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文翰
武派太極拳,是清代廣平府武禹襄首創(chuàng),他也是太極拳理論奠基人。
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zhèn),古稱曲梁,北連順德(今邢臺市),南控黃河,西倚太行,東臨平原,水陸交通十分發(fā)達。在這塊風光如畫的寶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薈萃,名家輩出,對當?shù)貙W子深有影響,使水鄉(xiāng)古城孕育著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太極拳苑一代宗師武禹襄就誕生在這里。
廣府古城有武、范、竇、黎四大望族。武家住在東大街,武禹襄就是這個家庭的一員。武氏自明初從山西移民于此地,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了。禹襄名河清,號廉泉,字表禹襄。禹襄弟兄三人,長兄澄清(1800~1884年 ),字霽宇,號秋瀛,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科進士,官河南舞陽縣知縣;仲兄汝清,字澤棠,道光二十年(1840年 )庚子科進士,官刑部四川司員外郎。武禹襄行三,廩貢生,候選訓導,以子孫貴,贈封中憲大夫、兵部郎中加封二級。
武氏昆仲雖然習文,因受時風和家庭影響也都兼習武藝。廣府西大街有一所太和堂中藥店,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經(jīng)營,伙友多習拳技。藥店房屋是武家產(chǎn)業(yè),禹襄常到太和堂閑坐,見店伙所演拳技與眾不同,遂以房東之誼求授,練習有年,而奧妙難悟。后來同郡南關楊祿禪(名???799~1872年)返里。祿禪曾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隨拳師陳長興(字云亭,1771~1853年)學拳,返里后住在太和堂內(nèi)以教拳為業(yè),得識武氏昆仲。徐震《太極拳考信錄》對此記載較詳。他說:“禹襄與兄秋瀛及澤棠皆好武技。祿禪歸自陳家溝,雖身懷絕技,以單門寒族,不為鄉(xiāng)里所重,武氏兄弟慕其技之精妙,皆折節(jié)與交,祿禪以武氏為永年望族,亦傾心結納。”武氏弟兄得以知其拳技之大要。咸豐二年(1852年),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陽縣探望長兄澄清,經(jīng)太和堂店東介紹,禹襄繞道溫縣趙堡鎮(zhèn)拜訪了當?shù)刂瓗熽惽迤?1795~1868年)。據(jù)傳說,武禹襄到趙堡鎮(zhèn)造訪陳清平時,清平正為一場官司所牽連。懷慶府(清制,溫縣歸懷慶府管轄)知府與武家為舊好,禹襄便煩他代清平和解了官司。清平對此深為感激,繼知禹襄是為學拳問藝而來,遂留禹襄在趙堡居住月余,將拳技奧秘悉授禹襄。
同時,禹襄的長兄武澄清在舞陽縣任上從北舞渡一鹽店獲得一冊山西王宗岳編寫的《太極拳譜》,這是當時發(fā)現(xiàn)的第一部總結太極拳練法、用法以及為何命名太極拳的重要文獻。禹襄到舞陽后,澄清將拳譜轉(zhuǎn)交給他。禹襄得到這部拳譜更有發(fā)悟,返里后,放棄科考,“惟日以上事慈闈,下課子孫,究心太極拳術為事。”(見《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他以儒家學說為指導,參以兵家奇正虛實之術、醫(yī)學經(jīng)絡氣血之說、養(yǎng)生吐納導引之功、技擊家蓄發(fā)提放之巧,經(jīng)多年潛心研習,遂神乎其技。他本著“實習實行”的理論,多與力大精通武藝者相搏,以驗技巧,故其術尤為精到。禹襄根據(jù)心得寫有《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勢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論和習拳要旨,把太極拳升華為煉意、練體、養(yǎng)氣(蓄神)三者相結合的高級拳術。禹襄的傳人李亦(1832~1892年)宗禹襄之學光而大之,寫有《五字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訣》、《太極拳小序》等拳論;禹襄的長兄澄清寫有《釋原論》、《打手歌》等文,禹襄仲兄汝清寫有《太極拳結論》等文,為太極拳的發(fā)展提供了系統(tǒng)的、完整的理論體系,膏馥了眾多的太極拳家,并為日后眾多文人學者研究探討太極拳藝開創(chuàng)了先河。
武禹襄還根據(jù)拳理拳法創(chuàng)編了一套融技擊、健身、養(yǎng)性為一體的拳勢和刀、桿研修器械路數(shù),把推手演化為進退各三步半的活步推手。他創(chuàng)編的拳勢,組織縝密,法度嚴謹,勢簡技繁,用法精敏。走架強調(diào)用意,以心行氣,招勢變換須有折疊,走化蓄發(fā)妙在腰隙抽掣。拳風自然洗練,外則柔和淵懿,內(nèi)則堅勁雄直,含陽剛于陰柔之中,寓雄奇于淡遠之內(nèi),形成了“簡潔縝密,術法分明,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獨特風格。
武禹襄遠法王宗岳,近師陳清平,忠于繼承,勇于革新,師前賢心法,不泥古人步跡,從拳理、拳法到刀桿運用,一幟卓樹、蔚然成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太極拳學派。他成就雖大,可惜為社會地位所限,不屑公開課徒傳藝,得其真?zhèn)髡叱馍钜喈?、李啟軒外,只有楊班侯一人?img align="lef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00/08/13/qkimagesjiwujiwu2009jiwu200916-5-l.jpg">
李亦畬,名經(jīng)綸(1832~1892年),出身書香門第。其父生子四人,亦畬居長,啟軒行二。亦畬是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科舉人。啟軒名承綸,光緒元年(1875年)乙亥科舉人。二人文學賅備,名噪一時,因受舅父禹襄影響,放棄仕進致力于太極拳術之研究,以亦畬成就最大。武延緒在《李公兄弟家傳》中對亦畬學拳經(jīng)過有詳細的描述:“先王父(指武禹襄)好之(指太極拳),習焉而精,顧未嘗輕以授人……惟公(指李亦畬)來,則有無弗傳,傳無弗盡,口詔之,頤指之,身形容之,手足提引之,神授而氣予之。公步亦步,趨亦趨,以目聽,以心撫,以力追,以意會,凡或向或背,或進或退,或伸或縮,或縈或拂,無不窮極幼眇,而受命也如響。倘所謂用志不分,乃疑于神者邪!”亦畬仿舅父禹襄的做法,重“實習實用”,常和年富力壯者較技,印證所學,每有所得,即寫出貼在墻上,朝夕揣摩,一再修潤充實,直到滿意為止,最后總結寫成《五字訣》等著名拳論。他于1881~1882年間將王宗岳拳譜、武禹襄拳論益以己作,手書三冊,一冊自存,一冊交胞弟啟軒,一冊交弟子郝和。經(jīng)他一番辛苦,這批太極拳的經(jīng)典文獻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為后人研究和發(fā)展太極拳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亦畬次弟啟軒喜文學,精考據(jù),太極拳技不如乃兄,著有《太極拳行功歌訣》(也有題為《各勢白話歌》的)。因李家素以誦讀為業(yè),亦畬昆仲均未以拳技問世,罕于授徒,能傳亦畬拳技的以門人郝和最精。
郝和,字為真(1849~1920年),永年人。體貌魁偉,秉性敦厚。因家道貧寒,在糧店傭工,大車運來糧食,卸車時為真能左右手各平舉百余斤重之糧袋,借以練力,故其膂力倍于常人。為真?zhèn)蚬ぶ?,“酷嗜拳藝,好讀書。先習外家拳,后以其不輕妙靈活,非技擊上乘,改習太極拳,從邑紳李亦畬先生學,潛心致志,二十年如一日。造詣精純,猶不自矜。”(引文見《郝為真先生行略》)武禹襄、李亦畬所著拳論言簡意賅,精要處非言傳身演不能究其精妙,獨為真能傳其竅要。李亦畬先生見為真尊師重教、人品端優(yōu),視為自己拳藝的衣缽傳人。知為真為人傭工,薪給微薄,遂資助為真自開糧店,使其家用寬裕,以便安心習拳。亦畬晚年每逢有人前來訪問拳技,多令為真與之周旋,足見亦畬公對為真先生之器重。亦畬逝世后,為真因人所請公開教拳,門下桃李遍及冀南,武禹襄所創(chuàng)學派至此才得以弘揚發(fā)展,與溫縣陳氏太極、北京楊氏太極,鼎足而三,為本世紀30年代太極拳的擴大發(fā)展、流派繁衍奠定了基礎。
為真先生一生授人甚多,能傳其藝者,除次子文桂外,本縣有李福蔭(李啟軒之孫)、韓欽賢、李槐蔭(李亦抵長孫)、張振宗、范念祖等;順德府有李圣端、李香遠、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申武魁等;清河縣有閻志高等。余如任縣王其和、劉東漢;隆堯縣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剛等也都直接或間接受過為真先生的指導。亦倒逝世時,其次子李遜之(1882~1944年)才八九歲,其拳技亦多為師兄為真所授。
為真先生成名后,仍潔身自好,不慕榮利。光緒末年,袁世凱(時充直隸總督)重金禮聘為真先生教其子侄,并煩廣府胡月舫太史就近敦勸,為真先生托詞年老有病堅辭不就,薦陳秀峰以代。民國三年(1915年),為真先生進京訪友,蒲陽孫祿堂久慕先生之名,延至其家執(zhí)弟子禮。適為真先生患腹瀉,祿堂親自請醫(yī)煎藥服侍。為真先生痊愈后,感孫氏厚誼,遂授以太極拳術。
為真先生自京返里后,應省立永年十三中學暨縣立高級小學之聘,到兩校任武術老師,為太極拳步入正規(guī)學校之始。由于為真先生傳人較多,對弘揚發(fā)展武派太極拳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