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雅麗
我國社會老年人口急劇增加,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到2003年,我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如何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會以及老人自身共同面對的問題。
一、老有所養(yǎng)不容易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現(xiàn)狀如何呢?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65%的城市老人,有離退休金作為生活保障。人到老年,兒女長大,經(jīng)濟上獨立,老人的經(jīng)濟負擔不再沉重。但在今天,一些收入偏低的老人,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或80年代離退休的老人,由于當時普遍工資待遇低,這些年雖然工資屢次有所提高,可總收入仍然偏低。要想“老有所養(yǎng)”還得靠子女的孝心。
1985年從某建筑公司退休的劉萬龍就屬此列。當時退休金170余元,經(jīng)過幾次調資,現(xiàn)在每月收入500多元。而劉萬龍的老伴一直做家務,自然沒有退休金。老兩口500多元錢,生活就不太寬裕了,好在兩兒一女都已成家立業(yè),按月補貼他們父母150元錢。每提及此,劉萬龍師傅一方面覺得“兒女有良心”,一方面又有點遺憾:原想著干了一輩子,老了有退休金不拖累兒女,沒想到還是被兒女“養(yǎng)”起來了。贍養(yǎng)老人是子女的義務,但對老人來說,能夠坦然接受子女贊助的是少數(shù)。隨著福利待遇提高,大多數(shù)離退休老人都能靠自己的收入生活。
北京市某研究所退休的高級工程師何立新,退休后,很快便有多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來聘請,允以優(yōu)厚待遇,并許諾不用天天上班,有問題時來一趟就成了。于是,何工便今日去某廠指導,明天去某校授課,“簡直比上班還忙”。何立新的妻子是位退休的教師,老兩口收人穩(wěn)定,又有“外財”。于是,被兒女們看作“大財主”。前一段時間,小兒子說單位集資買房,要走1.5萬元。結果風波驟起,兩個女兒見老爸出手大方,全都伸手討要,一日為您外孫買鋼琴,一日家庭裝修??诳诼暵暎阂粯觾号⒁粯哟?。何工原打算能有一筆積蓄攜老伴去趟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旅游,這下計劃泡湯了。何工感嘆:唉,都說是退休養(yǎng)老,我這整個一個拼命給兒女當牛做馬的角色。
吃飽穿暖這一基本生存要求,對當今的老年人來說應該不算問題了。對大多數(shù)子女而言,贍養(yǎng)老人都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但是很多衣食不愁的老人仍然感到生活不完美。
在傳統(tǒng)觀念中,贍養(yǎng)老人就是要保證吃飽穿暖,至于吃穿之外,就很少顧及了。于是有的子女很委屈:覺得自己已盡了力,可還是不能使父母滿意。
做了一輩子行政管理的李洪彬,退休后情緒波動很大,提起兒女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李洪彬退休后和兒子住在一起,老伴不善言談,每日出去搓麻將,李洪彬在家料理家務。李洪彬說兒子、兒媳一天跟他們說不上十句話,無非是“您起來啦?”“今兒吃什么?”“我們走了?!庇袝r,飯桌上聊起什么,李師傅一插嘴,兒子便說:“您都退休了,還操這閑心?!卑滋鞗]處說話,晚上兒女回家插不上話。在一次單位組織的老同志活動會上,李洪彬自嘲:“老了,跟不上形勢了?!睋?jù)一些老年工作調查,老同志中有類似感受的不在少數(shù)。
此外,喪偶的老年人則更要多承受一份孤苦、寂寞。有些老人產(chǎn)生再婚想法,可由于傳統(tǒng)思想作怪,往往遭到子女反對,使老人倍添傷感。據(jù)上海老齡委調查,上海35%的老人選擇由配偶養(yǎng)老。這一方面說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生存狀態(tài)大大改善,不必依附兒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為物質困擾的老人,渴望著精神上的自由。
如何從物質、精神上真正關心、理解老人,這才是老有所養(yǎng)的關鍵。
二、老有所為,白發(fā)人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
老年人不僅要安度晚年,還要在有生之年發(fā)熱發(fā)光,有所作為。隨著思想觀念更新,老年人不再滿足于買菜做飯看孩子、玩牌下棋、看電視等,做社會進步的旁觀者,他們渴望參與社會發(fā)展,要把自己的學識技術發(fā)揮出來,創(chuàng)出晚霞尚滿天的效應。
據(jù)北京市人才開發(fā)中心統(tǒng)計,有40%左右的老同志退下來后身體條件好,愿意重新工作。但要讓老同志能夠發(fā)揮余熱,還有待于社會、家庭創(chuàng)造條件。
一位退休的小學高級教師說,她前年退休后一直閑呆在家里,去年她愛人也退休了,她的兒子是個經(jīng)理,家中雇有保姆,孩子上貴族學校用不上她。她現(xiàn)在每月500多元的退休金,身體很好,很愿意再做做教學輔助工作??梢惶徇@話,兒子就說:“缺錢您說話,這歲數(shù)了還出去當家教,您倒不閑得發(fā)慌,人家怎么說我呢?”
做了一輩子技工的劉永貴則戲稱自己退而不休,她每天6點起床,做早飯,送孫子上學,回來后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為孫子和自己做午飯,接孫子吃飯再送去學校。下午略微休息一下,便該買菜準備晚飯。4點20分再出門接孫子?!霸蹧]什么技術,也找不著合適的工作,只能當全天候保姆唄!”
老人們找工作都依靠親朋,只有那些有較高文化、專業(yè)水平的人才去人才服務中心,人們在思想深處還是認為老年人已步入人生的秋末,與創(chuàng)造、拼搏無緣了。其實,老年人有其他人才不具備的優(yōu)勢。他們覺悟高、積累深厚、經(jīng)驗豐富。比如離退休科技人員,技術精湛、專業(yè)知識豐富,如果能讓他們發(fā)揮用武之地,則無疑是社會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首鋼總公司幾位退休老工人就是這樣實現(xiàn)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幾位老師傅聚在一起,集資興辦了“北京市京琦技術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開發(fā)“男性多功能接尿器和女性全功能接便器”,既為一些疾病患者解除苦惱,又實現(xiàn)了自己干一點事情的初衷。
老有所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老年人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老人們創(chuàng)造條件,不僅能做到發(fā)揮所長、造福社會,還可以有益于老同志的身心健康。
三、老有所樂呼喚新天地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業(yè)余文化生活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就是他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目標。
近幾年,由于社會的關心,老齡工作者的努力,老年人的業(yè)余生活豐富起來了。夕陽合唱團、太極拳、木欄劍、大秧歌,加上棋牌樂,可供老年人娛樂消遣的活動日漸增多。但是大多數(shù)老人談到消閑,都說可供娛樂的場所太少了。
扭秧歌在馬路邊,打拳練劍樓門邊,這便是許多城市老年人日常文化娛樂活動的寫照。一位退休在家的王玉山大夫,平素非常喜愛文體活動,唱京劇、打門球、跳交誼舞,可退休后不久,就改成晨跑和扭秧歌了,問及原因,他爽快地說:“沒地方玩啊,歌廳、舞廳、臺球室、健身房,那兒是年輕人的天地,沒辦法,因地制宜吧?!?/p>
給老年人一片空間,這是一個越來越強烈的呼聲。過去還有個茶館什么的讓老年人湊在一起聽書聊天,現(xiàn)在要是多有一些能供老年人放松消遣的場所多好呀!一位老知識分子甚至疾呼:應該為老年人多建些集鍛煉、娛樂、休閑、聊天等功能于一體的康樂城!
老年人期盼有學習、娛樂的場所和條件,渴望自己能夠“歡度”晚年。這同樣需要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老年人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在待事待人上有很多地方和年輕人“說不來”,也需要在娛樂活動中加強群體意識,加強和社會及他人的來往,這樣才會心情愉快。
張思勛就是這樣一位,她退休后,白天為子女接送孩子,晚上和雙休日就自己放自己的假,在樓前教人跳交誼舞,自帶錄音機伴奏帶。她說:沒有咱們的地方,咱們就自己找樂。如今,她家樓前的空地成了附近老年人的聚會之地,在一塊聊聊家長里短,說說退休的苦和樂,彼此都有一種得到理解的放松感。
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讓老年人擁有一段金色的時光,還有待于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編輯祝健)