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上洋
誰也無法想象,贛西北幕阜山這方古老而偏僻的土地,竟能孕育出一個如此聲名顯赫的文化型大家族——“義寧陳氏”,又稱陳寅恪家族。陳寅恪是中國當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其豐碑巍峨般的學術(shù)成就,被學界公認為“前不見古人,后難得有來者?!?/p>
翻開新編《辭?!罚悓汅?、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四人分立條目,一家三代祖孫四人享有如此殊榮者,翻遍《辭?!?,僅此一家!
陳寅恪家族乃名傾天下的江州“義門陳”后裔,江州“義門陳”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家庭文化景觀。史載:江州“義門陳”自唐至宋,歷時320年,聚族3900余口,并未分異,有田莊300余處,13世同堂,老幼和睦相處,百犬共槽而食,朝廷屢以“義門”旌表之。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乃清末維新派著名人士,他領(lǐng)導的湖南新政真正賦予戊戌變法以實際意義,充滿生機的湖南被當時的輿論稱之為中國最富有生機的省份。戊戌變法失敗后,陳寶箴——這位“受天下之謗,尤享天下之名”的著名維新人士,被“革職永不敘用”。
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清末進士,曾授吏部主事,但他淡于名利,未嘗一日為官,時有“維新四公子”之稱。戊戌變法失敗后,他息影廬山,作詩賦文,成為同光體詩派領(lǐng)袖、清末民初詩壇泰斗。
陳寅恪的長兄陳衡?。ㄗ謳熢?,近代著名畫家,與魯迅同為北京政府教育部同事,且交誼甚厚,常與齊白石切磋畫藝,極受齊老推崇。他把畫、詩詞、書法、篆刻熔于一爐,四美相得益彰,為畫壇所傾。可惜年僅48歲便英年早逝。
《陳寅恪家世》一書,真實、立體,充滿思辨而令人信服地描繪了陳寅恪家族諸多先賢悲壯而又色彩斑斕的人生傳奇,對與陳寅恪家族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同時代諸多歷史人物的生存世相以及對其家族的影響亦有描述。
作者立意高遠,在此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將這個文化型大家族的興衰與中國百年歷史滄桑緊密關(guān)聯(lián)。在這種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中挖掘出這個文化型大家族的精髓所在:陳寅恪家族中的杰出人物之所以名垂青史,正是由于他們有著中國人的正氣與骨氣,有著一脈相承的堅貞愛國主義思想和高尚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加上各自奮發(fā)不懈的進取精神。
正因為如此,本書展示的畫面何其悲壯:
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入京會試時,遙見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沖天大火,義憤填膺,擊案痛哭。于是,他毅然放棄科場進取,投身軍旅,以身許國。任湖南巡撫時,領(lǐng)導了轟轟烈烈旨在富國強兵的湖南新政。
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雖未為官,但積極投身維新,前往湖南擘劃新政。戊戌失敗后,與父親同遭罷黜。日軍進攻上海閘北時,他身在廬山,心系戰(zhàn)場,每日讀所訂《航空滬報》。一日深夜,他夢中大呼:“殺日本人!”全家老小為之震驚。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fā)生,陳三立年已85歲高齡。在北平一片混亂,人心惶惶,四處逃散之際,陳三立忿然地說:“我決不逃難!”從此憂心如焚,一病不起。在重病時,一日他聽見有人議論國事說:“我們中國不是日本的對手,終難免要被日本人征服……”陳三立聽后,憤然坐起,怒聲斥責:“呸!中國人難道連狗彘都不如?豈肯貼然俯首,任人宰割?”此后,絕食五日,憂國而死!
陳寅恪的長兄陳衡恪,一代畫壇巨擘,他關(guān)心民眾疾苦,所作《北京風俗圖》34幅,寫盡人間炎涼世態(tài)……
陳寅恪學貫中西,享譽中外,但他不戀當洋教授的舒適與風光,毅然歸來報效祖國……
愛國是這個家族的精神內(nèi)核和靈魂。
從文化的獨特視角破譯孕育陳氏文化型大家族的文化基因密碼,是本書的獨創(chuàng)和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