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董大勇
廖先生:
來信收到。你信中提出的幾個問題,分別答復如下:
1.你收藏錢幣,持之以恒,40多年來集到1萬多枚古錢,成績是可觀的。你信中提到有上百枚錢諸譜無載,這些錢又非偽品,感到難以解釋。其實,積贊錢幣較多的人,往往都會有同樣的問題。要知道,中國用青銅鑄幣的歷史,現(xiàn)在有實物可證的,最晚在春秋時期。如果說殷商有金屬貝幣的觀點得到認同的話,那大概少說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試想,在這樣漫長的時間中,發(fā)行的貨幣能有多少種?10多萬以上的貨幣品種浩如煙海,而能收進錢譜的,據(jù)目前所知,還沒有超過萬種的。應當說是很有限的。在譜外的錢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私鑄錢、厭勝錢和東南亞、東亞文化圈內(nèi)的外國錢(日本、朝鮮、越南等),但也不能排除其中還包括有價值頗高而未被人們了解的我國歷史貨幣?,F(xiàn)在一般入譜的古錢,大都可以找到歷代正史方面《平準書》、《食貨志》以及有關的詔書、奏議之類的記載和依據(jù)。而在史志上沒有記載的、或記載不詳與存疑的錢幣,是否都可以列為贗品、臆造品呢?這也是需要慎重對待的,同時,在歷史發(fā)展中,對一些未見記載的珍品認識取得一致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輕易肯定與輕易否定都是不妥的。比如戰(zhàn)國時楚幣“良金”,形象奇特,丁福保等一批近代前賢,就不予承認,認為是古代青銅器。20世紀80年代出土資料證實了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大額貨幣,其身價就“一步登天”。“飛龍進寶”錢,過去泉界都認為是厭勝品,無考品,經(jīng)馬定祥諸人考證,屬于南唐時期的官鑄錢幣。“伊藩吉昌”、“窗國通寶”,過去都被列為無考品,近來經(jīng)專家考證,都是元代的汗國錢幣,珍稀而價值很高。另外,像漢武帝的“白金三品”,只見《史記》記載,未見實物,近年部分錢幣工作者,從出土實物找出對應的“龜幣”、“龍幣”、“馬幣”,雖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見,但已引起全國錢幣界的重視。被認為是“龍幣”的一種有希臘文字的鉛餅,在市面上的價格由數(shù)元、上漲到近千元。再如明代有七個王朝未鑄錢幣,后來又進行了補鑄。這些都有文字記載,但是實物一直很少見到,于是泉家便認為這些很少見的實物是贗品,各家泉譜均不刊載。而筆者見到一枚“天順通寶”,包漿熟舊,文字書法特別是“通”字的寫法,與明代錢文完全一致,點、畫、撇、捺具有鮮明的明代特征,絕非作偽者所能為。而聽聲,辨形也排除了挖補、改刻的可能性。這樣的錢幣,雖無譜上的市價,但絕不可輕易持否定的態(tài)度。
總之,對待出譜錢幣,要慎之又慎,注重考證。既不能輕信孤證,也不能對持之有故的真品實物,百般挑剔,扣上“贗品”帽子。當然,有一些人為了提高自己藏品的身價,動不動就宣布某錢幣為“出譜品”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凡是珍品錢幣,要能經(jīng)得起檢測和推敲。有此類錢幣的,最好與有經(jīng)驗的同行多研討磋商,實事求是的加以評估。
同時,還應指出,目前泉界人士對“譜外”領域研究得很不夠,很多人只重視經(jīng)濟效益,哄抬什么“五十名珍”和所謂“無定價”的大名譽品,而對未知領域往往掉以輕心或漠然視之。實際上,據(jù)筆者了解,古代的楚文化、蜀文化系列,新疆地區(qū)錯綜復雜的民族錢幣系列,云、貴等地的民族錢幣、地方錢幣中有很多云山霧罩的未解之謎。其錢幣上的文字很多是懸而未解的死文字,或中外混雜的文字,這些錢幣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佐證,或者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實物,很有歷史價值,值得我們?nèi)ヌ接憽_@方面俄羅斯和日本的一些學者已捷足先登,頗值得國內(nèi)泉家深思。
2. 關于北宋的銅母錢問題:這是許多研究宋錢者所關心的問題。照常理北宋錢中應當有銅質(zhì)母錢,這是不容置疑的。在孫仲匯、胡薇編著的《古錢幣圖解》一書中,將一種楷書“圣宋元寶”小平錢列為美制、小字母錢(評級為一中,R8,存世數(shù)量2~10枚)(見該書174頁)。一種背“陜”“宣和通寶”白銅小平錢被定為“母錢”(評級一中,R7,存世量11~30枚)(見該書第189頁)。在其編著的《古錢收藏與鑒賞》一書彩圖中,將一枚細字“崇寧通寶”列為母錢。而日本的貨幣期刊中,也將一枚品相較好的“崇寧通寶”明確列為母錢。但是在國內(nèi)的很多古錢著作和錢譜中,卻只承認鐵錢有銅質(zhì)母錢,不承認銅錢有銅質(zhì)母錢。一些錢商在評估價格時,也持這一觀點。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牽涉到鑄造工藝,金屬成分問題,也與人們對藏品的見識有關。我認為北宋的銅錢中,有銅質(zhì)母錢是順理成章的事,不久我將專門撰寫有關論文,這里不多贅述。簡言之:北宋的母錢應當具備如下特征:①文字深峻,底章平整,字根底部至字面呈梯形,有立體感。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尤為明顯,與通常行用錢有明顯的不同。②錢形規(guī)整、質(zhì)材優(yōu)異,“圣宋元寶”中為優(yōu)質(zhì)青銅,“宣和通寶”為白銅……③錢體厚度大于普通錢,錢平面也較普通同類錢大出1毫米以上。④據(jù)筆者長期觀察:“圣宋元寶”小平母錢,背部有很細的斜月紋,很可能是區(qū)別于子錢的記號。
限于篇幅,此問題不多談,相信北宋銅母錢的普遍認同只是個時間問題,正因為如此,也為收藏者提供了更良好的空間。
問:董老師,我前年在一廢品站收到一枚“咸豐重寶”拾文祖錢,銅質(zhì)精良,呈金黃色,直徑3.5厘米,厚7.2毫米。初見時,污垢滿身,回家用鋼絲刷擦過后,才現(xiàn)真面目。由于初涉錢河,真假難分,故來信懇請老師百忙中抽空解答。
廣東馮××
答:你寄來照片中的“咸豐重寶”拾文祖錢,我已見過數(shù)枚,類似這種錢在國內(nèi)有關錢譜上出現(xiàn)過。被列為級別較高的少見品。因錢譜未標明尺寸厚度,難以下結(jié)論。但你這枚錢,我初步判斷不應為祖錢,而是一枚時代較早的仿鑄品。所謂祖錢,即是雕母,是手工雕刻出的,各方面要求極為嚴格的“樣板”。鑄母錢和行用錢都是根據(jù)它脫胎而出。但觀察此錢,鑄工粗糙,錢體笨拙厚重,清代官方鑄錢機構(gòu)不可能依照它去鑄造錢幣。但這枚錢包漿熟舊,不同于現(xiàn)在錢市上粗制濫造的一般贗品,可能是民國年間的另有用途的戲鑄品(用于博戲的籌碼之類)。此看法僅供參考。
你同時寄來的“圣宋元寶”、“元豐通寶”屬于普通常見品。
問:董先生,《收藏》81期中,關于“康熙通寶”收藏一文提到:“康熙通寶”雙點通中,尤以寶東局最為少見。本人也有一枚,雙點“通”字的上點與隆起的底張相連,背滿文有異,直徑2.4厘米,請先生為之鑒定。
還有一枚難以辨別的錢,其正面上下2字無法辨認,左右可能為“巨寶”2字,背面不知是什么圖案?有什么意義?請問其為何朝代、何政權(quán)所鑄的錢幣?
浙江王×
答:您寄來的“康熙通寶”照片,清晰度較差,也有偏色問題。但初步判斷,應為雙點通寶東局“康熙通寶”。其背部滿文與譜上有差別,只是版別不同。
寶東局雙點通康熙通寶,數(shù)量較少,不易集到,你的這枚錢品相較差,磨損嚴重,價值應受到一定影響。
你說的第二枚錢,應是“景興巨寶”,這是一枚越南(古安南)錢,時代也不太久遠,大約相當于我國清乾隆年間。景興錢文常見有“大寶”、“通寶”、“至寶”等,為早年中越貿(mào)易流入我國,不算珍罕。
你的那枚“乾隆通寶”,品相較好,但“乾”字筆畫粘連,背滿文“泉”字也欠精細,從各方面看,都不夠母錢。
問:董先生,近日在黑龍江阿城集得一枚嘉г寶闊緣折二錢,面徑2.9厘米,背徑2.6厘米,穿0.5厘米,厚0.33厘米,重16.91克。該錢沉穩(wěn)厚重,紅褐色包漿,銅質(zhì)精細,上覆蓋晶瑩綠銹,錢文蒼勁古樸。
嘉г寶鑄于北宋仁宗嘉г年,有真、篆兩種字體小平錢。而此錢多方查找資料,沒有找到。懇請先生百忙中作一鑒定。
吉林魏×
答:由你寄來的照片看,此錢確屬少見品。北宋闊緣折二錢已見到的有“咸平元寶”、“祥符元寶”,出土傳世數(shù)量均少,“咸平”錢闊緣除折二外,還有折三的。當年古錢先賢戴葆庭曾對此類錢真贗提出質(zhì)疑,認為闊緣乃人為加寬。馬定祥先生則堅持認為是真錢。此枚“景г寶”闊緣折二錢諸譜未見,但參照“祥符”“咸平”錢,尚符合宋制。由照片判斷,銅色熟舊,包漿銹色均較自然,當為生坑傳世品。
責編巖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