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蔓楠
本文將國內部分高校通信、信息類教育與國外若干大學同類專業(yè)的設置作比較,從中找出我們具備的優(yōu)勢和存在的差距,為通信、信息類專業(yè)教育的改革,為培養(yǎng)知識面寬、適應性強、綜合能力較高的高等工程通信技術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鑒,相信它是一項具有實踐意義的工作。
一、課程體系設置與比較
美國一些大學的電子工程專業(yè)課程設置主要由4個課群構成;(1)人文、社科:(2)自然科學基礎;(3)工程科學基礎:(4)技術選修課。其中人文、社科課群主要涉及以下學科門類:歷史、哲學、外國文學、文學、宗教、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科學、人類學、道德倫理學等,每個門類可開出幾門或十幾門課程:日本的有關大學還將法律、環(huán)境科學等課程作為此類課程開出。我國大學開出的此類課程主要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美國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群主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學科門類,而我國大學本課群僅涉及了數學和物理。對于工程科學基礎和技術選修課群來說,美國主要包括:機械、計算機科學、電子材料與器件、自動控制、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微電子技術、電機、應用電子技術、電力系境。日本的大學還包括測控技術與儀器、應用物理、應用化學。我國大學包括計算機科學、通信工程、信息工程。
通過比較可明顯看出;國外大學每個課群涉及學科范圍明顯大于我國,其主要特點是每個課群均是以學科大類或學科群為背景構建,這樣構建的各層次課群知識面寬,使學生對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技能掌握較多,有利于增加人才的適應性和后勁。當然,這需要大學具有寬廣的專業(yè)面和較強的辦學實力,對國內外幾所大學的教學計劃進行統計的結果是,國外前3組課程所占比例大約為88%,國內約為61%。可以看出,發(fā)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在于培養(yǎng)基礎寬厚、適應職業(yè)變化的人才,其本科教育仍為基礎性教育。
二、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特色分析
1.人文、杜科課程設置比較
國外大學都非常重視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普遍開設了豐富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課程,其人文、社科類選修課的開設在整個學程中不斷線??晒┍究粕x擇的人文、社科類課程種類很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喜愛自主選擇。為獲得選課的廣度,大學還要求學生必須選修至少二個種類以上的人文、社科類課程。
西方發(fā)達國家大學極端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其直接的效果是擴大了學生視野,使他們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更好地在社會中自我發(fā)展;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清晰有效的寫和批判式的閱讀能力,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歷史和人文科學方法,了解行為準則規(guī)范和社會科學方法,培養(yǎng)建立在道德倫理基礎上做決定的能力。日本部分大學開設的人文、社科選修課中還包括科學技術史、地域社會和產業(yè)、科學技術和法律、生命科學、地球環(huán)境科學、宇宙科學。課程設置獨具匠心,表現出對科學技術與法律的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科學技術與環(huán)境的關系的關注。
2.工程科學基礎和技術選修課課程部分內容的比較
對于工程科學基礎和技術選修課課群來說,國內普遍比國外大學講得細,且內容也較多,從電路、電子電路、脈沖電路和邏輯設計等課程的大綱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國外的技術選修課課程都有設計內容,且學分單獨計算,每個學生至少要完成3—6個技術選修課的設計任務。國內大學對應類型課程中,只有少數課程可以開出實驗或課程設計,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不可能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學校教育落后于通信發(fā)展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工具如MATLAB、MUXs、PLAs和ROMs、CAD等在教學中使用頻率,國外普遍比國內高。
三、其它值得借鑒之處
1.大學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緊密聯系的培養(yǎng)方式
國外大學在專業(yè)基礎課程階段就設置了與課程有關的專題討論或現行熱門話題的專題討論(seminar or Topics)。專題討論的題目都是根據社會需求而確定的,與當今電子工程的發(fā)展、實踐、基本設計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此處的semicar或Topics,我們通常理解為課堂討論,其實并不十分準確,因為它沒有全部表達其含義。參加Semina意味著學生在獨立閱讀和鉆研某個問題的基礎上,就某一選定的課題完成書面報告,并就此進行辯論。Topics和Semina一般都計學分。Semina的主要功能在于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尋求、確立和保衛(wèi)自己的觀點,并在這一過程中訓練學生獨立學習和從事科研的基本技能,為今后從事專業(yè)活動打基礎。在完成書面報告時,學生須自己確立專題、收集資料,形成和闡明自己的原則立場,發(fā)現常要解答的問題,使用補充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等等。與課堂講授相比,Semina幾乎全由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為學生獲得終生學習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實事求是地講,國內大學今后在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
2.個性培養(yǎng)、選課自主
國外大學的新生從進校之初起,就要著手制定自己在校期間的個人學習計劃,他們要在學校指導下獨立設計自己的學習生活。首先是根據選定的專業(yè)領域,獨立決定自己的學程或專業(yè)方向;其次是在與主考入協商基礎上自由選定準備參加考試的課題;此外,大學生還可以自由選擇教授和Semina,即決定聽誰的課,接受誰的指導;最后,他還可以自由選擇參加畢業(yè)考試的時間和形式(比如,是參加國家考試還是碩士考試)。但對于一些工程科學基礎課,大學也有必修的限制。在大學課程簡介中,均指明了每門課程的必修課程。德國大學生還享有一個自由,那就是根據自己的專業(yè)興趣,或受到某大學專業(yè)與課程的特點、某教授學術專長的吸引,不受限制地轉學。這與我國高校情況大不一樣。我們的大學生進校之后,大都只能“從一而終”,別說轉學校,轉系、轉專業(yè)都是很難的。德國大學生的自由轉學權不但促進了人才、學術的交流,而且還有一附帶的好處,它對大學本身也是一種衡量和評價。因為,如果某大學門庭若市,說明其辦學有特色;反之,則意味著學校必須檢討自己的工作,從而促進其辦學水平的提高。
3.課程設置的國際化趨勢
美國一所大學的國際工程計劃中指出:“美國象世界其它各國一樣,不僅僅要為其產品和服務在國內開拓市場,還要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工程師必須知道如何設計和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受歡迎的產品。”為此,美國大學在人文、社科課程中,普遍設置了外國研究、外國文明史等課程??梢钥闯?,美國為了在國際政治、經濟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在大學教育中非常重視課程的國際化建設,以實現其全球戰(zhàn)略目標。
(說明;文章中有關數據來自美國的Santa Clara University和TheUniversity OfTennessee Knoxville以及日本的東北學院大學,國內情況數據來自北京郵電大學和長春郵電學院)
作者系長春郵電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副教授
(長春130012)
責任編輯: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