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為
三、道關公
道教與關羽崇拜之因緣雖起于北宋,但淵源卻最為久長。關羽最初顯圣,有“此祠鬼助土木之功而成”的說法(見唐代范攄《云溪友議》),而“驅(qū)役鬼物”正是原始道教天師道的拿手本領?!逗鬂h書·張魯傳》:“得咒鬼之術(shù)書,為之,遂解使鬼法?!薄稌x書》八十《王羲之傳》:“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教,凝之彌篤。孫恩之攻會稽,寮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而語諸將曰:‘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薄端螘肪砭啪拧抖磦鳌吩?“上(文帝)時務在本業(yè),勸農(nóng)耕桑,使宮內(nèi)皆蠶,欲以諷勵天下。有女巫嚴道育,本吳興人,自言通靈,能役使鬼物?!?/p>
如眾周知,道教是在西來佛教的劇烈沖擊下,集合本土原始巫術(shù)信仰、方士術(shù)士、老莊玄學等形成的中國本土宗教。經(jīng)過北朝至晚唐的御前“三教論衡”(教義及其優(yōu)劣之辯論),達到調(diào)和三教的目的,自宋代開始振興。和佛教以關羽為護法神不同,道教尊崇關羽,其利用的傳說一開始就表明了濟世的宗旨,這就是“關公斬蚩尤”的神話。
王世貞云:“宋政和(1111-1117年)中,解州池鹽至期而敗,課則不登,帝召虛靜真人詢之。奏曰:‘此蚩尤神暴也。帝曰:‘誰能勝之?曰:‘關帥可,臣已敕之矣。尋解州奏大風霆偃巨木,已而霽,則池水平若鏡,鹽復課矣。帝召虛靜勞之,曰:‘關帥可得見乎?曰:‘可。俄而見大身克庭,帝懼,拈一崇寧錢投之,曰:‘以為信。明日,封崇寧真君?!?《V菪藁》)錢曾云:‘《漢天師世家》一卷中稱三十代天師諱繼先者,宋崇寧二年投符解州鹽池,磔蛟死水裔。上問:‘用何將?隨召關某見于殿左。上驚,擲崇寧錢與之,曰:‘以此封汝。世因祀為‘崇寧真君。此當是關帝受封之始?!?《讀書敏求記》)兩則記敘,都有龍虎山真人張繼先作法,關羽降神之說。其事之有無,元代胡琦已辨之矣,曰:“琦謂解池神怪之說,參諸前史,止稱八年有水,君臣以修復而稱賀,無召天師平祟之文,而兩出于傳記小說。一見于祥符時,一見于崇寧時。二天師之力,居多想多,張氏世濟其說也。”(《關帝志》卷之二《解池斬妖考辨》)
“降神”原與史稱“斧聲燭影,千古之謎”的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政權(quán)交接有關,是道教以其固有的“致太平”理想,逐步脫出“內(nèi)丹派”益壽延年的修煉術(shù),發(fā)展出“符箓派”祈禳鎮(zhèn)惡,濟世度人,成為一支活躍的政治力量的表征。北宋太宗、真宗和徽宗都是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徒。原先道教是以江蘇茅山為首,但自徽宗以后,江西龍虎山正一派張?zhí)鞄熤饾u成為“三山符箓”的代表,歷元、明而不衰,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斷言:“三大傳統(tǒng)道派中,以江西龍虎山正一派影響為最大,最受朝廷重視,于南宋一朝漸趨盛大,終成為官方所指定的道教諸派統(tǒng)領?!?第三冊106頁)其后,龍虎山正一派歷經(jīng)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的特褒優(yōu)崇,順利地將其信仰,包括關羽崇拜跨越金元兩代,超乎民族鴻溝,直達明清。而明初張正常所著《漢天師世家》,張宇初編述《道門十規(guī)》和主持《正統(tǒng)道藏》時,有關張?zhí)鞄熍c關羽“鹽池靖妖”之說,遂從容進入道家典籍,為萬歷間張通元請封預設了足夠的基礎。所以道教在關羽崇拜上能夠超越佛教,后來居上。至今解州關廟及其它關廟基本上是道觀建構(gòu),形制和建筑紋飾也保留著顯而易見的道觀風格,祀典主要采用道家符箓派的科儀,也說明了正一派在道教中的突出地位和影響。
據(jù)筆者所見,明初永樂年間與紫禁城同時修造的武當山道觀中,亦有關羽之天尊造像,惜當時正值全面修繕,未能攝影為憾焉。又據(jù)《關帝志》卷之一《封號》載,萬歷四十二年十月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時,曾“特命全真道士周庀真等賚請,前去彼處,供安鎮(zhèn)靜方隅,肅清中外?!笨芍澜讨谐绶铌P羽者不獨龍虎山南宗正一派,亦延至盛行于元代之北宗全真派,所以北京白云觀至今仍存關帝殿。
道教本諸中國原始信仰和巫術(shù)巫風,因此,關羽崇拜中很早就賦予他特別功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祈雨。唐代劉宇《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碑陰記》(《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中有“頃以天久不雨,慮失其歲,職方于是齋心累辰,親執(zhí)牲帛,將至誠之德,告靈化之源。嘗不朝而雨斯足,如是者數(shù)四。是則人有德于神,神亦有德于人”之語,可知“關羽斬蚩尤”之解州鹽池,原有池神司雨,這個功能后來為關羽所具有。從黃茂才《武安王贊》:“氣蓋世,勇而強。萬眾中,刺顏良。身歸漢,義益彰。位上將,威莫當。吳人詐,失不防。質(zhì)諸心,吾何傷?嚴廟貌,爵封王。祚我宋,司雨旸。禱而應,彌災荒。名與澤,蒙泉長?!?《關帝志》卷四藝文下)則北宋時關羽已成為民間禱雨之神。后世北方地區(qū)流傳的“五月十三日關羽誕日”必有“關老爺磨刀雨”,想亦源于此。這樣關羽崇拜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中已與人民福祉緊密相聯(lián),成為后世供奉為“武財神”的原由之一。
四、文關公
儒家本“不語怪力亂神”,所以是“三教”中最后一個介入關羽崇拜的。而關羽崇拜也正是因為儒家的介入,才最終確立了它的全民族地位。我嘗言,曹操是以“英雄”自許而且許人的,見他“青梅煮酒”一事,卻被后人評定為“奸雄”之首。這一字之別古時說法是效《春秋》褒貶之義,深入骨髓的。恐怕就是若干世代體驗捉摸“鍛煉”出來的筆法。這就是中國人的歷史感和歷史觀,也是“演義”之所謂演“義”。“英雄”的稱謂也沒有留給曹操私相授受的劉備,一般稱他為“梟雄”。《三國》的最終英雄是諸葛亮和關羽,他們是失敗者,卻使后世詩人寫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樣“惺惺惜惺惺”的詩句來。古人本有“三不朽”的說法,為“立功”、“立言”、“立德”。諸葛亮和關羽是立德的楷模,也就成為文化意義上的英雄。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價值所在,因為它能從“群雄逐鹿”的紛繁史事中,清理、提煉、總結(jié)出超功利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判斷,來抗衡甚至替代“成則王侯敗者賊”的功利判斷,所以它才不朽。
陳壽《三國志》曾稱“(關)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文人儒士照說不應該喜愛關羽的。造成儒家崇拜關羽的基本原因,我以為是由《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引起的。而促使文士儒生接受關羽的主要原因,就是以《春秋》為代表的儒家史學觀。使他最終登上儒家殿堂的,源于北宋歐陽修引起的一場“正統(tǒng)論”的大辯論。
話說宋儒面臨著一個令人頭痛的難題,便是如何清理看待五代史實。手頭可資參考的,只有隋唐以前的南北朝史。而三國正是這一段混亂歷史的開頭。歐陽修在仁宗時撰《五代史記》(后稱《新五代史》),不以梁朝為偽,而論于正統(tǒng),以后他又接連著《原正統(tǒng)論》、《明正統(tǒng)論》等專論七篇(后刪為《正統(tǒng)論序》、《正統(tǒng)論上》和《正統(tǒng)論下》),闡明“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tǒng)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具體到三國史,他著《魏論》謂:“新與魏皆取于漢,新輒敗亡,魏遂傳數(shù)世而為晉。不幸東漢無賢子孫,而魏為不討之仇。今方黜新而進魏,疑者以謂與奸而進惡,此不可以不論也。……夫得正統(tǒng)者,漢也;得漢者,魏也;得魏者,晉也。晉嘗統(tǒng)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則魏進而正之,不疑?!本o接著編年紀事體之《資治通鑒》纂輯,使三國歷史系統(tǒng)化,司馬光顯然受到歐陽修的影響,在《資治通鑒》卷六九《魏紀一·文帝黃初二年》中“論正閏”,說“乃漢室傾覆,三國鼎峙,晉氏失馭,五胡云擾……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其事之先后。據(jù)漢傳于魏而晉受之,晉傳于宋以至陳而隋取之,唐傳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年號,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昭烈之于漢,雖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屬疏遠,不難紀其世數(shù)名位,亦猶宋高祖稱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稱吳王恪之后,是非難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晉元帝為比,使紹漢氏之遺統(tǒng)也?!?/p>
歐陽修這下捅了一個馬蜂窩。他的門人章望之首先發(fā)難,中國史學的“正統(tǒng)”之爭,可以說由此而起。(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tǒng)論》收集了中國歷代關于正統(tǒng)問題論爭的許多資料,其中結(jié)訟最多的就是三國正統(tǒng)問題,可以參看。)而司馬光也面臨著《資治通鑒》修撰這段歷史的主要助手劉恕的批評。他與司馬光直接論辯道:“然漢昭烈竄巴蜀,似晉元。吳大帝興于江表,似后魏。若謂中國有主,蜀不得紹漢為偽,則東晉非中國也;吳介立無所承為偽,則后魏無所承也。南北朝書某主而不名,魏何以得名吳蜀之主乎?”(《通鑒問疑》)后世甚至疑及司馬光“清忠粹德”的人品,如明代有人指他是晉司馬氏后人,曰:“余少時嘗作《<通鑒>三大失論》,一為依陳壽《三國史》,帝魏寇蜀,則失之亂;一為晉魏禪代,不直書司馬懿父子篡弒,自以晉裔而為尊親諱,則失之誣?!?許自俊《研潛堂文集》卷三八附《<資治通鑒補>序》)
待到南宋理學興,朱熹修《通鑒綱目》目的之一,就是徹底改變司馬光“帝魏寇蜀”立場,徑以劉蜀繼漢為正統(tǒng),挑起史學上的又一次大論戰(zhàn)。周密《癸辛雜識·后集》總結(jié)說:“歐公作《正統(tǒng)論》,則章望之著《明統(tǒng)論》以非之。溫公作《通鑒》,則朱晦庵作《綱目》以糾之。張敬夫亦著《經(jīng)世紀年》,直以蜀先主上繼漢獻帝。其后廬陵蕭常著《后漢書》,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盡后主炎興元年癸未。又為吳魏《載記》。近世鄭雄飛亦著《續(xù)后漢書》,不過踵常之故步。最后翁再又作《蜀漢書》,此不過拾蕭、鄭棄之竹馬耳?!被掴种鲝埡髞碓诿髑鍍纱急M上風。可知《三國志演義》所以形成“尊劉抑曹”的大傾向,實際上是和儒家道統(tǒng)觀與史學觀的變遷密切聯(lián)系的。
明清定鼎,朱子著作成為欽定讀物,進入科舉制度教材和考試之標準,胡安國之傳注也為業(yè)《春秋》一經(jīng)的舉子所宗,故《三國志》裴注所引《江表傳》之“(關)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即大得士子青睞,明清兩代舉子屢有關羽托夢解題之說,應當緣此而來。萬歷時朝廷循道士之請敕封關羽,儒家自然會順風抬舉,不置異詞了。
既然理學正統(tǒng)觀和“春秋大一統(tǒng)”的原則,否定了曹魏以“詐力霸術(shù)”得天下之“奸偽”,肯定了劉蜀“興復漢室”的努力,那么諸葛亮《隆中對》的大戰(zhàn)略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然會得到進一步認同,檢討關羽守荊州的成敗,則他執(zhí)行《隆中對》的方針,兵出宛洛,“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鋒”的努力自然應當?shù)玫匠浞仲澰S,而計較得失,坐觀成敗,偷襲荊州的孫吳就被認為也是“漢賊”(參《關帝志》卷二朱熹《修<后漢通鑒>考辨》),綁上了歷史的恥辱柱。從整體后果看來,作為系劉蜀事業(yè)安危成敗于一身,并且首先為“興復漢室”這一信念殉身的關羽,必然在理學正統(tǒng)史觀中居于顯著位置。這就是諸葛亮與關羽在這場歷史觀角逐中雙雙勝出的奧秘。
另一方面,在理學大興綱常之論后,關羽與劉備、張飛之間“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特殊君臣關系,也受到宋代以來市民階層的特別歡迎。他“忠貫日月”和“義薄云天”正因應著統(tǒng)治層面和市民社會,或者某些學者所言的“正統(tǒng)社會”與“江湖社會”的雙重要求。可謂“上下逢源”。起于唐宋,盛行于金元明清的小說戲曲原其初始與佛道科儀夙有淵源,但予其價值體系最大和最終影響的卻仍然是儒家。無論蘇軾轉(zhuǎn)述的北宋“說三分”,元雜劇中《關大王單刀會》等劇目,《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和毛宗崗父子的整理評點,無不浸潤著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學的心血和成績。正是通過將近千年戲曲小說的創(chuàng)作、傳播和浸潤的反復互動,才最終溝通了上層“文心”和下層“里耳”之別,達到“里中兒代庖而創(chuàng)其指,不呼痛?;蚬种?曰:‘吾頃從玄妙觀聽說《三國志》來,關云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夫能使里中兒有刮骨療毒之勇,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jié)義而節(jié)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明豫章無礙居士《警世通言》敘)的奇特功效。
其實由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開先河,于是漢儒紛紛強調(diào)“微言大義”和“緯候足征”云,將《春秋》學引至神秘主義,而以《公羊》、《ち骸妨醬尤甚,出現(xiàn)了近人皮錫瑞所云“以《禹貢》治河,以《洪范》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經(jīng)學歷史》第三章)的現(xiàn)象。而由于(關)“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后來的關廟中一定要修建“春秋殿”、“春秋亭”,一定要塑關羽讀《春秋》像,甚至一定要求“關帝簽”,其源蓋出于此十一字。明清文人科舉時求關帝簽或由關帝托夢解題的記載很多。又因為他大義凜然,正直不阿,所以官吏也以他為楷模,以至與孔子并稱為“武圣”、“關夫子”。關廟楹聯(lián)曰:“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漢千古;后文宣而圣,山東一人,山西一人。”“讀孔子遺書,惟愛春秋一部;存漢家正統(tǒng),豈容吳魏三分?”文士甚至非常樂于原諒關羽當年對士大夫的輕蔑,反而對陳壽批評他“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shù)之常也”非常不滿,說“史官擬議曰矜,誤矣!視吳魏諸人,原如無物;后世尊崇為帝,敢乎?論春秋大義,還是漢臣?!?/p>
關羽在晚明進入國家祀典,以湖北當陽關陵(關羽墓)、河南洛陽關林(關羽葬頭處)和山西關廟(家鄉(xiāng))配比曲阜之“三孔”??h治以上分建文武廟祭祀孔、關。但由于關羽起于民間崇拜,基礎雄厚,靈跡涉及又廣,所以受到各個社會階層的普遍信仰,有清一代被稱為“護國保民”的無上神ァ
五、財神關公
現(xiàn)代人供奉關帝,多與求財有關。與原來敬奉的趙公元帥(玄朗)或“文財神”比干相比,關公又被稱為“武財神”。此中原由,臺灣特有的說法是:“(正月)關帝爺生(十三日):號稱關夫子、山西夫子文衡圣帝,伏魔大帝、關壯繆。神姓關名羽,字云長,山西人,武勇絕倫,博學經(jīng)書,擅長算學,創(chuàng)設帳簿。年十六與張飛、劉備于桃園結(jié)義,平生忠勇義烈,后戰(zhàn)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后人深感其義,建廟祀之,歷代封號,崇奉為武圣。此日是其神誕,除有關廟宇舉行盛大祭典外,鄉(xiāng)鎮(zhèn)工商業(yè)者亦備辦牲醴隆重致祭,并于傍晚設宴招待員工聚飲,旨在使員工效法關帝爺?shù)男帕x清白之美德?!?民國46-49年《臺南縣志》)民國80年《嘉義縣志》也有類似記敘。而“擅長算學,創(chuàng)設帳簿”的說法又源于《三國演義》“關羽辭曹,掛印封金”的故事?!爸荚谑箚T工效法關帝爺?shù)男帕x清白之美德”道盡了商家真意,說明信仰在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也有它的價值意義。
但揆之關羽為商家神的歷史淵源,當于晉商有關。關羽家鄉(xiāng)的鹽池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早被視為靈異之產(chǎn)。先秦古籍《尸子》關于《南風歌》的記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是舜歌也?!本褪歉柙伌偈菇恹}結(jié)晶之“南風”的?!妒印返淖髡呤妒酚洝贰稘h書》均有記載,是商鞅之師。早在四千多年前,解池附近這種神秘的“鹽南風”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注意。它不僅因帶來鹽利而倍受崇祀,而且也成為詩歌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唐人譽解州池鹽為“陰陽調(diào)和,神鬼驅(qū)造,不勞人而擅其利。與夫鑿泉、煮海不相為謀?!?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八《錢義方(唐)鹽宗神祠記》)柳宗元《晉問》則有“猗氏之鹽,晉寶之大也。人之賴之與谷同?;羯裨?非人力之功也?!?《全唐文》卷五八六)其中“猗氏”指《史記·貨殖列傳》中記敘的春秋“陶朱猗頓之富”的猗頓,所以向有“賈出于鹽”的說法。而范蠡(陶朱)之師計然,亦為晉國之流亡公子,以“積著(貯)之理”聞名于世。
如眾周知,鹽稅自西漢以來即是國家最重要的財賦來源之一,而以解鹽為最甚。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肆陸《策林》第貳叁目《議鹽法之弊》論鹽商之幸云:“臣又見自關以東,上農(nóng)大賈,易其資產(chǎn),入為鹽商?!庇职资稀缎聵犯}商婦》:“婿在鹽商十五年,不屬州縣屬天子。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鹽鐵尚書遠不知?!标愐∠壬J為:“然此等腐儒之議論,于唐代自安史亂后國計之仰給于鹽稅者,殊為不達事情也?!?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新樂府·鹽商婦》)并引《新唐書》伍肆《食貨志》略云:“(劉)晏之始至也,鹽利才四十萬緡。至大歷末,六百余萬緡。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御、軍餉、百官祿俸,皆仰給焉?!泵髑逡院?晉商中有不少更以“皇商”著名于世,不但財貲雄厚,其分支機構(gòu)遍布于天下,甚至發(fā)展到海外二十余國。
晉商承繼了河朔文化的質(zhì)樸厚重,形成自己的獨特傳統(tǒng),明代韓邦奇《苑落集》卷五記敘蒲州商人席銘“歷吳越、游楚魏、泛江湖,懋遷居積,起家巨萬金”,經(jīng)商成功后,“自是崇義讓,敦宗族,睦鄰里親友,賑貧恤乏,解紛訟,成人之美”。由于晉商在商業(yè)組織上以戚里鄉(xiāng)親為骨干,同舟共濟為特色,因此尤重信義。祁縣大賈喬致庸(即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拍攝場所喬家大院的老主人)總結(jié)經(jīng)商之道,以信為第一,義為第二,利為第三。盂縣張熾昌“貿(mào)易關東,與人然諾,堅如金石,一時儕輩,推為巨擘”。因此晉商才能稱雄五百余年,歷久不衰。為了聯(lián)絡鄉(xiāng)親,互濟互助,同時也是規(guī)范行為,行業(yè)自律,明清以后鄉(xiāng)里會館和行業(yè)會館大盛,而山陜會館(或三秦會館。蓋緣運城唐宋時屬陜西東路)和晉商傳統(tǒng)行業(yè)中恒奉關公,因之將其“以義取利,決不欺心”的經(jīng)商觀念和信仰帶至全國,與明清時代佛道儒及武人崇拜結(jié)合起來,形成全民共有的信仰。
有人說,華商可與猶太、阿拉伯商人并稱世界三大經(jīng)商民族。事實上,明清之際與華人貿(mào)易的主要國家,包括西班牙、英國、荷蘭、奧地利等,都曾繪有自己的關公像,更不用說日本、朝鮮、越南等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了??梢韵胍?關公作為“信義取利”的華人商業(yè)文化象征,當可與今日全球華人之經(jīng)濟實力飛速增長并駕齊驅(qū),而繼續(xù)享譽于當今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