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琮琮
600年前,教皇約翰二十二世把一個神學領域的異端分子關進監(jiān)獄,目的是不使他的思想得到傳播。這個異端分子叫威廉·奧卡姆。上帝保佑,奧卡姆居然逃跑了,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敵、德國的路易皇帝。他對路易說:“你用劍來保衛(wèi)我,我用筆來保衛(wèi)你?!?/p>
奧卡姆寫下的大量著作都影響不大,但一句不見于他本人著作中的格言卻享有盛名。這句格言只有8個字:“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其含義是:只承認一個個確實存在的東西,凡干擾這一具體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和廢話,應當依據這一格言一律取消。這一似乎偏激獨斷的思維方式,被稱為“奧卡姆剃刀”。
600年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磨礪著這把“剃刀”,使之日見鋒利,終于成為科學思維的出發(fā)點之一。凡使用過這把“剃刀”的科學家無不成果輝煌。
日心說是如何取代地心說的?難道300年前的哥白尼看到地球繞太陽運動嗎?否。他只是覺得地心說太復雜了:有80個圓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圍繞來繞去,既不和諧。也不美麗,創(chuàng)造宇宙的上帝更不會這么笨。于是,哥白尼使用“奧卡姆剃刀”,把那些多余的圓球都剃掉了,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他假想出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轉著,并繞太陽公轉著,瀟灑、漂亮、簡單。他堅定地相信: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情。他一刀“剃”出了近代科學的開端。
牛頓也是在苦苦地尋覓這把“剃刀”的時候才“在蘋果樹下_睡著”的,一個蘋果把他砸醒了,他的“剃刀”也找到了。他一刀剃掉了他原先走過的、準備過的、思索過的全部過程,只留下了“一個蘋果落到地上”這樣一個最簡單的事實,并以此作為科學推動的初始點。他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最復雜的事情往往是最簡單的事情。牛頓以后的少數偉大科學家沿著“奧卡姆剃刀”剃出的這條思維之路前進。他們的共同點是:每一個人都解決過最復雜的問題,但都是首先使用“奧卡姆剃刀”,將復雜的對象“剃”成最簡單的對象,然后再著手解決問題。一句話,先縮減而后增加,先喪失而后贏得。
歷史顯示,無數科學家都曾走到科學發(fā)現和科學創(chuàng)造的跟前,但都因為沒有勇氣和能力使用“奧卡姆剃刀”。而與“天才”的輝煌稱號失之交臂。英國物理學家胡克肯定比牛頓更早提出了引力觀念,但他無疑缺乏牛頓那種橫絕一世的數學天才。在胡克那里,引力是模糊的“多”,是無法證明的龐雜的“增加”。而牛頓的天才使引力成為可以證明的數學公式,成為可以把握的簡單的數,成為“惟一”卻“普適”的定律。
此后300年,沒人敢對牛頓再使用一次他使用過的“奧卡姆剃刀”。無數的物理學家只敢在牛頓的基礎上“增加”著,在他的定律的細節(jié)上“補充”著,在他“欽定”的小數點后面追加零的個數。愛因斯坦之前,物理學家彭家勒、洛侖茲已經接近相對論的成果,就因為不敢給牛頓“剃頭”,使物理學的最偉大的變革時代沒能在他們的手里誕生。只有愛因斯坦勇敢地舉起了“剃刀”,剃掉了“增加”了300年的長在牛頓頭上的“荒草”,并開墾出現代物理學的處女地。可以說,愛因斯坦一生科學活動的成功,就是使用“奧卡姆剃刀”的成功,在他手中誕生的新的世界體系,是用單純的演繹法建立起來的!
毫無疑問,“奧卡姆剃刀”的功能不是要結束,而是要另行開始。600年來,這把“剃刀”被科學家們磨礪得越來越快,但敢于和有能力使用它的人并不多,它太鋒利,弄不好,會割破自己。歷史上的成功者,都是不怕頭破血流的人。
(張娟摘自《科學與生活》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