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巴次仁
滿拉水庫位于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的龍瑪河谷,在江孜縣以東的28公里處。滿拉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央援助西藏62項工程中投資最大的項目之一。這項工程是在滿拉地方修建一條高75.3米,長287米的攔河大壩,截斷從岡瓦桑布大雪山上滾滾而來的年楚河,以蓄水發(fā)電灌溉。滿拉水庫建成后,其樞紐工程裝機容量為2萬千瓦,年發(fā)電量可達6100千瓦小時,水庫灌溉面積77000公頃,其中新增灌溉面積17000公頃,每年可增產糧食1.4億斤,是西藏實現糧食自給的關鍵工程。
滿拉水利樞紐工程前期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工作,是滿拉庫區(qū)的移民安置:要將水庫淹沒區(qū)龍瑪鄉(xiāng)的6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的100戶人家,740多人集中從龍瑪溝搬遷到江熱鄉(xiāng)境內的帕貴唐開發(fā)區(qū)。讓庫區(qū)移民在新的定居點另起爐灶,開荒造地,這對于世代居住在龍瑪溝的村民來說談何容易,而這種大規(guī)模的移民工程在西藏也是首例。4年前,這項工作開始的時候,可以說是困難重重。盡管國家撥給庫區(qū)移民補貼費2360萬元,對移民工作的要求是:搬得進,安得住,富得起,在原有的生活水平上略有改善,可是要讓龍瑪人離開熟土來到荒原還是不那么容易。帕貴唐移民開發(fā)區(qū)位于年楚河上游南側的一個大谷地,有7000多畝荒地。新村基地離縣城3.2公里,離拉(薩)亞(東)公路3.5公里,交通方便,荒地面積大,資源優(yōu)勢潛力很大。但是,帕貴唐又是江孜著名的干旱荒原,寸草不長。而龍瑪河谷的100多戶人家,有1400畝熟地,有61000平方米的房屋,有大片場院和20多畝林地。但是,這里地處群山峽谷之中,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1.9畝,交通不便,生產單一,致富門路少。在這種情況下動員村民離開龍瑪溝,搬遷到帕貴唐荒原確實不容易。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更是難舍故土,也是人之常情。可是不移民滿拉水庫就無法建設,為了順利開展移民工作,確保水庫水電工程按計劃進行,4年前,江孜移民安置工程指揮部派出了工作小組,他們帶著行李,駐進了龍瑪溝,在 20多天的時間里,工作組的同志一戶一戶地走,一家一家地說,講清修建滿拉水庫的意義,介紹帕貴唐發(fā)展的前景,還用車組織人到開發(fā)區(qū)去實地參觀。與此同時,帕貴唐的移民村也開始動手建設。首先修通了公路,架起了7.45公里的輸電線路,并用6.65公里的管道從仁欽林山溝把自來水引進了新村。工程指揮部還整修擴建了帕貴水渠,把水渠延伸到開發(fā)區(qū),修建一、二級提灌站,為開荒造林創(chuàng)造了條件。 從1997年夏天開始,龍瑪溝的村民開始陸續(xù)遷居到帕貴唐新村。截止去年7月底,已有80多戶570人遷居到了帕貴唐。最近,記者走訪了幾戶當初不愿意遷居的人家,他們個個滿面春風,對開發(fā)區(qū)的建設,對寬敞明亮的住房和新村的生活條件贊不絕口。經過4年的努力,帕貴唐這個昔日寸草不生的干旱荒灘已經舊貌換新顏。
當年的荒灘上修起了一條8公里長的主渠道,為防止?jié)B漏,渠道全部用水泥澆筑,水渠上建造排洪渡槽12座。同時完成了一、二級的提灌站廠房和設備安裝,保證了水渠里的水源。有了水,一切都好辦了,帕貴唐先后造田1500畝,建設人工草場800畝,完成綠化600多畝,植樹8萬多株,各種樹木的成活率都在96%以上。在一級泵站下新開墾的土地上,1998年種植的青稞畝產達到了150公斤。坡地上栽種的楊樹、柳樹、沙棘等樹木已經成片。有水有樹了,牧草也隨之生長起來。二級泵站下的園田、水渠、道路也已經按照規(guī)劃展現在眼前,農田的土壤改造工程也已經完成。由于這里的土粘性特別大,莊稼難以生長,指揮部把改造這里的生土 當做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做,從其他地方運進沙土或熟土,對已開發(fā)的2000多畝土地進行土壤改造,加土層普遍達到30公分。如今,整個開發(fā)區(qū)田、林、路、渠配套,一塊塊平展的土地,一條條筆直的道路,一溝溝清亮的水渠,一行行樹木,一片片防風林帶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原來光如鐵板的帕貴唐再也找不到蹤跡。今天的帕貴唐是江孜人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的人間 奇跡!
開發(fā)區(qū)的新村建設是與農田水利建設同步進行的。新村占地總面積160畝,學校、文化室、衛(wèi)生所、村辦企業(yè)一應俱全,截止去年7月,新村的土建工程全部完畢,100多座兩層樓房群坐落在開發(fā)區(qū)的西北側,座座樓房坐北朝南,每戶都是獨樓獨院,二樓房間都是大玻璃窗、水泥地,明亮、舒適,與龍瑪溝低矮破舊的房屋形成鮮明的對照。自來水龍頭安裝到各家各戶,人畜飲水再方便不過了。自從新村有了電,家用電器開始進入移民家中,電話也通到了新村,雖然現在只有5戶人家安裝了電話,但這只是開始。這些變化是新村居民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而在帕貴唐新村,它們都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看得見,也摸得著。1999年是帕貴唐開發(fā)后的第三個豐收年,糧食單產由頭兩年的150多公斤增長到240多公斤,全年全村農牧林副總收入達到125萬多元,人均收入達到1800多元,比在龍瑪溝的收入翻了一番還多。離開祖宗留下的窮山溝,開發(fā)前人未曾想過的荒原,人們已經嘗到了甜頭,也為今后其他地方更多的群眾搬出窮鄉(xiāng)僻壤走開發(fā)致富的路樹立了一個范例。原龍瑪村100多戶移民中,有80多戶在新村落了腳,新建的學校已經開學,孩子們再也不用踏著長長的山路去上學了,現在的學校就在家門口,農田就在村前,田野間的道路連著每塊農田,上下工和運輸都十分方便,遷進新村的移民開始添置農機具了。江孜縣今年還為新村安裝了電視衛(wèi)星接受站。一個幸福、美麗、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村就展現在人們面前。
塔旺則、康旺、滿拉等6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的100戶人家從龍瑪溝遷移到40多公里以外的帕貴唐開發(fā)區(qū),從搬遷到安居下來發(fā)展生產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就其意義而言,滿拉工程移民,不僅是水電工程建設的需要,更是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一個美滿寬松、有發(fā)展的生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