把孩子送到我這里來治,以為我會給一劑良藥,然后他們就能接一個他們想像中的治好了的孩子回去。我告訴他們,這是不可能的!”聽到這里,我為這位專家的大膽和坦率而震驚:“既然你不能治療孩子,又如何稱你為治療大師呢?”但很快,我就理解了李教授。她告訴我們,孩子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的,如果他在這個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了某種問題,決不可能說與這個環(huán)境無關(guān)。如果割裂開原來的環(huán)境單純地講治療,是沒有什么意義的。當這個孩子再回到舊環(huán)境中時,問題又可能重現(xiàn)。因此,在她的治療中,是要求父母和孩子同時參加的。整個家庭的參與以及治療師的巧妙溝通作用,也許會使家庭的成員發(fā)現(xiàn),真正有問題的人極可能不是表面上行為不正常的那一個。
是啊,我們習慣了線段式的思考。這種思考總是簡單地歸結(jié)出責任所在。所以當孩子出了問題,我們便開始責怪孩子。但實際上,“家庭”是一個系統(tǒng),是一個循環(huán)不息的“動環(huán)”,每個家庭成員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這個動環(huán)中的一部分。他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結(jié)果,沒有什么事情是孤立存在的。
在我們后來和李維榕教授的又一次談話中,她告訴我們,家庭治療,目的并不是去找問題,而是去找家庭中的力量,哪怕是使他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情況都會有所不同。李教授認為,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有時候孩子最大的問題并不是教育,而使他們自身成長。要有一段時間看不見孩子,讓他有一個自己的空間,能夠自己發(fā)展、自己長大。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生活。
翻開李維榕教授所著的《家庭舞蹈》,她的朋友林燕妮所寫的序,使我們更增加了對她的了解:“沒有人天生就是強者。維榕小時,是個極易受傷的孩子,那令她了解受傷是怎么一回事。
“復雜的大家庭,令小小的她已面對過很多問題,她了解問題是怎么一回事,更體驗到問題不一定必須有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人才可以面對世界快樂地生存下去。
“歲月將她的聰明提煉成睿智,把她準備得更好,成為新一輩出色的心理治療家?!?/p>
在李維榕教授和許多有志于家庭治療的醫(yī)生與專家的積極幫助下,今天,我們開辦“萬花筒”這個欄目的條件終于成熟了。在以后各期“萬花筒”欄目中,我們將陸續(xù)刊登李維榕教授和其他家庭治療專家們的文章,并特別聘請中日友好醫(yī)院的李子勛大夫為欄目主持人,為大家做必要的點評與解釋?!?/p>
李維榕:國際家庭治療大師萬紐秦(Salvador Minuchin)的惟一華人入室弟子,也是紐約家庭研究會的家庭治療教授。她除了在英、美、加講學外,近年來,每年均應香港大學邀請,在香港講授家庭治療和小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